爱娘口三三的壹读君 | 周一不想上班
稍微看过日本漫画或日剧的人都能明白,即便完全听不懂日语日本文字的由来,有时也能大致领会内容。这是因为日语里包含大量汉字词汇,而且这些词汇的写法和字义与汉字基本一致。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日语中汉字词很多,但它毕竟不是汉语,不是汉语,不是汉语!它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为何日文里会出现大量汉字词汇呢?这是由于日本书写系统基本上源自中国。
日本文字根本就是从中国传入的
日本最初没有书写系统,仅依靠口头交流。学者斋部广成在《古语拾遗》开篇记述了这一情况:
听说、在远古的年代、还没有文字、无论尊卑长幼、都是靠口头传递、过去的言行、都记在心里、没有忘记。
远古时期的日本人缺乏书写文字,仅能依靠口头表达进行信息沟通。约在第三世纪末期,汉字经由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地区传入日本。《隋书·倭国传》中有相关记载:
无文字,唯刻本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
日本最早的历史文献《日本书纪》中也有相关记述日本文字的由来,西晋武帝太康四年至五年,即公元284年至285年期间,百济国王先后派遣通晓汉文典籍的阿直岐、王仁前往日本,他们携带了《论语》与《急就篇》两部典籍,前往朝见日本当时的应神天皇,并担任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导师,负责传授儒家思想。汉字因此传入日本。
隋唐年代,中日往来日益密切,日本先后派遣隋朝使者及众多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华文明,此间汉字在日本迅速传播。大化革新之后,日本官制逐步健全,设官分职,为记录朝廷政务,需借助文字,于是日本人开始运用汉字撰写文书,所成篇章几乎全为汉字。
法隆寺金堂药师佛《背光铭》
日本法隆寺金堂药师佛造像背后,留存着一段大约在七世纪初刻写的文字,称作《背光铭》。这段铭文的记录方式如下:
池边大宫治天下天皇。御身。蒙恩赐时。岁次丙午年。召见大王天皇与太子。立誓赐予我大御病太平之愿。欲坐故。将建造药师像以作供奉之诏。然而当时。崩逝赐造不可。小治田大宫治天下大王天皇及东宫圣王。受赐大命。而岁次丁卯年。始行供奉
初看似乎都是汉字,实际上并非中文。日本学者山口佳纪称之为“汉式和文”。由于文章采用日语顺序编写,并且包含敬语成分。例如“薬師像作”、“造不堪”、“大命受”这些句子都遵循日语语序,若以中文标准来衡量,则应当是“作薬師像”、“不堪造”、“受大命”。
日方上流阶层与才智之士长时间内格外重视汉字,视具备汉字书写能力为体面之事。因此,日文文献创作日渐丰富。奈良朝代《日本书纪》《古事记》采用汉文与和文结合的书写方式,平安朝时期乃至朝廷文书与官方档案亦普遍使用此种文体。
《古事记》 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