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历史悠久,专业学科基础坚实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科是我国高校中创办心理学教育较早的院校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1954年,学科底蕴十分深厚,林传鼎先生、郝德元先生是该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心理学领域的众多先辈为该学科的建设与进步打下了牢固根基,在此期间,该学科逐步成长,1984年成功获得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与博士学位的授予资格;1997年首次开始招收非师范类心理学本科生;2007年成功设立了“心理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9年心理学专业被授予北京市特色专业称号,2010年获得了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的授予许可。该校从2018年开始招收心理学教育方向本科生,2020年成功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认证。
现在总共开设了两门本科学科,分别是心理学(潘菽实验班)、心理学(教师方向),它们的学科编码相同,最终都会获得理学学位。
>>教学优势
师资雄厚,高质量教学水平
教育事业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核心力量。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汇聚了一批学术背景深厚、人员梯队均衡、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群体。
目前该校有四十名专职教师,他们全部都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些博士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以及一些国外知名大学。在这四十名教师中,有十七位教授,十四位副教授,还有九位讲师。同时,该校有十七位教师担任博士生导师,另外还有二十三位教师指导硕士研究生。有一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心理学专业排名,有一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高等院校青年教学名师;有一位教师荣获青年北京学者称号;有一位教师是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的获得者;有一位教师是北京市优秀教师,还有许多教师获得了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燕京学者、青年燕京学者等高级别人才头衔。
学校持续改进教育计划,构建了围绕学生进步的、严谨的学科安排,有助于学生接受优质的课堂教学活动,北京高校中,有2门优质本科课程心理学专业排名,北京市高校里,有1门课程被评为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有6门课程,学堂在线提供2门全外语课程,师保国教授讲授的《人格心理学》被选为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
优秀的师资和优质的课程会让你终身受益。
>>学科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着力培养高水平人才
心理学属于实证性学科,其正式确立以首个心理学实验室的成立为界。本校设有“学习与认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并拥有首都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还有首都师范大学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建的科教融合创新中心,这些科研机构为实施前沿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在历次学科考核中,始终位于同等院校顶尖行列,曾经荣获全国第七的优异成绩
学院始终坚守以卓越科研促进卓越育人的宗旨,具体表现为:科研活动持续助力教学发展,引导教师将前沿研究心得融入课堂,以此点燃学生的专业求知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高度关注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确保所有本科生均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从大学二年级起进入实验室,依据双向选择原则,选定院内学业导师,学生起初参与他人实验,逐步独立开展研究,最终获得科研实践学分,此外,着力提升创新技能,提倡承担大学生创新项目,激励在本科期间完成实验后发表学术成果,同时组织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力求实现以竞赛推动教学相长、以竞赛促进学习进步的目标。
>>人才培养特色
个性化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潘菽实验班
学校依照当前社会进步状况和学生追求高阶成长的必要,对学科方向进行了合理修正,从二零二二年开始,学校依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教融合创新中心,尝试学校与研究所合作、教学与科研结合共同培育拔尖大学生的新路径,开展杰出创新人才实验项目——潘菽实验班的创办工作。
潘菽先生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为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并成为理论心理学领域的先驱人物,同时他也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九三学社的创建者与核心领导人之一,在推动组织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潘菽先生始终秉持着追求进步、坚定爱国的崇高品格,展现出严谨治学、勇于开拓的科学态度,更以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激励后人,这些宝贵的品质与精神成为了我们传承的重要财富为了纪念潘菽先生的学术精神,学院创办了“潘菽班”。该班级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的学科资源与平台,在小班授课、导师指导、因材施教以及国际交流的模式下,着重发挥学术泰斗的示范作用,改进教学与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期招收的学生人数控制在二十余人。
培养特色方面,除了导师指导、班级规模小、方案定制化之外,教学安排中新增了紧跟学科最新动态的选修科目,诸如数据驱动的心理分析技术、脑科学认知与计算仿真等,这些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习偏好和未来规划的需求,有助于为日后的工作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中科院大学心理学系合作培养人才,挑选表现突出的学生前往国科大心理系进行交流学习,同时邀请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为本科生开设课程,举办一系列学术论坛,另外还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安排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导师,让他们加入导师的科研团队。
(二)师范专业
本着主动执行首都师范大学以教师为特色的育人方针,旨在更有效地支援北京基础教学,我们于2018年启动了首批心理学教育方向学生的录取工作,现阶段招收的学生数量维持在三十名上下。
培养目标:造就品德高尚、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鼓励教学方法的革新,擅长引导学生成长,拥有宽广的国际眼光和持续学习进步的素养,成为杰出的心理学教育工作者。旨在为北京市中小学及各类教育单位输送专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人才。
注重能力提升:将师范生的授课水平作为核心任务,组织多样化的教学锻炼机会,包括学校师范生技能展示、教学革新竞赛等。同时,学生不仅配备学术指导老师,还聘请中小学教学骨干担任导师,通过实践积累授课经验,增强教学本领。
>>国际交流
30%的教师具有国际化背景,多样的国际联合培养模式
学院超过三成的专职教师都曾出国深造过,部分教师还前往过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这些世界顶尖学府,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学术探讨,因而具备了全球化的见识。
招聘一名专职的香港背景北京市特聘教授,同时引进两位北京市海聚人才;另外,聘请一位兼职的日本工程院院士,并柔性引进四位外籍教授,包括荷兰皇家与艺术科学学院的院士,这些教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纯英文授课的课程。
学院还主动寻求与世界一流高校建立联系。目前,学院已经和香港树仁大学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方面开展合作。针对本科生的联合教育,提供了两种途径,分别是3+1和2+2两种方案。在2+2方案下,学生需要在香港完成本科三、四年级的学习,为期两年,最终能够同时获得首都师范大学和香港树仁大学授予的本科学历证明。
相信我们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会越来越高。
>>毕业动向
读研深造率达50%,就业方向对口
1、师范专业
2022年迎来首批毕业生,今年是第二届,其中过半数选择继续求学。师范生主要面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岗位,该专业首届毕业生全部找到工作。
当前北京市与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急需心理学领域的专才,因此本科及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前景相当好。
2、非师范专业
近些年,非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继续学习的数量,从百分之三十左右,逐步增加,到了2022年,在国内或者海外继续攻读学位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到了2023年,这个比例稍微下降了一些。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进入各种组织机构,包括行政单位、医疗机构、金融机构、基层单位、心理辅导机构,乃至教育部门,他们从事着心理疏导、人事管理、能力评估等相关职业。
当前的工作市场状况比较乐观,不过我们更提倡年轻人继续学习留学之路,等获得了硕士或博士的学历,再去找那些职位起点更优越、职业前景更广阔的岗位。
>>高考祝福。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个体都具备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并且拥有丰富的心理能量储备。只要具备有利的条件,人们便会不断进步,充分展现自身才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这好比橡树的种子,只要获得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滋养,终将长成一棵挺拔的橡树。我们愿意为大家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心理学学科现阶段不受选考科目约束,在首师大整体录取情况中位列前5,期望立志于心理学领域的学子,都能遵循内心的召唤,展现应有的能力,达成个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