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根源性、历史性与差异性解析

留学资讯2025-10-16 09:14:52佚名

折叠 编辑本段 基本特征

人文学科的独特之处,大多是在将它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进行对比时体现出来,特别是和社会科学的对比。

人文科学堪称现代众多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各分支的起源,这些学科多数是在近代从中独立形成的。

它更侧重于时间维度,展现出历史的深度和根基的稳固,具有长远的眼光,这种特质不仅对于深刻理解现代社会及其未来走向至关重要,而且对于探究人类历史本身也具有内在的价值。

不同民族和文明传统各有其独特性,这构成了差异性的核心,也体现了彼此间的联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倾向于研究普遍规律,相比之下,人文学科则与各个民族的特征息息相关。它不仅有助于个人形成合适的自我认知,也促使人们认识到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区别、丰富性,以及相互沟通和补充的必要性。此外,人文学科还与个体的特殊性紧密相连,它特别关注个体的独特之处。

人文领域覆盖面较宽,应用范围广,不太强调具体专业的分野,或者说本身领域就非常宽广,它注重培养全才,或者说让各类专业人才都具备开阔的视野和胸怀,拥有专业之外的知识,以及对文学艺术和道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

它与语言文学联系紧密,强调全面发展、博学多识、"君子不拘泥于具体技能";或不因专注于小事而妨碍成就大业,带有一定的非专业性,不仅古代中国士人的学问是这样,柏拉图《理想国》里的教育也是如此。

公认的杰作大多属于人文范畴,钻研人文学科的核心途径就是仰慕贤达,研读名著。

人文学科历史性特征_人文学科基本特征_人文学科的好处

领悟力更侧重才智而非学养、定规,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那样强调普遍法则和知识积累,而是更侧重于才智与能力的培养,更侧重于紧张且富有创造性的钻研过程而非既定结果,它为个体的独创性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元的表现方式。

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不特别看重外在的物质条件,也不太需要依赖特定的实验环境,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与物质利益保持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由于人文学科并非以实用性为主要目标,因此通常无法直接为学习者或从业者提供物质上的回报,但它能够带来精神层面的充实感和内心的满足。

折叠 编辑本段 价值使命

人文与自然科学

是关于人类内心世界的学问,也与社会科学有所区别。

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能力有充分了解,对人文学科却常显轻视。实际上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有共通点,它们的目标都是去除蒙昧状态,追求发展文明,帮助人类获得自由。它们的不同在于,人文学科致力于消除观念上的束缚,着重探索社会前进的法则。

人文学科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根本性指导性的作用。

要发展人的个性

人文学科的好处_人文学科基本特征_人文学科历史性特征

要摒弃观念上的盲从,因此与束缚思想、推行文盲政策的独裁政权水火不容,在过往岁月里常遭受压制。当专制势力强大时,历史记录显示人文领域很少繁荣,但中央权力衰微的时期,比如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和军阀混战的清末民初,反而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文化光芒四射、人才云集的鼎盛阶段。特别是它,形成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不断丰富的精神动力,从这方面看,人文领域的繁荣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人文领域的繁荣也能促进人的自觉、社会的改善,它帮助人们过上更有价值的人生,拥有长久的意义。

三十年来经济发展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思想领域一度陷入沉寂。出现这种状况的缘由之一,在于我们身处威权统治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地带。体现在文化创作方面,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不敢涉及政治议题,不愿进行独立探索,不能体察人生百态,致使作品仅有技巧却无精神实质,既缺乏感染力也缺少思想深度。表现在教学活动层面,学校教育无法展现人性的光辉,逐渐沦为功利工具,因此难以造就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的束缚,使人文工作者失去了创新能力。

社会生活另一侧面

当代青年群体逐渐远离传统文化,热衷于一种缺乏历史底蕴和独立思考的都市化生存方式,他们很少涉及公共事务与崇高志向,转而追逐眼前的利益与地位,表现出目光短浅的倾向,这种现象的形成与高度集中的社会控制密不可分,有限的精神探索领域,迫使他们在畸形的社会氛围中生存,物质条件优越却忽视了内在世界的成长。

人文学科的衰落,会导致一个国家的进步失去根基。我们期盼人文学科的繁荣,唯有如此,国家才能获得真正的昌盛,人类也能享有持久的幸福。

折叠 编辑本段 存在价值

所谓人文素养教育

在耶鲁大学、威斯康辛州立大学以及规模稍逊的Lewis and Clark私立学院这类顶尖学府中,注重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是一项由来已久的惯例。人文教育并非专门为某个职业培养能力,而是有着完全不同的目标,它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基础,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的认知,还有明辨对错的本领。

指导性作用

人文学科基本特征_人文学科的好处_人文学科历史性特征

它尽管不立刻带来经济利益,却能为自然科学树立准确的价值取向和指引方向。历代有建树的科学巨匠,例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留学之路,无一不拥有卓越的人文素养。

工具技术的尊崇是工业文明的一个标志,人文领域的冷落可能也受发展阶段的影响。

折叠 编辑本段 面临困境

现实困境

目前这个阶段,失业状况持续恶化,大学接受捐赠的资金也日渐萎缩,因此,重新思考人文学科在科技高度发达环境下的作用,已经变得十分紧迫。过往的教训显示,经济下行的时候,像语言、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研究、哲学和宗教这些领域的大学招生数量通常会下降。许多专家忧虑,在当前的经济困境中,大学里的人文学科教育将承受最大的压力。

二十世纪的下半叶

高等教育接受者数量持续增长,投身文化领域的学生数量却逐渐减少。依据艺术与科学学院发布的数据,当前人文学科在大学学位中的占比,仅及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最高峰时期的一半还不到。他们统计了大约八个百分点的学生,即十一万人左右,这个数值保持稳定。人文学科的学位比例低谷出现在八十年代早期的经济滞涨时期。

人文学科和精英

人文学科基本特征_人文学科的好处_人文学科历史性特征

高等教育持续受到关注,不过公立院校与私立机构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大学的名誉校长兼哲学系学者 C 表示人文学科的好处,部分大型州立大学常常婉拒人文专业的申请者,而华盛顿大学近几年来,每四位学生中就有一位无法完成人文领域的学习。

资金紧缩之下,人文学科可能会慢慢回归到本世纪初的状况,那时只有少数人能上大学,接受教育被当作是富裕阶层的专属。

这也许是件憾事,但是难以避免,先生说道。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借助阅读杰出的文学和哲学著作来"追寻生命的真谛",这种理念,恐怕会再度沦为"人们难以负担的一种奢望"。

折叠 编辑本段 与科学的区别

折叠 旨趣不同

人文学科与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主要有三:

所有学科领域,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根本宗旨在于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法则,并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关于事物的知识,它们着重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事物"具备何种属性"、"呈现怎样状态"以及"产生何种原因"。与此不同,人文学科的核心宗旨并非在于获取对事物的认知,而在于探究人类生存及其内涵,人的价值及其达成方式,并借此展现某种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进而为人类活动制定某种价值指引,它着重解答的是事物"应当怎样"的课题。科学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知识系统,所有科学都属于"物学"范畴;人文学科则是以知识为根基的价值系统,所有人文学科都属于"人学"领域。例如,科学领域,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样关注人类,不过将其视为既定事实的客观存在,也就是当作一种客体来分析,专注于揭示控制人类这种客观存在的各种法则,所以科学对人的探究与对其他事物的考察并无根本性差异。与此相对,人文科学并非将人视为既定事实,而是将人看作是持续发展的过程,即一种永无止境的生成状态。学术探索与人文研究的目的都是寻求某种事物,前者追求的是客观存在,例如电子、人体机能或心理行为模式等,这类事物具有明确性,一旦被发现,具体的实证研究便宣告结束;而后者则截然不同,其追求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完全获取,或者,早期的研究者总以为已经掌握,但后来的探索者却指出其并未完全实现。然而,这完全不会削弱人文领域的价值,人文领域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其研究结论,而是源于其探索历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文领域致力于探究的是人类生存的意涵或人的价值,而这些意涵和价值并非预先存在某个地方供我们发掘,而是在人文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逐步揭示出来、持续产生的。人的存在目的和价值,需要通过持续不断深入探索和思考来明确,人文学科正是借助这种方式,反复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人类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独特性,并且这种认识过程永远不会停止。

人文领域同样关注事物,探究各种客观现象的特征和法则,但绝不局限于揭示对象的特性和法则,而是持续深入探究这些现象、现象的这些特性与法则,对于人类的存在与进步、对于人的价值及其达成,究竟意味着什么。

折叠 致思不同

人文学科基本特征_人文学科的好处_人文学科历史性特征

科学同人文领域在思维取向上的差异,李凯尔特这位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代表人物曾经阐释过。李凯尔特还比较过文化科学领域(基本上等同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不同之处。他主张,为了探寻普遍法则,自然科学在考察事物时总是追求"提纯"或"泛化",这指的是,它总是试图将具体现象归因于某种法则的运作与显现,并将局部法则提炼为整体法则,进而概括出愈发广泛的原则。由此可见,以科学视角审视人类,必然将其视为无分彼此的"群体"。与此形成对照,人文科学在探究其分析对象时,总是追求"具体呈现"或"具体分析",它看重各种独特的事物、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与众不同的事物的意义,并借助此来展现人类生活的多彩内涵,文学、历史、思想的研究无不如此,它们唯有彰显了非凡的价值,才会获得广泛的关注。

李凯尔特的这些观点颇具见地。事实上,不仅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倾向于"理论化"或"普适化",社会科学的研究思路也同样如此。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众多社会科学领域都致力于揭示某一社会生活范畴中最为广泛的法则,并且试图借助这种普遍法则来阐明具体的社会现象。那个年代学科刚开始独立,为了能被承认为"科学",它们还必须遵从自然科学的规范,并且大量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二十世纪之后人文学科的好处,尤其是现在,各种社会科学慢慢发展出符合自身专门研究领域的办法,不过,在试图找出管理本领域研究对象的共同法则,以及获取关于这些对象本质和法则的通用认知这方面,一直没变过。如果说有不同的话,就是它们因为有了更合适的、更管用的方法,现在做得比以前更出色了。总而言之,概括性思维和一般性认知,同具体性思维和特殊性认知,构成了所有学科领域,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在思考模式上的显著差异。

斯诺是英国一位有名的科学家兼作家,他撰写了经典著作《两种文化》一书,在其中探讨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提出了一个疑问:科学文化的发展毋庸置疑,然而人文文化的发展却并非这样,例如,我们难以断言当今的人比莎士比亚时代的人更懂得欣赏莎士比亚的作品。这个议题的核心是:人文领域在其演进历程中是否持续获得发展?这个疑问的提出,根源在于人文领域特有的思维路径。历史长河中,人文学科领域的每一个重要理论或思想都蕴含着独树一帜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因此它们在人类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永远不会失去意义;与此同时,各个人文学科的研究不断从崭新角度、更高层次发掘人的生存真谛,持续探索人的价值,这使得各学科都不断取得历史性的发展。

折叠 思维不同

所有学科都致力于探究事物的本质和法则,并获取相关认知,这种目标决定了所有学科的方法论必然是经验性的。例如,若要研究金属的导电特性,需要明确水的沸程或冰程,必须掌握商品流转和交易的法则等等,就必须开展经验性的研究,通过实验或实际资料来证实你的研究成果。与此相异,人文领域的核心目标在于呈现特定的价值理念或价值追求,因此其思考方法不可能是经验性的,特别是在哲学方面,其思维方式更是非经验性的。人文学科里不少反映人文思想的论断,表面上像是陈述客观情况,这类论断描述事实时,通常能用"A是P"句型来表述,但实际上它们表达的是某种价值取向,这类论断阐述价值观念时,往往能用"A应该是P"句式来体现。诸如普罗塔哥拉声称人就是衡量一切的准则,克罗齐断言所有历史都反映着当下,丹纳指出艺术既是高雅的又是通俗的这类论断,无不体现这一特点。这些关于价值的论断,既无法从具体事实中推演出来,也无法通过实际经验加以证实,它们都属于非经验性的范畴。

我们承认所有科学方法都离不开实践检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实践检验方面或可验证程度上完全相同。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断皆为客观陈述,其基本层面均可经检验证实;相较而言,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断同样指向客观事实,但由于这些论断所关联的社会现象通常与研究者的个人得失有所牵连,因此此类论断多数情况下并非完全不带价值色彩,其验证程度实际上远逊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断。但是,社会研究者们经常为其构建的社会科学论断的客观性进行辩解,毕竟价值倾向的存在会削弱社会科学论断的严谨性,这反映了社会科学论断自身存在不足之处。依照其根本目标和思维取向,社会科学论断会持续地追求客观性,不断提升其经验证据基础或可验证程度。

同样,我们讲人文学科的认知方法不是基于实证的,也不代表所有人文学科的认知方式都相同。尽管不同人文学科的核心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阐明人类生存的内涵,探究人的价值以及达成价值的路径,但它们的认知方法也大相径庭。文学和艺术属于抒发性或"呈现"性的,语言学和历史学体现为阐释性的,而哲学则是审视性的。

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本质差异巨大,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更不宜统称为人文社会科学,或者将人文学科强行归入社会科学范畴,这种做法非常不妥当。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