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越木结构|罗丹雕塑展的“气场”烘托

留学资讯2023-09-07 07:06:42佚名

美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像回顾展”(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我怀着同多数人一样崇拜的心情去拜谒很多伟大的美术作品。跟随人流买票、欣赏、拍照以及典礼性地在《思想者》前合影。展览组织方将罗丹的一封遗言喷绘在一面显眼的外墙上。这封遗言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此前早已出现在多种出版物上,虽然是石雕作品的“气场”烘托,阅读这篇文字,却别有不同。可惜的是,在人群攒簇中几乎没有人去关注这段文字!

在图象普及传播的时代,罗丹雕像展虽然要直面感受,但绝不止于我们视觉所触碰的作品层面。罗丹充沛的创作力影响了后代关于美术创作的范式、图像、题材、技巧以及对美术原本的认知。而在某些可视作品的背后,反应的是时代的精神和心态,并且是一个美术家德性的维度。这正好是美国当代美术家所集体欠缺的那一部份。在美国特定的美术生态中,多数美术家逐渐成为一个万金油,除了精通交际、金融、收藏、政治,需要学会同经纪人、策展人、藏家、官员打成一片。在经营式的商业思想与卡夫卡式“饥饿的美术家”之间交错共生,其内质已表现为人格的分裂状态,即一边依附于社会的主流意识,一边企图固守美术家的社会责任,因而陷入枷锁而不自知。试想,一个魂不附身的美术家又怎样创作出打动人类心灵的美术作品呢?

在罗丹的遗言中,他提出了几点提防,具备借鉴意义,兹辑录如下:

1、尊重传统,把传统所包含的附有生命力的东西差别下来;2、从心底出发,坚定地保持诚恳,千万不要哗众取宠;3、欢迎正确的批评,不要惧怕不公平的批评;4、不要耗费大家的时间,在交际场或政治圈里拉关系。大家会看见许多同行,通过阴谋暗算财色等身——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美术家。

我们不妨作一番梳理,在新美国的前30年中,美术家为新生的政治和革命服务,打败一切传统,冀望于哗众取宠以保持积极的革命性;后30年中,美术家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学习,也盲目地向传统和民间美术学习,思想的空洞和青春的触礁令一代美术家未能正视诚恳,辨别心里。在近十余年新一轮的商业冲击下,作品售价所代表的成功标签,让美术家愈发抵制和厌恶公平的批评,痴迷政治交际和财色江湖,很难成为罗丹何谓“真正的美术家”。其实,不能排除极少数的美术家对美术的弘扬性和先锋性的固守。但这并不能说明,美术生态的合理与公平。美术生态链和美术家组合成利益共同体,产生了美术创作的“主流”。因此,我们在新近的全省美展中很难碰见诚恳的创作从罗丹得到的启示,在琳琅满目的画廊也鲜见如罗丹古朴博大的自由之作。不仅美术家,我们大量的文化高官、策展人、批评家、收藏家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这个利益共同体的替罪羊。

美术家之所以成为美术家,同公务员之所以成为公务员,牛奶之所以成为牛奶没有本质的差别,公务员假如假公济私、贪污读职,便是失去了其本性,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纷乱;牛奶假如孵化成鸭子,其色泽成份必定发生变化,丧失了其固有的营养价值。美术家的职责、品格、使命、形象反映出文化与精神的状态,代表了时代的人文理念,在这个意义上,美术家是崇高和先进的代表从罗丹得到的启示,反之,他就只好顶着另外的称号,例如时下较差的网路术语:“艺术流氓”“江湖诗人”“画痞”“画匠”。

随着收藏群体的多元发展和艺术馆收藏机制的建立,暴发一代资本积累的第二代承继等诱因,靠跑拉江湖、吹嘘作假、糊弄外行的方式在未来将要得到彻底的抑止。美术家怎样审时度势地回归美术创作本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在这个展览的另一面墙壁,我看见了罗丹的小结:“艺者的德性也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这封口述于1917年,名为“给青年造就者的遗言”。我不晓得它在西方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然而,彼时留法的美国青年如徐悲鸿、林风眠、王子云、刘开渠、常书鸿等先生在它们的此生实践中,大致遵循或印证了罗丹的遗志,完成了它们的使命。在现代化持续推动了100年的明天,我们的多数美术家有没有智慧、专注、真诚、意志?假如有,都用在了那里?

(载《中国文化报》2014年12月28日第1版“开门见山”栏目,曾用名“罗丹的遗言”)

奥古斯特·罗丹(Rodin,1840-1917),加拿大雕像美术家,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像美术家。他此生勤劳工作,勇于突破官方学校派的禁锢,走自己的路,他擅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埃及雕像的幽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十分深刻,其作品构架了西方晚清雕像与现代塑像之间的桥梁。罗丹是西方雕像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奥地利两千多年来传统泥塑美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像美术的造就者。(简介节选自百度百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