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底,湖北省共有13个地级行政区,包括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103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9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1234个乡级行政区,包括308个街道、761个镇、165个乡。
包括12个地级市(武汉市、黄冈市、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荆州市、咸宁市、随州市)、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区)。
扩展资料
地名由来
湖北省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省。
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处中国中部,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
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1.94%。最东端是黄梅县,最西端是利川市,最南端是来凤县,最北端是郧西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湖北
湖北省有12个省辖市,依次是武汉市、黄石市、襄阳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荆门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
扩展资料:
湖北省有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别是:
1,荆州,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15年。
春秋战国时曾为楚都城,秦置南郡,汉置江陵,唐为江陵府,明、清为荆州府治所,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城重镇。江陵地理位置重要,水陆交通方便,三国时诸葛亮称它“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江陵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商业城市。
荆州城内的古物古迹很多,著名的有楚纪南故城遗址、八岭山古墓群、明代城垣,以及元妙观、太晖观等古建筑。1982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武汉,历史悠久,自商周、春秋、战国以来即为重要的古城镇,盘龙城为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宋、元、明、清以来就是全国重要名镇。武汉还是革命的城市。
辛亥革命的开端武昌起义、“二七”大罢工、“八七”会议等都发生在这里。现存的革命遗址、名胜古迹有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二七罢工旧址、八七会议会址、向警予和施洋烈士墓及胜象宝塔、洪山宝塔、归元寺、黄鹤楼、东湖风景名胜区等。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3,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襄阳交通发达,自古即为交通要辏,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来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襄阳文物资源丰富,园林较多,城西的隆中山为“三顾茅庐”“隆中对”的发生地,现有邓城、鹿门寺、夫人城、隆中诸葛亮故居、多宝佛塔、绿影壁、米公祠、杜甫墓、习家池等胜迹。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随州,传为神农小牛耕耨之乡,以烈山氏后代著称。西周封为姬姓随国,春秋时其地域为随、厉、唐等国,战国末楚灭随,并厉、唐设置随县,秦汉因袭,隶属南阳郡。西魏时升随为州,唐、宋、元,明、清均置州,中华民国降州为县。
现存名胜古迹有文峰塔、岁公桥(李公桥)、烈山神农洞遗址、烈山神农碑、陕西会馆铁旗杆。古城保存有一段土筑城垣、汉东楼和护城河遗迹。城郊保存了大批古墓葬和古文化遗迹,其中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等珍贵文物出土于城西郊的擂鼓墩。
唐代李白、北宋欧阳修曾游居于此。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南九口堰建军。李先念等于此通电就职,保存有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5,钟祥,是楚文化发祥地之—,有文字记载历史长达2700余年,春秋战国时称郊郢,系楚国陪都,明朝时是全国三大直辖府之一承天府所在地。有“大地博物馆”美称。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造就了楚辞文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等一批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明嘉靖皇帝曾发迹于此,构筑了全国最大的单体帝陵——显陵和气势恢弘的明代建筑群。显陵,原名献陵,是明嘉靖皇帝的父亲朱佑杬、母亲蒋氏的合葬墓,是中南六省惟一的一座明代帝陵。
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区,国家级大口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特别是黄仙洞2万余平方米的喀斯特地貌为世界罕见。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参考资料:湖北省荆楚名胜-湖北省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