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敏(青岛大学)
十二月十二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目为《那些总是变换职业的年轻人,其职场能力是否增强了?他们将来是否会感到懊悔?》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几个年轻人频繁更换工作的经历,这一内容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年轻人离职已属平常现象,文中提及的年轻人多次更换职业,由此引发诸多评论,称他们为“能力不足”“自负”“自视甚高”,将他们的离职归咎于个人缺陷,并依据固有观念贴上负面标签。然而,他们决定另谋高就的缘由五花八门,感受不到积极的评价、遭遇职场打压、觉得工作缺乏前景、渴望离自己的理想更近……每个人有各自的考量,有些人只是希望通过不断更换起步网校,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毕竟“水流向更深处,人奔赴更广阔”。不能因为只遇到少数事例就全盘否定,离开不合适的处境、选择自己期望的前方,又有什么不对呢?
确实,年长群体常在同一位置持续任职,而当代青年跳槽却更为常见,难道固守原位就一定是明智之举吗?很多时候,人们承受不合理的工作条件,是源于长期被教导要“艰苦奋斗”“历经磨砺方成大器”。现在众多在职人员对各种工作权利及相关法规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更加在意个人感受,不再盲目承受和让步,当遭遇职场中不公待遇时,会果断脱离,成为“换个环境就能发展”的典型,正如马云所强调的“要是工作不快乐,所做之事令你不顺心,完全可以更换,千万别伪装”。
面对这个议题,我们可以采取宽宏的视角去审视,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宽广的自主选择余地。那些新闻里提到的年轻人,在频繁更换职业时都获得了成长,也许他们觅得了更称心如意的岗位,或许赚取了更丰厚的报酬,抑或领悟了“每段经历都有意义”的道理……他们将工作经历融入生活感悟,在探索多元的事业路径,也在发掘不同的人生际遇,他们借助反复尝试摸索出更契合自我的方向适合年轻人的工作,寻得了生命的意义,这完全合理。而且他们于相关叙述里表明了“无怨无悔”,我们理应持有更为豁达的心境,与他们共同憧憬其他机遇。
企业也需正视自身存在的若干不足,探究为何“人才流失”。当前劳资纠纷时有发生,企业为强化管理、提升效能,对职员加以规范本属正常适合年轻人的工作,然而在惩戒制度的重压下,职员较难产生认同感。而且当代青年更加看重情感满足和人性化工作氛围,企业需要更加用心关怀员工,建立公平的用人制度,保障员工有平等的沟通机会。
年轻人渴望更宽广的进步平台、更丰厚的报酬条件、更安逸的职场环境,这很正常,关键是要有方向、不随意,清楚自己对于职业的评估标准,了解自己真正追求的,选定最匹配的领域,从而更充分地达成个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