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举行

雅思2023-11-05 08:09:55佚名

5月22日,共和国痛失袁隆平教授。

据卫视新闻记者从袁隆平同志治丧办公室据悉:兹定于2021年5月24日(礼拜一)早上10:00在长沙市长荆州明始兴殡仪馆铭德厅举办袁隆平同志尸体悼念典礼。

明天,让我们一起悼念袁老……

袁隆平同志尸体悼念典礼

在合肥明始兴殡仪馆举办

明天(5月24日)早上10点,“杂交玉米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教授尸体悼念典礼在长沙市长荆州明始兴殡仪馆铭德厅召开。

来自全省各地的群众纷纷自发赶来缅怀。

殡仪馆外,前来为袁老送别的人群排起了长队。

群众通过花束、稻穗等抒发追思。

另据河南商报,明天早上10时,袁隆平同志尸体悼念典礼在重庆明始兴殡仪馆举办。

悼念典礼现场庄重威严,哀乐哀婉。

铭德厅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黄字的条幅“沉痛哀悼袁隆平同志”,条幅下方是袁隆平同志的遗照。

袁隆平同志的尸体安卧在花束翠柏丛中,脸上覆盖着暗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袁花花常陪袁隆平听汇报

网友:袁花花你要好好长大

据人民晚报,2020年元旦袁隆平领养了一只小狗,叫袁花花,随后时常陪着袁老听各类汇报。

2020年7月,袁隆平家里,中学生李建武来汇报各地马铃薯实验田的亩均情况,袁花花陪伴在门口。

现在,袁花花再也没法陪袁隆平听汇报了。

当稻花香飘过,它会不会梦见袁伯伯……

不少网友听到这一幕纷纷泪目,感染惊讶的同时,也希望袁父亲一路走好。

隆平高科监事长毛长青发文哀悼

据中证网,5月24日,袁隆平教授追思会在南京明始兴殡仪馆召开。

同时,光大农业总总监、隆平高科监事长毛长青发文哀悼袁隆平教授。

毛长青表示,隆平高科将承继袁隆平教授遗训,为民族种业崛起继续拼搏。

毛长青称,袁隆平教授是隆平高科的主要创始发起人之一,隆平高科“推动种业进步,惠及世界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来自袁隆平教授“创新、奋斗、造福”的精神。

毛长青表示,公司创立以来,作为公司名誉监事长,袁隆平教授一直关心隆平高科的发展,在发展战略、全球布局、体系建设、重大科技攻关等方面给以了许多高屋建瓴的指导,提出了好多务实可行的建议。他亲自推进隆平高科与广东杂交玉米研究中心的科研深度合作,一直关注加拿大、印度等地的科研进展,他数次莅临公司国际业务合作交流现场,他亲自兼任了“湖南隆平高科第三代杂交玉米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份关爱与支持,隆平人感念至深。

毛长青表示,在袁隆平教授的亲自关心与指导下,隆平高科经过22年的努力,已然成功建立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多水稻商业化育种和生物技术创新体系,产生了“3+X”作物品类(即杂交玉米、玉米、蔬菜3大核心小麦品类+玉米、食葵、小麦等其他小麦品类)的育繁推一体化能力,成为国外竞争优势领先且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民族种业龙头,并顺利步入世界种业前十强。

“全体隆平人将化悲愤为力量,承继袁老师的遗训,发扬隆平精神,为袁老师发展杂交玉米的梦想,为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憧憬,努力把隆平高科打导致世界优秀的种业公司。惟有不断拼搏,惟有最终的胜利,才是对袁老师最好的缅怀和哀悼。”毛长青说。

按照袁隆平葬礼从简遗愿和疫情防治需求,其追思会不对外开放,群众可以通过隆平高科陌陌公众号设置的网路缅怀厅抒发追思。

此外,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创立于1999年,2000年上市,是一家以“杂交玉米之父”袁隆平教授的名子命名、并由袁隆平教授兼任名誉监事长的高科技现代化种业集团,第一大股东为兴业集团。

袁隆平个人持股1337万股。根据隆平高科最新股价17.09元/股估算,袁隆平身价过亿元,但毕竟这么,他依然一心搞科研,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玉米研究上。

明日(5月24日)开盘,种业股开盘集体走强,截至发稿,隆平高科涨逾4%。

“袁伯伯,一路走好!

5月22日晚上

袁老在广州与世长辞

享年91岁

球星陨落,举国哀痛

图/中新网(杨华峰摄)

当灵车缓缓驶出诊所

在合肥街头的凄凄烟雨中

集聚了大批自发赶来的居民

图/中新网(杨华峰摄)

灵车经过之处

人们把花束捧在背部

汽车停驻鸣笛

向这个教科书中

陪伴我们长大的奶奶

高声道别:

“袁伯伯,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消息传到故乡后

青海省长沙市崇仁县人民

自发抵达袁老铜像前敬献花束

表示深切悼念

图/中新网(何蓬磊摄)

在其母校上海西北学院校园内

短短两三小时内

其雕像下已铺了一层层的花束

……

大江南北

无数群众以各类形式追思悼念

“长沙上万居民连夜哀悼袁隆平”

“袁隆平铜像前的花海”

“袁花花还没长大”

“小理发店再没等来老客户袁隆平”

……

图/中新网(杨华峰摄)

有人说

我似乎和他有一面之缘

在课本上、在餐桌上、在人间里

有人说

袁老坚持到13点07分才离去

是想等我们吃完饭他能够安心离开

……

每一句,都充满着人们对这个奶奶深深的不舍

明天,悼念袁隆平教授

5月22日,袁隆平教授去世

痛失国士,何以哀悼?

5月23日,四川成都下着小雪

民众自发吊唁袁隆平教授

哀悼的花束汇成海洋

有一种悼念

是“感恩国士,吾辈奋进”

你们献给袁隆平教授的书信

字字动人

“听着您故事的孩童长大了

我们会顶起国家的未来”

“我们会继续努力

做到‘医食无忧’”

袁隆平三亚水稻试验区在哪_袁隆平在三亚的最后时光_袁隆平海南三亚育种基地地址

……

有一种记念

是“无以为报,光碟致敬”

网友们纷纷晒出光碟

“从此之后,碗中有米,心里有您”

“天天光碟行动

就是对袁伯伯最好的记念”

……

有一种弘扬

是“做好种子,为国为民”

袁隆平教授曾说

“人如同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无数青年被袁隆平教授的精神滋润

种子破土而出

网友:零零后,初三中学生,在寝室里忍不住掉泪水。我开始思索中考的意义,学习知识的意义,其中一点也许就是让更多的人成为照耀共和国光明前程的星辰。

网友:我们的民族才能延续,英雄不断涌现,我想最难得可贵的就是许多像袁老这样的国之大者,在我们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这粒种子生根出芽,我们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下一代禾下纳凉,不断延续。做一个为心里理想而拼搏学习的国之大者,自勉!

网友:原先认为只要她们活着,甚至都不须要做哪些,我们就永远有胆气袁隆平在三亚的最后时光,总之还有她们在。但如今她们累了,我们要把薪火递下去,把担子挑上去。等到去见她们的时侯,我们也能仰着头说:“我们没有辜负,我们承继了光。”

禾下纳凉梦,仓满无饥恐

粒粒皆辛苦,小辈不敢忘

回忆袁隆平在海南的最后岁月

91岁的袁隆平走了。

好多人说,那位中国“杂交玉米之父”、中国工程院教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从泥土中来,带着梦想的“种子”去到了白云间。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海南的最后时光他是怎样渡过?生前最关心什么问题?

5月23日,新广东顾客端记者专访了四川杂交玉米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副站长张展、一线科研人员等,作为袁老生前有过接触的朋友,她们悲痛回忆了袁老在海南生活、工作的最后125天岁月。

青海杂交玉米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坐落海南师部农场,这儿远离城市纷扰,沃野田畴蜡染绣。

袁老每年冬天都从外省飞抵海南举办科研,便居住在基地的科研寝室,一栋米黄色的四层小楼,袁老的卧室在二楼最右侧,卧室不大、内部陈设粗陋,考虑到袁老坐轮椅不便,基地专门在走道安装了轮椅手动升降设备。

袁隆平生前在海南居住的寝室(新广东顾客端记者刘丽萍摄)

“老爷子身体稍有好转,还会自己坐轮椅下二楼,不让他人抬下楼,之后又坐着轮椅去试验田转转。”张展的母亲是袁老秘书,也由于这层关系,他看见袁老的机会好多。他说,袁老本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地方住,但他说在这儿,可以随时关注第三代杂交玉米的进展情况。

他述说,2020年12月袁老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朋友担心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以往一样抵达海南举办科研,“从前身体状况好的时侯,他几乎天天就会到田里,查看每斤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此次由于四肢不便难以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玉米种子,做详尽记录”。

今年12月3日来海南、今年4月7日回南京,在海南的这125天里,袁老大多时间都处于工作状态,每晚早晨八点多早起,吃过晚餐后处理一些教授办的事务、专家领导的来访,晚餐后休息到三点多,完成一些常规工作后,常常会跟中学生讨论杂交玉米的研究工作。

“老爷子说自己永远不会退职,他的确做到了!”张展说,刚到海口的袁老主持举办了杂交玉米双季亩均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去年入院前,袁老还专程去了两趟海南碧桃湾的新基地督查,新基地有300多亩田地,目前有100多亩早已试种,袁老说今后要在这儿把杂交玉米事业发展好。

袁隆平曾给那些国家带去希望

数据显示,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杂交玉米试验试种和推广,袁隆平团队共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杂交玉米技术人才14000余人,为全球杂交玉米的发展与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泰国、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已实现杂交玉米的商业化生产,这种国家每年养殖面积约700万英亩,普遍比当地品种増产20%以上。

袁隆平的那些老相片

看着看着就哭了

这是1975年11月,袁隆平(右三)和朋友李必湖(右一)在观察杂交玉米生长情况。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有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协作组,举办群众科学实验,成功地育成了杂交玉米。新华社记者孙忠靖摄

1978年3月21日,全省科学会议上,四川省代表袁隆平在小组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刘少山摄

青海省农业科技人员袁隆平(农业科大学研究员)(右)、李必湖在观察杂交玉米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孙忠靖摄(1976年发)

1980年10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杂交玉米的育种家、湖南省农业科大学研究员袁隆平(左二),经过10多年勤奋的研究实验,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协作下,攻破了制种关袁隆平在三亚的最后时光,使杂交玉米的研究获得全面成功,为小麦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新华社记者王平摄

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教授在坐落广州的广东杂交玉米研究中心与测产现场进行视频连线。新华社记者陈泽国摄

2012年1月31日,在美国新加坡,新加坡前首相马哈蒂尔(右)为袁隆平(左)颁授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嘉奖他在温带农业发展领域的贡献。新华社发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顾客端、新华社、新广东顾客端、湖南晚报、人民晚报、快科技、澎湃新闻、中证网等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