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14岁女儿说: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

雅思2023-11-05 21:04:49佚名

这几天,我和国外不少同事一样,都在关注美国BBC2台上映的纪录片《AreOurKidsTough?》(《我们的儿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内容是美国一所小学,请来5位中国老师,让她们用最中国式的教育方式,用一个月去教50个美国13-14岁的青少年。当中国老师遇上日本中学生,节目刚开播,就造成了不小事件……

有人觉得,日本中学生太懒散,应当让中国老师去治一治,有人反省,中国老师的机械和苛刻,放在美国教育环境里一下子“扎眼”了……四个礼拜后,实验班的朋友将和其他班进行学科大赛,于是乎,“谁输谁赢”现在已成众人焦点,好好一部纪录片顿时被贴标签,甚至被娱乐化了。

(中国老师在教日本中学生做眼保健操)

▋14岁儿子说,让中学生“疯狂做笔记”未尝不可

我从十几年前就在美国移居,并在巴黎读完传播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我的两个儿子——现在14岁(9年级)的老大和10岁(5年级)的老四自小都在美国接受教育,大儿子的年纪刚好和纪录片里出席实验的朋友一样,我便拉着他们一起看了这期节目,想听听他们,在美国接受教育的小华人,是如何看待这些中西碰撞的。

(中国老师把中国特色的做早操、记笔记、背公式等都带到了西班牙学校课堂)

最吸引老大的,是中国老师怎样教学科知识点。例如做实验,纪录片的中国老师是自己一个人在前台做实验,要求所有中学生坐在座位上观看,之后抄下实验的公式,但在日本,这样的实验一定是分成2-4人的小组,每人亲自做一遍,基本上一个实验才会做40分钟一节课,第二节课才讲公式……

“其实每位人的学习方式不一样”,我的大儿子说,“我们班上的E非常厌恶做实验,一上实验课就睡着,她更喜欢背公式,比做实验节约很多不须要浪费的时间。”在她看来,做笔记其实有死记硬背之嫌,但也是个挺好的习惯,她曾经有个化学老师,上课不做课件,只聊《神秘博士》(Who),到了考试前才想上去提醒中学生去看教材,搞得每次中学生面对考试都极不自信,也不晓得自己学得如何样。

不过,她也承认,并非所有美国中学生都能消化这些笔记型的教学,尤其是中学生,这部纪录片对于老三来讲,无异于“恐怖片”,老师们的所有课堂教学她都大呼“残忍”。

(和上图中参与试验的中学主任一样,我的大儿子还很喜欢全体做击剑和老师对课堂纪律的指出。)

▋孩子在陌陌群里指责学物理的目的

后面早已提及,在纪录片中,四个礼拜后,中英将来一次学科PK。我和老大都预测最后结果是中国老师赢,由于中国老师教学完全是考试指向的学习,美国中学生没有接受过这些训练会比较吃亏。

但即使大赛成绩上“赢”了,我也难对本次参与试验的中国班主任打高分。虽然,这应当是一次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碰撞,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次学科大赛的比拼。换言之,教育二字,不仅教书,还得育人啊。片中老师对于小孩价值观的影响,实在让人不敢奉承。

我上引入“中国式教学”的这所美国学校的官网上查了一下,发觉其中学精神是“enjoy(享受乐趣),(尊重),(成就)”,在BBC纪录片晃过的镜头里,有一条中学的口号是:“重要的不是你的成绩,而是失败了多少次又重新站了上去”(英文大意)。这两点,跟美国的所有公私立中学差不多,和俺们国外不少中学网页上的目标也差不多。

纪录片里的中国老师们,还把孔子的古训带到美国课堂,张贴了满墙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但从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上来讲,却没有充分抒发出对中学生的尊重、鼓励和引导,反倒饱含了类似“听我说,不许说话,不要提问”,“要么要么die”,这些极端的叙述,一下子让我想到了30年前我还在国外上小学时的记忆bbc中国式教学,老师的口头禅就是“分分分,中学生的命根”……

(中国老师教日本中学生学习孔子的古训。)

我在美国同学的陌陌群中,也因片中物理老师的一句话而炸开了锅,片中老师毫不指摘地对着中学生说“Mathisthemainwaytotestyour(物理是测试你是否聪明的最重要的方式)”,这些物理教育观这是让人惊讶,连群里一个男孩也晓得,“No!Mathisitisthemainwaytotrain!(不!物理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能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更应学日本书记的“服务员”精神

相较而言,虽然日本教育的弊病在这部片子里展露无遗,但日本老师,非常是美国市长在育人方面的责任感,却值得我们尊重。我仍然在少年商大学陌陌公号(ID:)上写东西教育专栏,其中有一篇叫(陌陌回复“160”即可阅读),记录了我母亲以及大部份美国公立中学主任“服务员”一般的生活:

每晚晚上,弟弟中学的主任一身套服(通常是礼服),站在楼内,跟每个入校的中学生握手,说“早上好”,有时间的话,会聊两句bbc中国式教学,或则整理一下中学生的配饰服装;

见过低年级的高中生,抱着市长的身体发嗲,在晚上念书;

书记也是消息树:上周降雪,她逐个告诉父母,晚些时侯会通知明日中学是不是开门;

书记还是替补:周一父亲班里的老师事假,下班时是市长站在那,一个一个把中学生们交到父母手里;

书记也是写手:考念书校没位置,是市长亲笔写的邮戳致歉;新年收到礼物,圣诞开学后市长亲自回复表示谢谢……

没有说教,这儿的市长都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给女儿,哪些叫尊重别人、热爱中学和学习。

▋这不是一场中英教育的“PK”

这期节目的第二集马上就要上映,我和儿子都期盼中国老师和日本中学生的更多碰撞,但我们并非要得到中英教育孰优孰劣的答案,而是希望在这个碰撞的构成中,去找到双方的融合点,为自己的教育、为儿子的将来提供借鉴。

退一步讲,追求“优劣”答案也没有意义。这档节目挑的是物理、科学、中文和体育的老师,却没有艺术、设计、音乐,甚至哲学、心理学、社会规范等那些德国教育愈加擅长的学科。换做是比对女儿音体美兴趣的培养和注重程度,“中国教育是挽救者”的调调将马上被改写。

此次身边的人一窝蜂地都在讨论一档电视节目,让我想起前阵子同样火遍国外的另一档节目——《虎妈猫爸》。早些年,哈佛院士蔡美儿掀起“虎妈”战歌,引起全球热议,消弭了几年以后又在前阵子热了上去,但如今,你们的观念早已不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了。(点击标阅读少年商大学陌陌文章》)

(BBC纪录片《中国式教学》分三集,第一集早已开播,点击上方链接即可观看)

同样的,在这一次“虎师”赴日本“支教”中,我们也听到,越来越多的父母采取了一种冷静而中立的心态,她们的心态愈发积极,更关心怎样找到中西教育精华的融合,好给儿子一个更美的未来,这些改变让人欣慰。原本,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的相遇,不应当是一场被贴标签和娱乐化PK,而该是一次互相的取经,碰撞和争辩越多越好。国际教育的核心应该是融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