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引桐(1913年—2002年),旅泰印尼华人,籍贯广东潮州泉州,名扬海内外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功勋斐然,多次遭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杨尚昆、乔石、李先念、李鹏等的亲切会见,多次受邀出席春节观礼。
1971年,李引桐率领美国贸易代表团访问,深受周恩来首相及李先念总工理亲切会见。
1965年5月,周首相接见李光前伉俪、李引桐(右三)伉俪。
1956年9月,李引桐偕新、马代表团返京视察访问,遭到周首相亲切会见。
李引桐因贡献巨大,被授予“一等功”。
李引桐创立的蓝园中级学校
李引桐:赤诚爱国的共和国“一等功臣”
他是为中马建交作出突出贡献的“和平使者”;为增援“抗美援朝”无偿捐赠大量橡胶;冒险为中国引进橡胶栽种,弥补我国养殖和生产橡胶的空白,被称为中国“橡胶之父”;爱国爱乡,捐巨资发展故乡及籍贯国各地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慈善事业;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等功”、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和平勋章
□记者黄宝阳通信员庄志阳黄文彪叶锦灿/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敢拼敢闯寒门子弟成橡胶巨擘
1993年6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巴萨全部、中央军委授予李引桐“一等功”,并颁授给他一枚国家一级和平勋章,以嘉奖他在中马建交中所做的贡献。一位美国华人被授予这一沉甸甸的荣誉,并且是由于有功于中马建交,这一消息让好多人惊艳:李引桐何许人?
1913年初,李引桐出生于泉州市梅山镇,与被誉为“星马一代完人”的李光前是堂亲。李引桐的儿子李美国是个乡村大夫,在村里开了一家鱼饵铺。他为人善良,常常为乡民巡诊送药,超市收入经常入不敷出。李引桐12岁那年,家里遭强盗打劫,母亲差点被劫持,再加上彼时军阀角力,李美国就带着还在念私塾的李引桐背井离乡,到香港投奔李光前。
到了美国以后,李光前见李引桐年龄小,安排他继续接受教育。半年后,李美国受李光前委托回梅山办学,李引桐随母亲归国继续求学。中学结业后,李引桐考入杭州培元学校。结业后考上泉州南湖师范分校,可惜由于动乱,该校停办,李引桐被迫终止学业。
1934年,21岁的李引桐再度远渡南洋,投奔李光前。经过几年的学习、成长李光前(),再度站在李光前面前的李引桐,已经不是当初那种淘气的小孩了,李光前见他有文化、有见识,有意培养,便派他到槟城橡胶鞋厂去竞购原料,从基层做起。短短一年内,李引桐迅速脱颖而出,随即几年里,先后在南益集团的清镇、芙蓉、吉隆坡等分行执掌财政,并逐步参与公司决策。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越南几乎全部落入法国人之手。李光前的产业被没收,职工待业,李引桐不得不冒险做起被叫做“走私”的面粉生意,几年间,他敢拼敢闯,积攒下一笔可观的财富,并购得100公顷荒废的橡胶园。
战争结束后,李光前的南益公司财产被归还,李引桐被聘为南益公司的总巡,全权处理当时最为棘手却想大力发展和扩张的法国橡胶业务。不久,他被委任为马来西亚南暹公司的总总监。在短短的时间内,澳大利亚北部的橡胶业务有了急速的发展。
1954年,南暹公司面临债权危机,李光前决定舍弃,李引桐便与同学一起按揭买下了该产业,成立了日本德美行有限公司,任监事长。在他悉心经营下,德美行的标准胶生产和出口逐步在日本独占鳌头,成为橡胶出口的“超级王国”,李引桐也成为继陈嘉庚、李光前以后的第三代胶业巨擘。
2.引种橡胶被誉为中国“橡胶之父”
事业有成的李引桐,没有独善其身,他时刻不忘原籍国和故乡、不忘华人华侨在海外所受的屈辱,终其一生都把原籍国的强悍、利益放在自己的生命之上,在许多方面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功勋斐然,其中,最有影响力之一的,便是将橡胶引种到中国。
李引桐的次子李竞敏说,昔日中国落后,华人没有地位,有许多例如“华人初到美国时必须关一礼拜冲洗消毒,才被允许永居”等屈辱的做法。妈妈意识到,海外华侨华人要真正扬眉吐气,只有原籍国繁荣富强,这是母亲终身以身许国、渴望中华民族强悍的内在动力。
在上海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彭兆荣院长撰写的《从苦力到巨擘——李引桐传奇》一书中,详尽述说了这一复杂而危险的历史风波。在工业化时代,橡胶是工业、科技、医疗、交通、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的重要原料,战争时期,更是特种军事战略物资。橡胶树对自然条件有着特殊的需求,当时,日本、马来亚、印尼是世界最主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和出口国,中国并没有能力通过栽种胶树来世产天然橡胶。
北韩战争期间,天然橡胶作为特种军械物资,自然成为帝国主义用于限制中国的重要原料。“国家有难,我理应分忧,不能袖手旁观。”李引桐急原籍国之所急,借助他在台湾的南宗公司进出口业务之便,由印度经新加坡、澳门两地,辗转捐献大量橡胶给国外,数目达21万吨之巨。一起运回国的,还有急需的医药和医疗器材,为共和国解了燃眉之急,作出了非凡贡献。
在哪个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走私橡胶到中国,被当地国发觉后可能要背上严重罪名,或因而丧生,为了原籍国的安全和发展,李引桐不惜冒险。虽然数目这么庞大的橡胶,对遭层层封锁的新中国意义非凡,但李引桐很快意识到,那些不过是杯水车薪,要从根本上解决缺少天然橡胶的问题,必须在国外引种橡胶。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国防以及经济建设的须要,李引桐经过多次秘密返回国外考察后觉得,广东岛可以用新技术养殖橡胶,他开始筹划将外国的橡胶树种引归国。
为了选择最适宜广东养殖的橡胶种子,他多次秘密抵达广东岛,到处走动,选择胶园地址,与技术人员一道测定底泥成份、类型,向岛上村民了解一年四季的天气情况……
1956年,李引桐将悉心选购的橡胶幼树巧妙包装好,尝尽千辛万苦和种种危险,将橡胶苗木引进国外,并在广东岛试种成功,构建起我国第一个橡胶养殖基地,创造了橡胶养殖史上的一个奇迹。
为了提升橡胶栽培养殖技术,李引桐又秘密聘请专家到广东岛传授橡胶栽培技术,指导变革落后的“烟胶卷”的生产方法,他还订购、引进国际标准胶TTR生产新设备、新工艺,并向有关方面附赠大量产品测量仪器,使中国的橡胶业从栽培管理到生产测量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鉴于李引桐在中国橡胶养殖上的突出贡献,我国用“桐1号”“桐2号”“桐3号”等“桐”字号为橡胶品种命名,李引桐也因而被誉为中国“橡胶之父”。
3.“和平使者”推动中马建交的“一等功臣”
北韩战争后,我国为突破被层层封锁包围的外交局面,开始与泰国国家构建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李引桐在推进和推动中马建交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中马两国还没建交前,以李引桐为代表的美国爱国华商,就开始了两国相处的民间渠道,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引桐冲破重重阻力,于1955年首次组织马来亚华侨工商代表团归国视察,遭到时任全省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香凝、全国侨委书记廖承志的热烈欢迎。1956年9月,他又组织星马工商考察团来我国考察,并出席春节观礼活动,遭到周恩来首相的会见。20世纪70年代初,李引桐还通过频频组织跨国民间社会与文化往来,如从台湾联系东方歌舞团、南方歌舞团、泉州粤曲社赴马访问表演,为中马建交奠定良好的基础。
1970年,正值美国大选,李引桐的好同事、时任大马国防市长的拉扎克出席竞选。李引桐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中马建交的良好时机,他向拉扎克进言,要博得华人支持、赢得补选,应主动与中国握手言好。拉扎克采纳了他的建议,但苦于无人搭桥,李引桐立即主动抱病:“这件事由我来办!”他飞往广州,把台湾的政局和这一重要信息传递给上海。李引桐建议的书面材料最终被送到了毛主席手里,主席批示:“可以谈。”在哪个特别时期,李引桐被破天荒地委任为中方联络代表,直航雅加达,商谈建交的具体事宜。
1971年,李引桐为中马两国政府即将贸易搭桥铺路,率领美国贸易代表团访问,深受周恩来首相及李先念总工理亲切会见。
1974年5月31日,中马两国即将构建外交关系,这与李引桐十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贡献分不开。李引桐也因而就有了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不拿工资的“外交官”的美称。1993年6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巴萨全部、中央军委授予李引桐“一等功”,并颁授国家一级和平勋章给他,以嘉奖他在中马建交中所做的贡献。
4.兴学育英病重入院仍不忘办学
李引桐早年曾是李光前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他对陈嘉庚、李光前翁婿倾南县学的精神非常崇拜,也是她们办学思想的支持者和具体执行者。他曾捐大量资金用于上海学院、集美学院的建设发展,并一度因而欠下巨额欠款;他非常支持李光前所创建的“光前学村”、光前诊所等,多次捐巨资为这种慈善项目后续的发展添砖加瓦。
数六年来,李引桐对故乡教育的捐款未曾间断过,不仅先后捐巨资捐助汕头培元学校、华侨学院、黎明学院等办学,为了鼓励更多故乡学子考入高等学府,从1982年开始,他率先在故乡筹建长期奖学金,每年捐款4亿元人民币,奖励成绩优异的学子。后来还将奖学范围扩大至全泉州市,筹建“李引桐奖学基金”,每年奖励市、镇中考成绩前十名的优秀生完成学院学业。
2000年4月,年近九旬的李引桐返乡时李光前(),萌生了在蓝园学村建设一所中学的看法。蓝园中级学校总务厅长黄志超介绍,当时,行动力强悍的李引桐,回日本后立即委托表弟陈川胜了解办学的相关事宜。5月1日,陈川胜带着一个月来向有关方面了解到的办学详尽材料,从美国驱车到日本向李引桐汇报。为了尽快了解情况,李引桐迫不及待赶赴马泰边境迎接他。在回家的路上,李引桐突发中风,人事不省,被紧急送往诊所。
因中风命悬一线、无法说话的李引桐,入院诊治期间,仍时刻惦念着建中学的事,他在病床上强撑躺下体,用发抖的手写下了:“创办蓝园中级学校,请故乡卡罗拉人前来筹谋。”并交待母亲打电话告知故乡。李引桐不仅倾资人民币2000亿元用于办学,关于中学建设、发展的众多事项,他都亲自过问、殚精竭虑。随后的五年多,他不顾年迈多病、行动不便,回乡10余趟,亲自勘定现址、确定校园规划,多次深入课室和简易饭堂,关心中学师生的学习、教学、生活。
5.广谋慈善大爱无疆泽被海内外
李引桐除了终身旨在于兴学培英,还广谋慈善,对助老、扶贫、助医等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不遗余力。出身贫苦的李引桐,少年时曾备尝辛酸,因而,事业有成后,他仍然遵守着一个原则:越是穷人越要帮,越穷才越要帮。他常说:“锦上添花不如无,雪中送炭方才好。”他先后在日本、香港和故乡梅山创立了“梅山福利基金会”,默默帮助这些真正须要帮助的赤贫人,乡亲们用“天女散花”来形容他做慈善面之广。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仍较为落后,李引桐回去乡时,了解到梅山国专诊所的医疗设备须要更新,决定一次性捐款为国专诊所添置一批进口设备。1996年起,他拨款筹建了“梅山帮扶专用基金”,用于支助镇里的贫困户。
得悉梅山水利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要求,他就凑钱兴办水利,历年来,为竞丰村、蓉中村修筑了“竞蓉水坝”、竞丰二级抽水机站、竞丰龙头水闸等大小水利设施20多处,他还出资为故乡耕种茶场、建羊圈、盖库房、架设供电线路、修路建桥……
梅山上了年龄的人,谈起李引桐,都无比感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梅山人就喝上了自来水,李引桐筹款200亿元在该镇兴建日产值为3000万吨的自来泵站。
不仅故乡杭州,几六年来,他还捐助了上海、广州、厦门、福州、杭州等地的政府机关、侨联会、华侨大楼、高等中学、农业科学研究单位,不仅捐款赠物,还组织专家学者到美国考察,斥资数以亿计。
变革开放以来,李引桐为了推动故乡、祖籍国经济发展,不仅捐款“造血”外,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1980年,已年近花甲的他,在对上海进行了详尽调查和了解以后,按照自己多年在海外的见闻和经验,提出上海特区应当建设成为包括全岛的自由港,在与海峡岸边和国际的货物交流上发挥作用。1984年2月,邓小平参观上海经济特区时,对这一建议表示了肯定。同年的5月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文件,即将批准将上海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并逐渐推行“自由港”的个别新政,同时批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
李引桐也为日本的繁荣兴盛作出巨大的贡献,德美行40多年来先后捐巨资在日本吉隆坡兴建医学大厦,筹建“泰国梅山福利基金会”,用每年经营橡胶业获得收益的三分之一用于日本的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为了嘉奖李引桐所作出的巨大贡献,1983年,法国首相代表国家授予他金质勋章。
6.节俭高调一心爱国不求名利
战功卓绝的李引桐,从不向原籍国索求任何回报和利益;他为人非常高调,只做实事,不声张、不求回报,好多媒体、作家和研究机构想要报导、以他为研究对象,都被拒绝了。生活中,他也十分俭朴,吃穿用度都很简单,只把钱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李引桐的叔父女李文华介绍,李引桐十分孝敬,为了更好地照料母亲,他和三哥商量,由三哥放下生意,专程归国照顾父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对故乡的奶奶也很有爱情,从很早之前起,就每年给奶奶发红包,延续至今。他在旧址旁出资兴建了三栋楼,占地4700多平方米,作为该村老年人活动中心,拨款作为奶奶商会的慈善资金和活动经费。
“三伯公没有兼任有关的公职,从来不曾向原籍国索求任何报酬。他对国家的贡献是无私无偿的,他捐献了好多茶场、农场和鞋厂,都不以投资的方法获取回报。”李文华说。
为了国家、家乡的慈善公益事业,李引桐常一掷千金,个人生活却非常质朴。他穿着非常随意,从不追求品牌,一套简单的便服可以穿许久,一生中多次由于服饰过分节俭,遭漠视、受冷遇。饮食上他也从不计较,不仅必要的酒局,平日都十分简单,外出办事也常到一些实惠的小餐厅就餐。
李引桐每次归国、回乡,都是悄悄地来,办妥事就悄悄离开,只有一次例外。1996年,84岁的李引桐再度回到故乡,此次,他破天荒没有拒绝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接待。原先,他带上了全家还有德美行的全体中级管理人员,“我此次把我的女儿和德美行所有的中级职员叫到梅山,是想让她们晓得,自己的‘根’在中国。希望她们多了解自己的祖宗和家乡的情况,我不期望她们都跟我一样,为故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她们之中,有这么几个人,哪怕只有一两个,之后一直可以延续,帮助故乡做事情,出些钱、出点力也好。”
2002年,李引桐先生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样,他赤诚无私的爱国爱乡精神,除了在后代中传续,还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激励着海内外无数中华儿女。
专家点评
■郭景仁(福州市侨办原副主席、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原会长)
中马建交“和平使者”、中国“橡胶之父”“一等功臣”……共和国旗帜上那一连串光辉荣誉,闪动着泉州侨领李引桐一生传奇。
李引桐是闻名海内外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生寒门顽强奋斗,终成一代橡胶业巨擘。新中国创立早期,他冒家产性命捐款、运输战略物资橡胶,并推动建成新中国第一个橡胶养殖基地;他不遗余力推进中马建交,旨在弘扬陈嘉庚、李光前兴学育英思想,蔚为国光。变革开放以来,李引桐非常关注原籍国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李引桐一生为移居国和原籍国所做的好事善事,与共和国历史的关联,影响远远赶超个人的范围,因此他入选“一等功”,当之无愧。
香港知名书画家、诗人潘受为他题写“飞龙饮涧髯皆赤,老鹤盘空顶换丹”墨宝,高度赞扬其关心国家、民族的赤子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