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报》于2月22日的报道中提及,香港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亦即大家熟知的“无线电视”,其英文名为TVB,于同日推出了数码频道的全新措施。该公司旗下的翡翠台和高清翡翠台两个免费频道,经过一番“焕新”,翡翠台画质升级至高清,而高清翡翠台则更名为“J5”。
部分香港市民不满
2月17日,《香港经济日报》曾作出报道,J5台是一个既注重财富又重视知识的全新频道。该频道不仅会播出自制的财经信息节目,还会引进外购的纪录片、剧集、电影以及综艺节目。据《南华早报》23日的消息,依据J5台的节目安排,该台即将播出多档普通话新闻节目,以及内地剧集《神雕侠侣》和《建元风云》。此外,还将推出其他普通话节目,例如《别让身体不开心》。在2月22日的节目安排中,普通话节目以及内地电视剧集的播放时长总计达到了6小时15分钟。
J5普通话节目截图
然而,节目首播之日,众多香港同胞对普通话节目表达了不满情绪,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激进,并密切关注着“CCTV(中央台)”。他们发现,新闻报道、天气预报均使用普通话播报,就连字幕、图表以及主播的名字也无一例外地采用了简体字。部分市民还提出,普通话的使用固然不可更改,但简体字幕应提供转换成繁体字的功能,且不应因电视机型号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有人竟然提议大家一同向通信管理局提出投诉,对简体字幕是否违反了相关规定表示疑问;考虑到无线电视台所持的是在香港运营的电视台执照,理应向香港市民提供服务,而香港市民普遍使用繁体字。
邵逸夫先生于1967年创立的TVB,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电视台,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TVB经营着粤语和英语频道,引进的电视剧大多提供粤语配音,并设有可选的普通话/国语双声道服务。同时,TVB旗下的明珠台英语频道,每日播报普通话新闻简讯。
TVB:香港乃国际城市
在当晚,TVB作出回应,宣布将明珠台原有的普通话新闻节目调整至J5频道播出。既然是普通话新闻,采用简体字又何妨?这样一来,观众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既有翡翠台和互动新闻台(注:该频道为TVB旗下免费频道,全天候提供新闻服务——观察者网补充)的广东话新闻和繁体字字幕,也有J5频道的普通话新闻和简体字字幕。
TVB企业传讯部宣传科副总监曾醒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J5台在多数时段播出的节目均为粤语及繁体字内容,而仅在每晚8点半的45分钟新闻节目中,考虑到不熟悉繁体字的观众需求,才采用了简体字幕。他同时透露,目前并无计划增加简体字幕的播放时间。
此外,曾醒明明确指出J5频道并非专为“新香港人”设立,并且表示目前计划播出的有两部内地剧集,同时也不排除未来可能会播出日韩或台湾制作的剧集及资讯类节目。
次日,即23日,TVB再次发布声明,强调“香港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新的安排不仅为不同观众群体带来了更多选择,同时也充分满足了各类观众的需求。”
声明再次明确,翡翠台以及互动新闻台持续向观众播送带有繁体字字幕的粤语新闻,而J5频道所播放的普通话新闻则附有简体字字幕。
“本土派”:谋杀本土文化
对此,立法会议员毛孟静,一位温和的本土派人士,指出本地免费电视的核心受众群体为使用繁体字和讲广东话的香港市民,她呼吁TVB改正错误,将普通话节目默认设置为繁体字字幕,并额外提供转换成简体字字幕的选项。
毛孟静指出,对于“既然是普通话新闻,简体字有何不妥”的疑问,她认为将普通话与简体字相联系并不恰当香港城市,这忽略了台湾地区或海外华侨群体普遍使用繁体字的事实。
毛孟静向TVB的行政总裁李宝安致信,对普通话节目仅提供简体字字幕的做法提出批评,并敦促无线电视台尽快进行更正。
另一位立法会议员,同样是温和“本土派”成员的范国威,对此表示,TVB的这一行为是对本土文化的戕害。
通讯局发布消息,截至23日下午5点,已经接到超过一万件针对TVBJ5频道22日播出的普通话新闻报道的投诉。这些投诉主要集中在TVBJ5在黄金时段播出普通话新闻以及使用简体字上。通讯局表示,将依照既定流程对这批投诉进行处理。
依据香港对免费电视节目服务的相关规定,TVB有义务在其模拟和数字中文频道,如J5等,为所有新闻、天气预报及时事类节目配备中文字幕。同样,英文频道也必须为这些节目提供英文字幕。然而,相关牌照并未对中英文字幕的具体呈现方式作出具体要求,电视台有权自行决定字幕的表达形式。
繁简之争日渐“政治化”
香港关于繁简字的使用争议历史悠久,近些年,随着香港政治改革以及“占中”事件的发酵,这场争论逐渐偏离了其最初的宗旨,变得愈发具有政治色彩。
近期,香港特区教育局拟对实施14年的中国语文教育课程进行更新,并于今年2月初发布了相关咨询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将维持“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的长远目标,并通过学校自主的方式推进。此外,文件强调,中小学生需掌握“识别简体字”的技能,并将“认同国民身份”等纳入教学宗旨。这一举措随即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响,众多香港网民对香港政府是否意图进一步推行“内地化”表示了质疑。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3日发表的评论中指出,一些港台人士因对方使用简体汉字而进行无端的刁难香港城市,甚至声称“繁体字才是正宗,简体字则是次等”,这种做法不仅毫无道理,而且显得极不礼貌。将繁简体字之争与政治暗示和敌意情绪相联系,使得原本的争论变得毫无意义,对汉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并无任何益处。在华人社区中,繁体与简体文字的共存已是常态,至于选择学习与运用哪种文字,理应秉持实用主义和包容的心态。
在历史的长河中贝语网校,汉字为了契合当下的社会状况,经历了持续的演变,其中“简化”成为了其显著的特点之一。进入近代,为了促进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提升民众的识字水平,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们纷纷提出了多种简化汉字的方案。民国年间,国民政府亦曾提出简化汉字的提议,然而由于诸多因素,该方案遭遇了重重阻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强有力的群众推动下,简体字得以广泛传播,极大地便利了广大民众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简体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通过对古籍中多种字体变体的综合提炼而得。
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繁简体字争议的激化过程中,“本土派”势力扮演了关键推手角色,同时他们还试图与“台岛分裂”势力达成一致。在TVB事件的相关报道中,偏绿媒体三立新闻特别强调了香港“本土派”的立场。此外,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书信和笔记中,也频繁使用简体字。
jolly解读:
追溯至三代之前,绝大多数人的先辈源自广东的不同地域。他们不仅破坏了本土文化,以至于香港几乎丧失了自身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