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军队人数众多,其中关东军就有大约七十万人,若加上政府官员及其直系后代,数量可能高达数百万。但自1945年以来,日本总人口从约7200万增至现今的1.25亿,而军人后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预估仅有5%至10%。
1945年以前日本教育制度,日本实行军国主义体制,军队执掌国家政权,天皇地位被神化留学之路,政府积极推行侵略和扩张的战略。然而,战后在美国的引导下,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革,于1947年颁布了《日本国宪法》,确立了议会民主制度,天皇的角色转变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国家放弃了战争的权利。与此同时,其对外政策也经历了显著的转变。战前,日本实施了殖民扩张政策,对中国及东南亚地区进行了侵略,并引发了太平洋战争。如今,日本秉持和平主义理念,依靠与美国的同盟关系,踊跃投身于国际维和与人道援助事业。然而,历史争议(如对靖国神社的参拜、领土问题等)依然存在。
二战之前,日本经济严重依赖军事,资源匮乏,民众生活困苦(例如穿着“豆腐布”制成的衣物、回收金属等)。然而,战后日本经济实现了惊人的飞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经济结构以高科技、汽车和电子产业为核心。同时,财阀体系也经历了相应的变革。昔日,诸如三井、三菱等财阀曾助长军国主义,通过战争实现了扩张并从中获利;然而,战后这些集团经历了整顿与重组,尽管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但它们的重点已转向了现代产业以及国际化运营。
在二战之前,资源匮乏,女性以及未婚的年轻女子不得不投身于工厂工作,社会呈现出强烈的军事化特征。随着现代日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上升。然而,性别间的平等问题依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同时,社会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挑战。此外日本教育制度,文化价值观也经历了显著的转变。战前,日本高度重视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教育;然而,在现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日本的文化趋向于开放和多元化;尽管如此,该国依旧保留了年号和神道教等具有传统特色的元素。
四、在历史与现实影响方面,部分企业(例如三菱、川崎)在战后进行了转型,依托战时积累的工业基础优势,如今已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撑。然而,对于二战的责任,日本国内意见不一,部分政治人物否认侵略历史,这导致与邻国的关系受到影响。在安全观念上,日本在战后主要依赖美国的保护,但近年来自卫队的职能有所扩大,引发了关于“回归军国主义”的担忧。总体来看,战前与战后的日本在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有着天壤之别。战后,日本成功转变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然而,老龄化现象和历史遗留问题等挑战,仍需我们持续关注并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