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茜
今天(6月7日)是2025年高考第1天。
语文考试宣告结束,每年备受瞩目的话题随之出现,2025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公布出来。
相关话题直接冲上热搜,很多人表示“看不懂”,“难”。
我们考察一下2025年那个全国统一高考的写作题目,它主要面向这些省份: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安徽、江西、浙江等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为孩子们唱几首歌,可是内心十分激动,难以启齿。
如果我是一只飞鸟,我定会以沙哑的嗓音放声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用沾满鲜血的双手,与你们每个人亲切相拥,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觉醒,这是穆旦《赞美》中的诗句。
这些文字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思索?请创作一篇作品。需要:找准切入点,确立主旨,明确体裁,自行拟定题目;不要模仿,不能抄袭;不得透露个人情况;全文不少于八百字。
为什么是这三篇?
【1】两篇作品来自浙江诗人
《鼓书艺人》这部作品,是老舍于1948到1949年期间,在纽约这座城市里完成的创作。
展现了方宝庆家庭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悲惨经历,反映了平凡人在时代变迁中的顽强与关爱,其对于革命者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人们得以窥见新中国的希望。
这件艺术品的初始版本并未在中国境内发行,不过其英文译本却获得了广泛流传,这说明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老舍先生的创作就已经在海外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认可。
《我爱这土地》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中的一首广为人知的诗篇,出自浙江著名诗人艾青之手,创作于抗日战争爆发的1938年,堪称经典之作。
《我爱这土地》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那个年代里艾青亲身经历了战火,看到了家园被毁和百姓的痛苦,他怀着对国家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于敌人无比的憎恨创作了这首作品,用鸟儿守护故土的真心来抒发自己对祖国永恒不变的忠诚。
查良铮又名穆旦,是中国二十世纪享有崇高声誉的诗人及翻译家,同时也是文学翻译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翻译了大量俄罗斯及英国文学名家的作品,包括普希金、雪莱、拜伦等人的经典著作,这些译作极大地丰富了中文世界的文学宝库,他也因此被公认为现代诗歌的开创者之一,其文学地位和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
穆旦的家乡原是浙江海宁,他本人却是在天津诞生的,毕生未曾踏足故乡。然而,在所有需要填写籍贯信息的表格里,他始终将出生地填作“浙江海宁”。
材料三《赞美》出自穆旦之手,创作于1941年那个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相持时期。诗人采用亲身参与抗战的"我"作为叙述者,记录了在战火中漂泊不定、四处奔走的所见所闻。借助这首诗作,穆旦抒发了对历史创伤的深切同情,同时高度赞扬了无数投身抗日洪流的普通战士,颂扬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
其实,诗作完成后的次年,也就是1942年2月,穆旦弃文从武,加入了远征军的第五军,前往缅甸参战,那时他深信一个民族已经觉醒。
浙江文学具有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半个中国文学史都体现在浙江文学之中,艾青和穆旦的著作曾在浙江文学馆公开展示,供人参观。从战火纷飞的艰难时期到全国共同庆祝的辉煌时刻,借助蕴含抗战历史的文学杰作,可以体会到文化先驱在困境中的文化坚守和不懈探索,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发展历程的波澜壮阔,使崇高精神与时代需求产生共鸣,让红色基业能够传承不息。
【2】国家的文学记忆
为何选这三篇文章?
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阐释:全国一卷的作文题目《民族魂》,紧扣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纪念活动2025安徽高考作文,立足于国家历经磨难的文学回顾,展现了令人振奋的民族崛起,旨在使考生在情感上与民族魂、时代精神产生共鸣。
《鼓书艺人》描绘了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顽强与关爱;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用“嘶哑的喉咙”象征困境中的呼号与刚毅;穆旦《赞美》中的名句借助“带血的手”和“起来”的形态,表现了群体反抗与民族复兴。三种文献各有特点,彼此关联,一起形成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叙述框架,从遭受欺凌、民众苦难、文化衰败,到奋起抗争、寻求救国,再到复兴国家、民族奋发,为考生开拓了丰富的思考角度,促使考生在领会文献要义、产生思想触动后,运用个人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完成创作。
考生可以基于审美感受,探究三则素材的深层联系,回顾往昔,畅想将来,对个人与群体、寻常与卓越、困顿与憧憬、过去与前景等关联进行透彻反思,从而领悟民族精神丰富内涵的深层意义。
高考不只是单一的测验,也是一个社会、一个时期的缩影,当考场上的奋笔疾书变成无数学生的共同回忆,历史的洪流也将在时代的暖风中定格2025安徽高考作文,成为一国民众奋勇前进的根基与后盾,用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坚的精神力量,指引在艰难中不断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