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这个职业
无论是在当代还是古代都十分受人尊敬
但是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在历史小说或古装电视剧中
对医生的称呼甚多
像“太医”、“御医”、“巫医”等
这种从字眼上还比较容易理解
而最常见的两种称呼“大夫”和“郎中”
到底怎么理解呢?
就民间流传来看,在宋代以前,人们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铃医是什么意思,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之后,民间对大夫和郎中的区分才有了比较明显的区别。
设馆医病的医生称为大夫;而郎中指的是那些开草药店或上街高声吆喝或走街串巷医治的“赤脚医生”。所以后来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这个缘故。
而按照现在的评判标准,郎中一般指的是不具合格医生资格的密医。不过,在地方习俗上,北方人称大夫的多,南方人称郎中的多咯。
“大夫”的由来及演变
大夫(dafu)在最开始的时候,本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从周朝起,各个诸侯国中,君王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官员。每个等级又分上中下,比如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等。
隋唐以后大夫成为一个名衔而不是官职。类似现在的职称。比如: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等是一个爵位。
那么“大夫”和医生是怎么有关联的呢?
这是因为在宋朝宋徽宗年间,重新制定官阶,增加了医官这个编制。把医官最高级别定为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卫生部长。大夫以下就是郎中,就是副部级。从此以后约定俗成把正规的医生成为大夫,把那些非正式的医生称为郎中,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清朝,从正一品到五品的文官,都能够称大夫。
只是,小伙伴们注意咯,这个大夫不管是医官还是其他官,一直是读da夫,至于什么时候读成了dai夫,目前没有查出任何历史记载,各种资料也都没有后一种的读法。完全是靠民间信口流行过来的。在民间除了大dai夫,还有山大dai王。哈哈。
“郎中”的由来及演变
郎中原本也是官名,战国时期呈现过,秦汉时期也呈现过,普通的意义就是帝王侍从官,职责是护卫和陪从,随时等候派遣。
而且后来还有侍郎,郎中,员外郎的官职。
“侍郎”,普通都属于各部长官的副职。“员外郎”,通称为“副郎”,普通都是比“郎中”次一级的官吏。如唐朝的杜甫就曾任职过工部员外郎,柳宗元曾任礼部员外郎,杜牧曾任司勋员外郎。到了宋朝,医生才被称作郎中,是由唐朝沦亡后,因五代十国时期的官衔众多惹起的。
其实总的来说,在宋代之前,人们对医生的称呼都比较复杂。宋代之后,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相沿至今。
除了“大夫”和“郎中”
古代还有其他一些对于医生的称呼
也给小伙伴们普及一下
▼
☆ 太医和御医
这个不难理解,就是太医院的医生,是专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治病的;而御医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身份更尊贵一些。
☆ 世医和大医
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人们称这样的医生为「世医」,古代人多相信世医。大医,则是对道德品质和医疗技术都好的医生的尊称。
☆ 铃医
铃医也叫走方医,在古代很多农村部落,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生铃医是什么意思,由于他们以串铃招呼病家,所以才有这种叫法。这些人的医术大多来自师傅口授,有自己的擅长技能,医治风格也比较怪癖。往往以少数草药和简便的医疗方法治病取效 ,但也混杂看一些借医行骗的人。
☆ 医工
古代对一般医生的称谓。医工一词最早见於《内经》一书,汉代设医工长,是主管宫廷医药的官名。唐代有医工,针工和按摩工,咒禁工,职位在医师,针帅和按摩师之下,而在医生,针生和按摩生之上。
☆ 上工、中工和下工
上工,在古代是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这个流弊了,能称得上为上工的,得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当病人疾病还未发作的时候,或是已经发作,但还没发展到严重后果之前,能作出诊断和并且予以防治,而且治愈率达到90%!
中工,则是对具有中等医疗技术的医生的称谓。医技不如上工精良,但是比下工高明。在治疗疾病上要求有70%的治愈率。
下工,古代对医疗技术不高明的医生的称谓。这种主要是由于医疗知识水准低,没有掌握防治疾病於未发作的技术,往往等到疾病已经十分明显的时候才能诊断治疗,治愈率大概是百分之60%。
☆ 坐堂医
坐堂医,指的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
这种叫法起源于汉代。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
☆ 巫医
这个也好理解,小说或电视剧也比较常见。巫医主要除了通晓普通的医术以外,还可以通过符咒等方法为人治病,一般流传下来的就是祝由术。
好了,关于古代医生称呼的话题暂且说到这了。
想要知道更多关于医生或者皮肤病的历史小故事,小伙伴可以在文末留言哦~~小扒哥将会每周选取一个有意思的作出解答哦~~下周,咱们不见不散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