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林屋公子“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004:四方风牛肩胛骨
上一期我们说了下落不明的陈侯因齐敦,它曾属于近代收藏家刘体智先生。刘先生当年还收藏一批甲骨,于1953年由文化部收购,今天藏于国家图书馆。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片,为什么说最重要?因为它颠覆了《史记·五帝本纪》的一段记载。
所谓甲骨,其实包括甲和骨,其中甲以龟腹甲为主,也有龟背甲;骨以牛肩胛骨为主,也有牛头、鹿头、人头骨以及鹿骨、虎骨、兕骨等。就出土甲骨数量来说,甲大约是骨的三倍。因为龟寿命长,被先人认为最有灵性,作为占卜文字的首选材料。但骨的优势就是可以写的文字多,所以更多用于记事。比如有15片人头骨,就是记载了把敌国首领献祭先王的事。这里就说说一片“四方风牛肩胛骨”。
这篇牛肩胛骨大概是商王武丁时期所刻,其中的文字是:“东方曰析,凤曰劦;南方曰夹,凤曰微;西方曰夷,凤曰彝;□□□□,凤曰伇。”□是空缺的字,第四个字从“宀”,胡厚宣先生结合《山海经》(见下文)认为是“宛”字,那么推测出来就应该是“北方曰宛”,因为在甲骨文中东、南、西、北四方都齐备了。
四方风牛肩胛骨
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呢?在甲骨文中也有类似记载。胡厚宣先生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有一片“贞帝(禘)于东方曰析,凤曰劦……贞帝于西方曰彝,凤……”。商代没有“风”只有“凤”,“风”来源于“凤”的分化。所以这里说的是祭祀东方神析和东方风(凤)神劦。不过西方神叫彝,和上面的西方风神彝不同;考虑到卜辞准确性应该更高,所以牛肩胛骨这片可能刻反了。
那么东方神女鬼山图,我们就可以得知,商代的四方神和四方风神的名字:东方神析和风神劦;南方神夹和风神微;西方神彝和风神夷;北方神宛和风神伇。
四方之位和四方之风有名字,今天看来当然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有神性的;之前在战国楚帛书也提到,十二个月份还都有名字;不仅有名字,还都有图像。
不过,四方神和四风神的名称,在周代被人渐渐遗忘;只有一本书的内容印证了甲骨文的记载东方神女鬼山图,这本书就是《山海经》。
牛肩胛骨拓片
鲁迅先生有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叫《阿长与〈山海经〉》,说的就是这部《山海经》。《山海经》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记载了大量的神人怪兽,被视为志怪之鼻祖、神话之渊薮。然而一些学者如顾颉刚先生早就注意到,一些史料来源比同时期的地理志《禹贡》更早。其中就有四条记载:
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大荒东经》
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大荒南经》
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长短。——《大荒西经》
北方曰䳃,来之风曰犭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大荒东经》
第四条列于《大荒东经》当是错简,正确的位置应该是《大荒北经》。这样一来就非常清楚了,《山海经·大荒经》的四方神和四风神,和牛肩胛骨记录的大同小异。甲骨文在证实《山海经》的同时,也颠覆了《史记·五帝本纪》一处重要记载。
按照《五帝本纪》的说法,帝尧在位之时,派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位掌管天文的官员,分别住在东、南、西、北四地来观察天象,从而制定立法。民众就可以根据时令来安排生产了。在春分的时候“其民析,鸟兽字微”,夏至“其民因,鸟兽希革”,秋分“其民夷易,鸟兽毛毨”,冬至“其民燠,鸟兽氄毛”。
《山海经》的羲和,与帝俊生十日
这几句话如何理解?根据后人的注解,大概意思是说,春分民众分散到土地播种,鸟兽开始交尾生育;夏至民众在土地除草,鸟兽的羽毛变得稀疏;秋分民众在土地收割,鸟兽的羽毛也更换了;冬至民众在屋里取暖,鸟兽的羽毛也变得厚实了。
需要说明的是,太史公这段是抄自《尚书·尧典》,同时自己翻译了一些生僻的词语。《尧典》原文分别是“厥民析,鸟兽孳尾”“厥民因,鸟兽希革”“厥民夷,鸟兽毛毨”““其厥民隩,鸟兽氄毛”,与《五帝本纪》大同小异。
现在我们将这几句对照四方风牛肩胛骨,就会明白一个真相:后者显然是前者的讹误。战国或汉初人编《尧典》之时,搜集了一些古代史料。这些古代史料明显带有浓厚的神话性质,但编者已经不懂这些意思了,或许也可能是有意为之。总之在他的笔下,四方神和四风神被望文生义的解释。比如“东方曰析,凤曰劦”一句,他把“析”理解为“分”,把“凤”理解为“鸟”,“劦(协)”理解为“和”,所以就变成了“厥民析,鸟兽孳尾”。
太史公编写《五帝本纪》,大量摘抄《尧典》的资料。而又因《尚书》作为儒经的权威性,所以古代的注疏家都将错就错。没有人认为荒诞不经的《山海经》可以驳倒《尧典》和《五帝本纪》。其他传世文献也有零星提到几句,比如《国语》“有协风至”、《夏小正》“时有俊风”,这些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近代随着甲骨文的发现,胡厚宣、杨树达、于省吾等古文字学家才论证出,《尧典》《五帝本纪》的记载实属讹误。
《史记·五帝本纪》书影
这样的案例在《尧典》《五帝本纪》还不少,法国汉学家马伯乐有《〈书经〉中的神话》一文,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为之作序,均指出其中存在一些神话历史化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对这些古史记载弃之如敝履,因为这正反映了战国秦汉社会文明进步,同时也是当时政治思想研究的宝贵材料。对于今天读史书的朋友来说,也要秉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观念,不能盲目认为正史记载的都是信史。
参考文献:
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修订本)
张利军:《甲骨文史话》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
欢迎关注公主号:林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