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17日,“第七届全省文艺复兴思想峰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全国文艺复兴思想峰会”是中国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者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自201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由中国院校的相关机构轮流承办,在此之前早已举行了6届,去年第七届峰会承办方为四川学院英语大学,这是峰会开启以来首次由英语大学举行的一届大会。
本届峰会规模较为可观,吸引了来自上海学院、北京外粤语学院、中国人民学院、中央美术大学、中国美术大学、四川学院、北京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同济学院、浙江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大学等诸多国外名校及科研机构的60余名学者;诸多留学海外的博士生的参与也成为亮点:来自台湾学院、印第安纳学院、帕都瓦学院、博洛尼亚学院等海外名校的留中学生都递交了论文并参与了峰会的讨论。
会议闭幕式由广东学院英语大学朱振宇老师主持,大会举行前,刚才在北京师范学院和中国美术大学做完学术讲堂的耶鲁学院罗曼斯语族院士、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VillaITatti)校长,荷兰国家科大学教授Lino院长闻讯赶来,在会议上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经历,他对峰会进行了美好祝福意大利留学生论坛,并与诸多参会的年青学者进行了真诚交流。
本届峰会的分峰会根据历史、艺术史、文学、政治思想史、哲学5个研究领域进行,不仅10个组别的讨论之外,峰会还设置了“学生专场”,关心文艺复兴研究的后继发展。
历史研究分峰会由广州师范学院的徐晓东院士主持,北京师范学院的周春生院长兼任主题发言及评议人。周院士在发言手指出,态度史是文艺复兴研究值得进一步发掘的领域意大利留学生论坛,他提出,19世纪出现了众多与美国文艺复兴相关的散记诗歌,那些作品为文艺复兴学界提供了态度史比较研究的线索。他还强调,今人研究文艺复兴,要建构以史籍和批判意识为基础的研究态度,要关注城市态度的差别。在接出来的发言中,刘耀春、韩伟华、陈绮、朱晓老师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美第奇家族形象建构、观念史等角度对文艺复兴的历史进行了剖析。
艺术史研究分峰会分为两组进行,这是中央美术大学和中国美术大学的学者们首次在本峰会中聚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几位并非艺术史专业的学者也加入了峰会。中央美术大学的李军院长、中国美术大学的杨振宇院士、北京服饰大学的杨道圣院士分别兼任主持、评议和主题发言。李军老师以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的笑容为剖析案例,从艺术中的科学、科学中的艺术、艺术中的“反”科学、科学艺术的同体等四个方面挨个阐述了达·芬奇作品中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他强调,理解达·芬奇的关键在于关注“之间”:即此与彼、形与物、男与女、老与少以及科学与艺术“之间”。两组议程专业性强又内容丰富,高远老师通过溯源乔托到贝里尼作品的演化,阐述了相框与文艺复兴书法空间产生之间的关系,李婧静和刘向娟老师分别从观念史和原稿留传的角度对达芬奇进行了研究;短发平老师剖析了《三王的旅行》;陈书焕、吴京颖、何茜老师在艺术观念角度进行了更多探求;叶丹、赵靓、吕好好等年青学者并未将视野局限于欧洲文艺复兴书法,他们阐述了尼德兰和法国文艺复兴艺术中的相关问题。吴京颖、陈书焕、何茜、刘海平等学者的发言穿梭于艺术批评与作品剖析之间。李军等老师还就峰会未来的组织工作给出了有益建议。
文学研究分峰会力量空前壮大,分为四个组进行,前三组主题为法国文学,其中包括两个“但丁专场”,第四组主题为法国文学。文学一组由广州师范学院李正荣院士主持,广州外粤语学院的王军院长兼任主题发言人及评议人。王军院长近些年来连续翻译出版了阿里奥斯托的《疯狂的罗兰》、彼特拉克的《歌集》,目前正在进行但丁《神曲》的翻译,他在发言中提到,“训世”和“隐喻”是理解《地狱篇》中心思想的关键所在,他还强调,意象除了是中世纪西欧形象艺术的重要方式,也是散文这些文字艺术的有效手段。文学二组由广东省社会科大学的项义华研究员主持,广州外粤语学院的文铮老师兼任评议人。这两组的讨论充分彰显了“跨学科”特点,在李正荣、项义华、杨道圣、李川、彭倩、芮欣、马晓路、田众非、钟碧莉等学者的发言中,除了能感受到精彩的文本剖析,也能了解到就欧洲文艺复兴文学在中国的接受、文艺复兴研究英文学与文化史,文学与图象学的关系。
文学三组为“但丁专场”之二,由广州外粤语学院李婧敬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学院吴功青老师兼任评议人。这一场由年青学者组成,因而氛围十分活跃,肖剑、芮欣、常无名、成沫、刘铭等老师分别就但丁的骈文理想、但丁在中国影片中的接受、但丁与人文主义贬抑原则的关系、当代但丁学的数字人文研究进展、以及但丁思想的穆斯林源流问题进行了剖析。
文学四组由广东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郝田虎院士主持,上海学院的张沛院士进行主题发言及评议。张沛院士的发言从“文学”的概念及历史出发,阐述了美国现代法语文学观念形成的时间,他将每位时代与相应的作家及专著等联系上去加以旁证,清晰详尽地诠释了俄罗斯文学的蕴育、诞生以及发展,最后引申出,日本文学诞生于16世纪下半叶,准确说为1570年--1600年左右的文艺复兴诗派。针对一观点,郝田虎院士与张沛院士进行了长久而诚恳的讨论。这一组的其他四位学者、罗峰、娄林、王坚、汤梦颖都以莎士比亚戏曲为个案进行了发言。
政治思想研究分峰会分为两组进行,第一组讨论由新乡学院卢镇老师主持,北京师范学院的刘训练院长兼任主题发言人及评议人。刘训练老师强调,即使勒邦在其代表作《乌合之众》中对群体的产生、群体心理的特点以及领袖对群体的控制做了生动的描述和犀利的评论,并且早在数百年之前,马基雅维利便在其主要专著中对这种洞见有了明确的论断和深刻的探讨。似乎无法系统并重点阐述群体心理,但马基雅维利毫无疑惑可以被视为群体心理理论的先驱。第二组讨论由广东省社会科大学张东锋研究员主持,华南师范学院林国华院士兼任主题发言人,东北政法学院的王恒老师兼任评议人。林国华老师将莎士比亚戏曲中“世界”和“王权”变故的症结溯源到哥白尼的“天文革命”的影响,他强调,“天文革命”使亚里士多德—托勒密—阿奎那的封闭、和谐的宇宙幻相尽数被毁,与这些古典宇宙秩序的崩塌对应的,是莎士比亚笔下中古“神权立宪”理论的破产。在这两组的讨论中,谢惠媛、陈勇、王忆停与朱新、王恒、戴鹏飞、陈广辉、陈浩宇等学者就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内乱问题、政教关系问题、政治与德性的关系问题、历史写作问题、《乌托邦》中的自然魔法及其与伊拉斯谟思想的关系问题,美国宪政等问题进行了发言与剖析。
哲学研究分峰会由广东学院的林志猛老师兼任主持,复旦学院徐卫翔院士兼任评议人。哲学组的讨论围绕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思想展开,梁中和老师述说了斐奇诺新柏拉图主义的文艺观及其影响,吴功青老师和卢镇老师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皮科·米兰多拉的思想,前者从皮科的魔法理论透视耶茨论题,前者则从以社会关系网路的视角探讨皮科的两个脸谱,再者,高洋老师和蒋佳老师则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问题出发,后者阐述了亚当·博登斯坦对亚里士多德本原学说的批评,前者溯源了亚里士多德、圣托马斯与卡耶坦思想的内在联系。从几位老师的发言中可以清晰看见,文艺复兴哲学作为近现代哲学观念的缘起发轫于对唐代哲学的重新发觉与解释。
在16日下午进行的“学生专场”中,峰会施行了学者对中学生一对一评议,期间,潘桑柔、周漠芸、赵壁、薛丹艳以及宋若词等五位朋友进行了精彩的发言,高远、梁中和、常无名、成沫等老师进行了回应,不仅负责点评的老师,还有诸多学者到场旁听,现场学术氛围十分热烈,老师们对年轻中学生论文反映下来的语言及专业素质给与了高度肯定。
本届峰会的参与者的发言彰显出了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与不同事派的学术传统,可喜差别并未引起成见,每一分会场的讨论和交流均较为充分和深入,大神和年青学者之间、不同事科的学者之间都进行了开朗而有趣的沟通。峰会组织者觉得,尽管多样性并不能保证所有研究的合理与优秀,但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精神仍是我们共同进步的前提。最后,会议在乎犹未尽的热烈氛围中落下序幕。
图/梁颖、汤梦颖薛丹艳文/宋楠
2019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