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由于美国联邦相关教育法规的推行,联邦教育部门对基础教育的管控持续增强。学校运作类似企业,教育过程如同商业,公立中小学的应试教育特点愈发明显,因而引起了美国民众的高度关注和讨论。究竟有哪些原因导致美国中小学陷入应试教育困境?美国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纠正应试教育问题?这一切都需要结合美国的教育法规来探讨。
美国在国际测评中的成绩排名尴尬
美国学子在PISA及TIMSS这类全球性学业检测中屡屡显露短板,教育问题常被当作美国科技与经济遭遇困境时的借口。
依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所发布的信息,2015年,美国参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后,其科学学科在58个国家与地区的评比中位列第19,阅读学科在57个国家与地区的评比中位列第15应试教育英文,数学学科在65个国家与地区的评比中位列第37。两千年间,美国在二十七国经合组织科学评估中,平均得分位列第十四,阅读部分排第十五,数学表现处于第十八。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信息表明,2015年,美国四年级数学在45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趋势研究项目评比中位列第11,八年级数学在3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九;四年级科学在46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八,八年级科学在34个国家和地区同样排名第八;十二年级数学在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三,十二年级物理在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四。
近二十年,美国学子在国际各项检测中的成绩平平,大致维持在中等偏上的水准,这与其世界强国的地位极不相符,美国社会各界,特别是政界和商界人士,持续呼吁进行教育变革,将加强考试和追责作为首选方案。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使学校成为考试工厂
2002年伊始,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要求国家层面加强教育品质的监管,使得联邦政府接替了社区与民众,担当起教育责任人的角色。这项法律计划实施以标准化测验为依据的教育革新举措,规定各州须为三到八年级学生开展统一的语文和数学考核,要求每所院校每年达成“应有的年度发展”指标,并且所有学校的所有学子须在二零一四年之前掌握相关知识。倘若学校两年里连续未达标,州政府便准许学生自行选择学校;倘若连续三年未达标,学校须为贫困家庭学生供应无偿辅导;倘若五年内仍无起色,学校或许会被关闭,或许移交州政府,或许改制成特许学校。
过去十年间,美国各学区及州政府向考试评估、备考资源与信息平台投入了巨额资金,却导致高风险考试将学校异化为应试教育场所。部分州频繁增设日常测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的表现。尽管众多学区和州声称成绩有所提升,但依据联邦标准测试来看,这种进步并不明显,因为他们通过人为降低考核门槛的方式,刻意制造了成绩增长的假象。
《中小学教育法案》是1965年由约翰逊政府颁布的,其目的是借助联邦资金来奖励那些接收贫困学生的学校,以此推动教育领域的均衡发展。后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被提出,它是一项更为大胆的举措,但要让全部学生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美国前教育部长邓肯指出,按照联邦标准,2017年超过八成的公立学校会被认定为不达标,马萨诸塞州公立学校资源最为丰富,然而,超过八成的公立学校仍未能达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所规定的目标。
《力争上游》让应试教育变本加厉
2009年,奥巴马当局推行了更为有力的学校革新方案《力争上游》,该计划同样认定优异的测验成绩即代表优质的教育,“奖优罚劣”被确立为提升教育水准的核心理念。
美国联邦教育部公布了年度工作总结,里面记录了接受资助各州实施改革方案的执行状况,其中应试教育英文,学生的学习成果是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为了争取联邦政府提供的43.5亿美元资金支持,各州不得不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来决定对教师和校长的奖惩措施,并且增设了更多由私人机构运营的特许教育学校。《力争上游》计划动用数十亿资金采购测验服务,迫使区域教育部门压缩音乐、外语等非核心课程的授课时长,整体公共教育以标准化测验为中心,导致数百名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遭受打击。
绩效工资是《力争上游》学校改革计划看重的做法,同时也是奥巴马政府率先推行的措施。许多学区及州政府赞成绩效工资,各地绩效工资的奖励金额在8000到20000美元之间不等。支持者认为,学校运作如同商业活动,必须看重竞争、刺激和制约。争取工作上的回报、维持职位就必须围绕考试展开教学活动,教育机构为避免遭受外部控制或面临停办结局,也异常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自2010年起,涉及绩效薪酬的制度在纳什维尔市、纽约市、纽瓦克市、芝加哥市、得克萨斯等地区相继以失败告终。众多考试领域的学者指出,依据学生考试表现来衡量教师水平的方式是不恰当的,普遍存在的考试现象损害了教育品质。
《力争上游》将把统一规范作为关键衡量尺度,美国政府拨款3.5亿美元联邦资金用于制定与统一规范相关的测试评估体系。首选的统一规范是共同核心州标准,已有42个州采纳这一标准。这些州必须对教师和校长实施考核评估,学生测试成绩是否提高是考核的核心依据。然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子成绩进步最为显著,母语非英语及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成绩提升最为缓慢,分数偏低的学校大多位于低收入社区,最需要支持教师的反而遭遇解雇或处分。
标准化考试使公共教育转向应试
2002至2015年间,标准化考试数量翻了三番。超过八成的教育工作者指出,这类考试给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教师收入虽可达到中产水平,但鲜有名校学生选择从教。半数以上教师计划因考试过多而离开岗位。多数教员在任五年内便选择辞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比例更高。老师或许会因学生测验结果不佳而被校长免职,老师的收入水平也受学生测验结果影响。
教育领域过度强调测验,导致学校教育内容变得狭隘,体育活动、艺术教育、地理知识、化学课程、科学探究、社会考察、学术写作、社会实践、语言教育、音乐教学等非标准化考核科目遭到忽视。从基础教育到学前教育,学校普遍依据分数将学生划分等级,分为不同层次班级。同时,联邦政府持续加大测验的权重和影响,使考试变成了束缚学生、教师以及整体教育水平的枷锁。
考试难度越高,其可信度就越差,当面临巨大压力时,如果评判完全以考试成绩为准,那么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学校管理者、授课人员不得不围绕考试进行教学,出现考试舞弊现象,甚至为了保住工作而牺牲个人抱负。
戴安·雷维奇,即美国前教育部长助理兼纽约大学教授,指出择校、竞争及问责等教育改革手段并无实效,此类考试源于政治与经济考量而非教育需求。过度倚重标准化考试会削弱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及想象力。美国教师工会同样对用州级统考衡量教师表现的方式表示质疑。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研究表明,以考试为依据的奖励手段没有效果,此前几十年在考试上的大量资源投入,其实源于错误的认知而非事实依据。美国国家教育和经济中心明确指出,每年用考试来评估每个学生,并且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判教师,这种做法在任何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极为罕见。哈佛大学那位名叫丹尼尔的教授,在其著作《考试游戏:伪装成改进学校的方法》中写道,高难度测验一定会导致成绩虚高、策略性行为和舞弊行为,这是因为它侧重于考核应试技巧,而非真正的思考能力。
《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回归问责传统
二零一五年岁末,美国时任国家元首奥巴马批准了《全部学子均能成才法案》,用各地方政府制定的考核机制替换了“符合要求的年度增长”,不再由联邦层面统一设定教育机构提升方向,各州能够自主设定教育机构学业表现规范,拟定教育机构优化方案,对处境各异的学生给予支持,自行选择是否参与联邦组织的检测。各州运用多种方式考核学校运作情况,例如依据个人能力进行评定,通过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来评估,在学期中途进行考核,汇总全年累积的成果进行评价,以及结合年度整体总结来测定表现。此外,还可以使用计算机进行自适应测试。各州能够调动不同群体的参与,包括教育指导单位、学校负责人、家长、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等,整合各方观点来全面评价学生。
现阶段,美国已有五个州获得了探索学校学生评估考核的新方式,将考核模式从“考核并惩罚”转变为“扶持并提升”,借助沟通和商议来优化教学水平。一些学区推行毕业生档案袋制度,学生毕业必须达成科学探究、文本解读、社会科学探究、数学实践、外语掌握、艺术展示等五个层面的要求。
美国现任教育部长贝齐·德沃斯,推行公共教育领域中的学校选择制度,倡导引入竞争机制,推动教育私有化进程,赞成发放教育券,鼓励创办特许学校这类市场化教育模式,批评公立学校体系,提倡政府资助私立教育机构及宗教教育场所,主张促使美国教育体制朝向更为开放化的路径发展。现在,美国联邦教育部仅同意各州推行旨在提升考试分数和完成学业的变革方案,由于《每位学子皆能成才法案》使责任归属权交还给州与地方立法者,此举动摇了其初衷,至于美国选拔性教育是否再度兴起,目前尚难断言。
(作者单位: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01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