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热升温下翻译质量待提升,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发布

托福2025-08-31 09:10:28佚名

中国网4月27日讯,记者张芃芃报道,近些年,文化文物领域热度不断攀升,博物馆在国际文化沟通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然而,伴随这一趋势,文物翻译水准高低不一、规范缺失的情况也愈发明显。为此,4月24日,中国翻译协会在2025年年会上正式推出了《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项团体标准的实施将改善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翻译的规范性,有助于海外群体认识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与地位。

《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由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负责发起制定。4月24日下午,于年会“促进文博翻译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文博事业‘国际化’”专题讨论上,《规范》制定小组成员、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深译员罗洪燕起步网校,就标准的制定理念与特色进行了阐释说明。

文博翻译标准化_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_英文名字翻译

照片显示罗洪燕在年会“促进文博翻译统一化标准助力文博事业‘迈向国际’”专题讨论会上发表讲话(张芃芃 拍摄)

罗洪燕说明,制定规范的关键在于融合学术精确性、文化体察度、实际应用性和应变能力。针对历史背景资料,《规范》界定了朝代名称、公元年份、权贵身份、姓名称谓、古代地域划分等五种内容的翻译规范。

英文名字翻译_文博翻译标准化_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

在涉及古墓、遗址及建筑群的内容方面,负责《规范》制定的团队借鉴了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文献资料,同时参考了梁思成所著的《图像中国建筑史》等英文权威书籍,对关键术语的翻译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

博物馆藏品翻译方面,《规范》提出要求,译文需简洁明了,信息精准,防止内容堆砌,并且针对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和书画作品名称的英文转换,逐项给出了具体指引。

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_英文名字翻译_文博翻译标准化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规范》阐述了各种情境中的翻译方法,同时归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等关键概念的翻译方式。

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_文博翻译标准化_英文名字翻译

图为《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张芃芃 摄)

《规范》归纳了文物界四种主要翻译方法,包括直接借用原名、解释性翻译、结合原名与解释以及补充文化说明,罗洪燕指出,核心问题在于怎样兼顾文化本真状态与跨文化交流。

当前英文名字翻译,我们大力倡导文化自信和构建话语体系,音译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独特作用。它能够维护文化本真面貌,为事物附加专属文化标识。不过,必须指出,音译不应成为文化交流的常规手段,不能以维护文化本真为借口,随意套用音译方法,从而影响有效交流。文物诸多称谓,关联着材质剖析、形态界定、特质阐释以及装饰技法说明,针对此类情形,唯有采用意译手法,方能达成跨文化语境下的顺畅交流。

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_文博翻译标准化_英文名字翻译

两种方法互有长处,采用“音译结合释义”的译法在文化遗产界颇为普遍,尤其适用于转换文物分类名称。比如把“玉璧”称作“jade bi disc”,将“玉钺”称作“jade yue axe”,这种译法既为文物赋予独特的文化印记,又提供了解释性说明,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认知交流。

罗洪燕最后说明,挑选翻译方法的各种斟酌,其实是要达成一个目标英文名字翻译,就是让文化延续中能进行交流,让交流过程中能展示文化延续。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