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诸多传统节日,端午节是其中一项历史悠久者。此节亦称端五,或名端阳。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拥有多个别名,诸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尽管叫法各异,但各地庆祝该节日的活动大体上相似之处远胜于相异之点。这一天的例行事项慢慢变成了吃粽子,举行龙舟竞渡,悬挂菖蒲——也就是蒿草和艾叶,燃烧苍术和白芷,饮用雄黄酒。传说中,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缅怀屈原,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曾把端午节称作“诗人节”,以此来纪念屈原。而悬挂菖蒲、艾叶,燃烧苍术、白芷,以及饮用雄黄酒,则据信是为了驱除邪祟。中国端午节被确立为国家法定假日,同时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自古以来,许多诗歌、词作、歌谣和辞赋等文学形式流传至今,赛龙舟是端午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活动。这个习俗据传源自古代楚国人,为了追忆因不愿看到忠臣屈原投江自尽而奋力划船相救的情景。当时人们在洞庭湖边竞相追逐,却未能找到屈原的下落。从此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会举行划龙舟活动,以此来缅怀这位历史人物。用船桨搅动江水赶走鱼群,防止它们啃食屈原的遗体,这是最初的目的,如今这种习俗在吴地、越地、楚地都很流行,其实,“龙舟竞渡”这种活动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在急促的鼓点伴奏下,人们划着雕刻成龙形状的独木船,进行竞渡游戏,目的是取悦神灵和娱乐大众,这既是祭祀仪式中带有宗教色彩的部分,也是带有娱乐性质的部分,后来,赛龙舟除了纪念屈原之外,各地的人们还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
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争夺领导地位,诗人屈原受到楚王的赏识,但是屈原的见解受到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保守势力的阻挠,他们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逐渐与屈原断绝关系,胸怀大志的屈原深感悲痛,他怀着难以平息的哀伤愤慨,创作了《离骚》、《天向》等不朽名篇。
公元229年,秦国夺取了楚国八个城池,随后派遣使者邀请楚怀王前往秦国商议和谈事宜。屈原识破了秦王的计谋,不顾危险入宫阐明利弊关系,但楚怀王不仅未采纳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反而将屈原驱逐出郢都。楚怀王依约赴会,抵达秦国后即遭囚禁,他深感懊悔,忧思成疾,三年后客死异国。楚顷衰王继位后不久,秦王再度出兵攻打楚国,顷衰王急忙放弃京城,秦军随即攻陷郢城。屈原于放逐期间,接连得知楚怀王客死和郢都陷落的凶讯,顿时心灰意冷,朝天发出一声长叹,随即投身于汹涌湍急的汩罗江中。
江上的渔民和岸边的民众,得知屈原先生投江身亡,都赶往江面,努力搜寻屈原先生的遗体,纷纷将粽子、鸡蛋投入水中,部分药医用雄黄酒倒入江中,企图用药物使蛟龙水兽昏厥,以免屈原先生的遗体受到伤害。
从那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楚国百姓都会来到江边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并往江中投放裹着米粽的竹筒,以此缅怀那位忠诚的诗人,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因此得以延续至今。
2、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及民间故事:依据《史记》中“屈原贾生列传”所述,屈原为春秋时期楚怀王的重臣。他提倡选拔贤能之人,致力于国家富强和军事强大,主张与齐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却因此受到贵族子兰等人的激烈抵制,屈原因遭受诽谤而被罢免职务,被逐出京城,最终流放到沅江和湘江一带。他身处放逐生涯,创作了诸多传世篇章,包括《离骚》、《天问》以及《九歌》,这些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流传久远,其影响广博深远(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作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陷了楚国的都城。屈原目睹故国遭劫,倍感煎熬起步网校,却始终不愿背弃家园,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挥笔写下《怀沙》遗作,随后怀抱巨石跃入汨罗江自尽,以此用生命铸就了一篇慷慨激昂的忠贞篇章。据说屈原离世后,楚地民众极为悲恸,纷纷赶往汨罗江畔祭奠这位先贤。当地渔民们则划动小船,在江面上反复搜寻他的遗体。有个渔民取出给屈原准备的糕点和鸡蛋,"咚咚"地扔进江中,声称这样鱼虾蟹就能吃饱,不会啃咬屈原的身体了。大家见状纷纷效仿。有位老郎中则拿来一壶雄黄酒,倒入江里,声称要用药迷蛟龙水怪,以免它们伤害屈原。后来为防止糕点被蛟龙吃掉,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住食物,再缠上彩色丝线,于是这就演变成了粽子。从今往后,每逢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便会举行龙舟竞赛,品尝粽子,悬挂艾草和菖蒲,用兰汤沐浴,佩戴豆娘,玩斗草游戏,食用五黄系列食物,放飞风筝,饮服雄黄酒,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这个节日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举行,它也被称为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粽子节、五黄节、躲午节、解粽节、五月节、端礼节等等,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端”字代表着“开端”和“开始”。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种传说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其中包括纪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女诗人秋瑾等人物,还有一些说法认为这个节日与恶月恶日、蓄兰沐浴、走黄巢等习俗有关。
3、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个节日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比如有纪念屈原投江的,有纪念伍子胥忠良为国的,还有纪念曹娥救父投江以及纪念介子推的。不同地区庆祝端午节的方式各不相同,通常包括挂菖蒲艾草,举行龙舟竞渡,食用粽子,佩戴香囊,以及举办龙舟比赛等活动。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被称为端午节,民间也常叫它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
端午节有多种起源说法,比如: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而死,或者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为国尽忠,也可能是为了纪念曹娥救父而投江,或者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被焚于山中。
不同地区在端午节期间会遵循各自的独特传统,具体活动包括:将菖蒲和艾草挂在门上,举行龙舟竞渡,享用粽子,佩戴香囊,开展龙舟比赛,放飞风筝,观看龙船,系上五彩丝线。
4、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源自的具体情况,至今存在至少四种不同的解释,例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是吴越族群进行的图腾祭祀活动;起源于夏至节日的习俗;是为了驱赶邪气而设定的日子,等等。在这些说法中,纪念屈原的观点最为普遍,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民间风俗方面,中国人普遍将龙舟比赛和食用粽子这两种习俗与屈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关于屈原投江一事,民间有不同说法,其中一种称当地百姓痛惜其亡,于是驾船全力搜寻,由此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另一种说法则称人们常将食物投入江中祭祀屈原,但这些祭品往往被蛟龙吞食,后来听从屈原的建议,用楝树叶包裹饭团,再以彩线缠绕,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粽子。
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包括,用粽子来祭祀,在门边挂艾草或菖蒲以辟邪,系上长命缕,喝雄黄酒或用它来消毒,还有举行龙舟比赛等。粽子也称作“角黍”和“筒粽”,前者因其外形有棱角且里面包着糯米而得名,后者则指用竹筒装米煮熟。吃粽子这个习俗在魏晋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这种食物通常在每年的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中食用。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这个习俗源自古代楚国人不愿看到忠臣屈原投江身亡的故事。据说当时很多人驾船奋力去救,争相追赶,但追到洞庭湖时已经找不到他的身影了。从此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划船纪念他。大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江中的鱼群不敢靠近屈原的身体。这种比赛形式的习俗,在吴地、越地以及楚地都非常流行。事实上,“龙舟竞渡”这种活动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用急促的鼓点雕刻成龙形状的独木舟,举行竞渡活动,旨在取悦神灵和愉悦参与者,这是仪式中兼具宗教色彩与娱乐成分的一项内容。
5、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总共100字
端午节是为了追思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离世后,楚国民众深感悲痛,来到江畔祭奠他。渔民们划动船只,在江中搜寻他的遗体。渔民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品投入江里,认为这样鱼虾蟹就能吃饱,不会啃食屈大夫的身体。后来为防止饭团被蛟龙吞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裹饭团,外加彩色丝线缠绕,逐渐演变成了棕子。
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这个节日源于驱邪避毒的传统,后来发展成各地五花八门的民俗活动,包括祭拜屈原、缅怀伍子胥、悬挂艾草、佩戴菖蒲、饮服雄黄酒、品尝粽子、举行龙舟比赛、消灭五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