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端午节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节日之一,备受推崇。按照阴历计算,这一天落在五月初五,除了通称“端午”之外,还拥有“重午”、“端阳”以及“浴兰节”等别称。
端午节的开端,通常与纪念诗人屈原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个故事流传甚广。据说,端午节期间人们吃的粽子和参与赛龙舟的活动,都与屈原的生平事迹存在关联。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屈原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楚国人对他深感悲痛,每到这一天,就会用竹子做的容器装着米端午祝福诗句,扔进水里来悼念他。从这里可以看出,最开始的风俗是用竹筒来盛放米粒然后投入水中,这与后来用叶子包裹粽子的做法有所不同。那么,这个习俗究竟是从“竹筒盛米”转变成了“用菰叶包裹粽子”的呢?《续齐谐记》中有载,东汉建武年间,长沙有个叫欧回的人遇见一位自称三闾大夫屈原的异人,那异人对欧回讲说:祭祀时他常受蛟龙侵扰,可用菰叶堵住祭品,再以彩丝捆缚,因为蛟龙畏惧这两种物件。这位自称屈原的异人还提到,投进水中的竹筒内的米常遭蛟龙偷食,所以他提议用菰叶封闭竹筒,并用彩丝系紧,毕竟蛟龙对这两样东西心存忌惮。这就是后代用菰叶包粽子的雏形吧。
民间说法认为赛龙舟的仪式源于纪念屈原,屈原自溺于江中后,民众驾船寻救他的身影,逐渐演变成了赛龙舟的传统,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录了这一风俗,隋代杜公瞻的注释提到五月五日的竞渡活动,人们普遍认为那是屈原投江汨罗江的日子,为哀悼他的离世,大家便组织船只在江上奋力搜寻。
端午节除了有缅怀屈原的习俗,其由来的说法还有其他版本,比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这个人,关于他的故事是这样的,吴王夫差在跟越国打完仗后,伍子胥曾提议把越国彻底弄没,但夫差没采纳这个建议,反而中了坏人的话,把伍子胥给处死了,并且把他的尸体用皮袋子装起来,在五月五号这天扔进了大江里,这个情况在三国时期魏国人邯郸淳写的《曹娥碑》里就有记载,上面提到五月五号那天是去迎接伍先生的。东汉孝女曹娥的父親也是在這天遇溺身亡,曹娥因而投江自尽,這使得五月五日增添了紀念曹娥的內涵。
实际上,依据当代学者的研究,端午节的源头更为久远,其最初并非为纪念屈原、伍子胥等人物而设。闻一多先生在其撰写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等篇目中明确表示,端午节期间民众所食用的粽子以及所进行的赛龙舟活动,都与古代百越族群对龙的图腾崇拜有着密切关联。古代长江下游及中游地区的百越族群视龙为信仰象征,他们通过剃短头发、用纹身图案来模仿龙的外形,以此作为自我保护的措施。《汉书》有载,越族之人长期生活在水中,因此他们剃去头发、身上纹画,模仿龙子形象,所以不受伤害之害。他们向江河投掷粽子,是为了祭拜龙神;在水面竞渡时,将舟船雕刻成龙形,也是对龙图腾的崇敬。后来关于屈原、伍子胥等人的故事,逐渐融入了端午节的各项活动之中。
端午节的传统活动,除了前面提及的吃粽子和赛龙舟,其实还包含其他多种形式。例如,古人有在节日这天用兰草煮水沐浴的习俗。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大戴礼记》中记载:“五月五日,用兰草进行沐浴。”《荆楚岁时记》甚至将这一天称作“兰汤沐浴日”:“五月五日,被称为兰汤沐浴日。”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兰”并非指兰花,而是指菊科的佩兰这类植物和草药。古人相信这种仪式能够驱除疾病和邪祟。
又如系五色线的风俗。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五月天中,用七色线缚于臂上,可驱邪避灾,使人不受瘟疫侵袭。”除了缚于臂间,这些彩色线绳也能系于门楣之上,或悬于床帐之内。
端午节有悬挂菖蒲艾草的旧习,这两种植物都带有清香,并且具备药用价值,夏季正值传染病容易传播的时节,古人常把菖蒲艾草插在门上,相传这样能够辟除邪祟,防治疾病,周处《风土志》里提到当时有制作“艾虎蒲剑”的习俗,是用艾草做成老虎形状,或者用彩纸剪成小老虎,再贴上艾叶,家中妇女们纷纷争相制作端午节会用到菖蒲,有时做成人的形状,有时模仿成剑的样子,称作蒲剑,用来驱赶邪祟和鬼怪。清代北京也有类似的风俗,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提到,端午节会用菖蒲和艾子插在门边,以此来消除灾祸,这也是古代艾虎蒲剑习俗的延续。
端午节除了上述几种传统活动,还有斗百草、饮菖蒲酒这类风俗存在。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中,分别描述了这两种习俗的具体情形:五月五日这天,各阶层民众都会参与踏百草的活动,并且还有斗草的游戏。斗百草存在多种玩法,一种是通过报花草名称进行对仗,报得多的人获胜;另一种是相互缠绕叶柄,断开的一方为败。后一种斗百草的玩法,实际上一直延续至今。《荆楚岁时记》还记录了端午节喝菖蒲酒的习俗:把菖蒲,有时编成绳,有时切碎,用来浸染酒液。这样做也是为了驱除邪祟,消除疾病。
二、几首端午诗词
古典文学里收录了许多描写端阳佳节的篇章,接下来我们欣赏部分宋朝诗人的作品,了解他们当时是如何庆祝这个节日的。
北宋治平时期,即1064至1067年间,欧阳修担任参知政事,当时有位朋友邀请他到府上做客,席间欧阳修便创作了这首《渔家傲》
五月石榴花开得艳丽夺目,绿杨枝条被雨水打湿显得沉甸甸的,五彩的新丝线缠绕着角粽,金盘中盛放着,生绡制成的扇子上面画着双凤图案,这正是一年当中人们沐浴兰汤的时节,菖蒲酒味道醇美大家共同举杯,树叶间黄鹂偶尔鸣叫一声,人们还带着朦胧的睡意,不经意间被这声音惊醒了,打破了在纱窗边的美梦。
夏日榴花正盛,色彩鲜明,一个“炽”字虽显直白,却描绘出石榴花开的旺盛景象。当年度的端午突降大雨,雨后绿杨枝条低垂,显出沉重感。宴席上,主人捧着饰有金边的盘子端午祝福诗句,呈上用五彩线捆扎的角黍;酷暑难耐时,众人手持绘有双凤图案的细绢团扇,用来纳凉。词的后半部分抒发了与端午节相关的几种情怀。其中之一是前文提及的,在兰汤水内沐浴。再有便是将菖蒲浸入酒中饮用,目的是为了祛除邪祟、疗愈身体。于这般和睦融洽的节日氛围里,枝头上的黄鹂偶尔鸣叫几声,仿佛扰动了窗帘旁的一番清梦。
我们再来看大诗人苏轼的一首比较著名的《浣溪沙·端午》:
细汗轻轻浸湿绿绸衫,来日端阳洗香草。香气弥漫水光潋滟。 彩色丝线细细缠绕皓腕,小符轻轻挂在乌黑发髻。美丽女子重逢得千年。
这首词创作于北宋绍圣二年,即公元1095年,是苏轼被贬至惠州后的第二年完成的。上片描绘了端午节用兰汤沐浴的习俗,一位女性在酷暑中,薄薄的绿绸衣衫已被微微汗渍浸透。她沐浴后的兰汤,因溶解了洗掉的胭脂而散发出浓郁芳香的气息。下片则转而叙述了端午节系五彩丝线和悬挂艾草的另一种传统风俗。“千年相会”这个说法,表达的是作者盼望与那位女子共同生活一千年。据此推断,有人认为这首词里提到的“佳人”实际是指苏轼的侍女朝云。
南宋宁宗庆元那一年的头几个月,也就是1195年,七十一岁的陆游在故乡绍兴过上了隐居的生活。时值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他创作了一首五言律诗。
乡村五月景致佳,石榴花开正茂盛。粽叶包裹成双角,艾草束在头顶上。传统习俗备草药,体弱之人也涂朱砂。夕阳西下工作完,笑着走向饭桌旁。
“重五”是五月五日的端午节。陆游住的山村里风景优美,石榴花开得又红又盛。“粽包分两髻”是指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粽子有角,所以也被称作“角黍”。“艾束著危冠”也提到了端午节时人们戴艾草的习俗。“危冠”是屈原戴的那种高高的帽子。屈原在《涉江》里写道:“腰间佩着长长的剑,头上戴着高耸入云的帽子。诗中引用这个典故,也算是对屈原的一种缅怀吧。传统上在五月存放药材,这关乎端午节另一种历史悠久的习惯,就是采集草药。《礼记·夏小正》上记着:“这一天储存药材留学之路,用来驱散毒气。”《荆楚岁时记》里也提到端午这天有“采摘各种草药”的习俗。“瘦弱的身躯也点上朱砂”则关联着端午节用雄黄涂抹额头的传统做法。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端午节从初一开始,人们会将雄黄兑入酒中洒地,并涂抹在孩子衣领和鼻耳等处,目的是为了防范毒虫邪祟。古人认为这种做法能够辟邪解毒。“日头偏西我的事情已了,对着杯盘轻笑”,诗人在完成全天劳作后,面对家人团聚的宴席,不由自主地展露笑容。陆游为何会笑呢?他原本怀有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但现在却“心思寄于边塞,身体困于沿海”,只能应付日常的节日宴饮,由此不免要发出一声苦笑。
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它的形成融合了多种源头,各种风俗习惯也是在漫长岁月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历代诗人创作的关于端午的佳作,也持续丰富了这一节日的文化底蕴。如今,我们既在延续传统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赋予端午节新的意义,这个拥有两千多年传承的节日,将依然展现出旺盛的活力,世代相传。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教师,在中华好诗词第四季中获得了擂主的名号,并且进入了总决赛的四个强者的行列,他的名字叫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