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职院"冀语同心"实践团在乡村振兴中展现了青春担当,他们长期扎根农村进行锻炼,通过多个方面协同努力,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加强地方院校协作、助力乡村发展计划,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冀语同心”乡村建设小组夏季来到河北省武邑县龙店镇史家村,同村委一起设立“乡村建设实验点”。该小组在活动开始前进行了充分的情况了解,冒着高温精心设计活动计划,按照“传统文化考察、标准语宣传、安全法律教育”三个方向实施项目,为乡村地区带来青年活力和职业教育的关怀。
非遗寻根:乡土淬炼文化自信
实践团第一站走访国家级非遗古琴传承者史国林先生。在史家村园林古琴作坊里,学生们亲身感受古琴制作的精湛技艺,从木材存放一年使其干燥、反复涂抹百层大漆,到聆听《高山流水》琴曲领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当悠扬的古音从大师手中传出,作坊对技艺的执着追求与琴社对文化的延续发展交织出震撼心灵的审美体验。学生们清楚地明白,乡村里存在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这些文化遗产是促使产业焕发活力、促进地方风气优良的关键因素。
推普筑桥:职教巧思畅通城乡
根据深入考察,实践团队于八月三日发起了持续三天的推广普及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具体包括,采用新颖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通过有趣的绕口令竞赛环节来纠正发音问题,同时利用生活场景模拟剧场来增强普通话的实际运用水平,并且创作了一首名为《普通话顺口溜》的原创快板,借助欢快的节奏让相关知识更容易被大家理解和吸收。其次,针对特定人群,给那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准备“学习支持套件”,里面包含手工剪纸和油纸伞,以此展现职业教育的关怀;另外,拓展到日常使用,放学后分发日常用语小册子,鼓励家庭成员积极运用普通话交流。乡亲们称赞:“快板形式的教学让孩子愿意主动讲普通话!”这种沟通渠道的建立,为乡村融入现代社会扫清了重要障碍。
普法织网:艺术赋能平安乡村
针对暑期存在的安全风险,实践团于8月7日组织了以预防溺水、防范诈骗为主题的法制教育活动。首先,他们运用新颖的方式呈现传统艺术,由三人表演大鼓营造气氛作为活动开场,五人通过快板表演改编了“防溺水六不准”的顺口溜,两人用手鼓表演了反诈骗的实际案例。其次,他们采用多种实用工具进行广泛宣传,向居民发放了印有警示语的凉扇和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确保安全信息能够送到每家每户。最后,他们通过文化元素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向学生们赠送了他们亲手设计的剪纸艺术品,为法制宣传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气息。村委会领导极力赞扬:这些青年人以文艺形式宣传安全知识,老年人和小孩都很喜欢听。
青春答卷:校地共育振兴沃土
这次活动主要带来三方面提升:首先,传承传统精髓,发掘文化遗产,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心;其次,改善外部条件,消除沟通障碍,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再次,加强安全建设,采用新颖的法律宣传方式,维护村民的实际权益。衡职的同学们通过三项具体举措展现责任感:在古琴制作中体会“专注执着”,用快板宣传普及国家通用语言起步网校,通过鼓点音乐传递安全防范意识。手作剪纸、油纸伞更成为校地情感联结的生动载体
千年琴坊的技艺传承,一直延续到村校的普通话教育,更扩展到村口广场的法治宣传,“冀语同心”乡村振兴实践团用年轻活力探索乡村,以专业能力服务民众。今后,团队会继续拓展校地合作空间,寻求传统文化和现代乡村的交汇点,在乡村振兴的宏图上展现更亮丽的青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