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觉得,文化是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最重要标记。全球存在一个独特的族群,他们被称作“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俄罗斯民族位于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因此能够同时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不过,这种优越的文化条件,反而变成了俄罗斯人的心理负担。寻找自身文化的定位,是一个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
一、罗斯人的无限纠结:向左转,向右看?
我们常常赞叹俄罗斯幅员辽阔且气势恢宏,却没察觉到这头强悍的北方庞然大物正在暗自转动眼球。一望无际的西伯利亚大草原,使得俄罗斯人天然带有几分柔弱和孤寂的气质;与此同时,广袤无垠的东欧平原,又塑造了他们勇于开拓的质朴性情。
在地理位置上,横亘欧亚大陆最北部的它,是连接东西方交流的天然纽带。自古以来,游牧民族都把这片区域当作水草丰美的乐土;从种族构成角度分析,俄罗斯民族既有来自欧洲的西方血统,也受到东方民族持续的渗透;从文化层面考察,俄罗斯人的沉稳气质和内敛性格似乎源于东正教信仰的熏陶。那种强悍狂放的风格,仿佛是游牧部族传下来的风俗。
牧群四布的西伯利亚草原
二、西方因素对罗斯民族气质的影响
俄罗斯文明形成时间相对靠后,俄罗斯族群是全球极少数“不曾经历奴隶制社会便直接步入封建社会”的民族。他们得以快速起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东罗马文明相对先进。罗斯人最初是源自北欧往南迁徙的一支原始海盗,在跟诺夫哥罗德和基辅两地斯拉夫人互动之后,才慢慢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体系。
古籍中有提及,那帮见闻浅薄的北欧“强盗”曾带领数百名卫队,无畏地奔赴拜占庭城向罗马君主挑衅,结局顺理成章,但他们鲁莽的行动却意外地拉近了与文明的缘分。当他们见识到如此部署周密、气势恢宏的罗马军力之后,罗斯部族便与拜占庭城建立了和睦的商贸往来。
君士坦丁大帝塑像
他们向东边那个国家输送属于南方的产品:毛皮、蜂蜜和宝石,借此换取罗马皇帝的认可和援助。在东正教文化的熏陶下,罗斯人塑造了他们的民族特质。当君士坦丁堡遭受奥斯曼突厥的侵袭而崩溃时,他们给自己戴上了“第三罗马”的称号。立志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并且要全力守护基督教文明,是罗斯人引以为傲的西方特质。
公元九世纪下半叶,东罗马帝国的传教士西里尔向罗斯人引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他同兄长美多德合作,将希腊语基督教典籍大量译为斯拉夫语系语言,现今通行的俄语及俄文字母,便是在他们创制的斯拉夫字母基础上持续完善的,罗斯人对东罗马文化有着较深的认同,因此他们很主动地采纳了希腊哲学中强调逻辑推理的特质。所以俄罗斯的文化思想及当代学术,得以凭借希腊文化的传承而持续繁荣。
西里尔和美多德纪念碑
三、东方力量对罗斯人的改造
罗斯人特有的思维模式,是区别于西方人性格的显著标志。尽管罗斯人部分借鉴了希腊海洋文化的优秀部分,然而从生产模式来看,罗斯人本质上还是以土地为生的农耕民族。
罗斯人因为地域限制,虽然拥有广阔的农田,却缺少能够通向外界的海上通道。与典型的海洋国家不同,他们通常选择经由内陆水域和陆地路线向南移动,而不是沿着波罗的海向西发展。即便在中世纪时期,罗斯国家接受了汉萨同盟的邀请,仍然坚持将首都设在内地。
汉萨同盟城市商贸盛况
蒙古人在西征期间将罗斯人置于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由于长时间的相互影响,游牧民族的“灵活多变”特质逐渐影响了罗斯民族。这一特点在俄罗斯地名的频繁更迭中得到体现:例如,圣彼得堡在1703年时名为圣彼得堡,1914年更名为彼得格勒俄罗斯战斗民族,1924年又改称列宁格勒,1991年最终恢复为圣彼得堡。
蒙古对罗斯的残暴统治,直接引发了罗斯农业经济的衰落。罗斯的执政者,在国家治理方面,仍旧保持一种“猛烈冲击式的变革”和“随意无序的演进”的作风,也就是说,他们擅长构想宏伟计划,却不擅长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前进。这些情况充分说明,过去精于商业经营的罗斯人,是如何在草原民族的粗犷生产方式影响下,逐渐改变了他们的传统。
罗斯王公在金帐汗国接受册封
有种观点是这样的,伊凡雷帝虽然成功地把蒙古人赶走了,却没能把他心里面的蒙古影响清除干净。俄罗斯国家原本是一个和贵族共同管理的封建制度,各个波雅尔(大贵族)都能决定在自己的地盘上征兵、收税以及安排司法审判。不过精明的伊凡四世,很快就发现了蒙古那种专制政权的长处。
他在风云变幻的变革里,把蒙古帝国的阴森气息完全传到了俄罗斯各公国,他意志坚定,甚至有些过火,结果,不仅那些反对他的人受到了牵连,就连他曾经信任的伙伴也未能幸免,就连他的儿子,也因为不肯顺从而被驱逐到远方,他夺回了地方的掌控权,并且把民众的反抗给平息了罗斯这片土地,迅速转变为一个规矩严明的地方,宛如东方的国度。
被伊凡四世拿手杖打死的儿子
四、今日俄罗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
近代以来,沙皇俄国不断向西方靠拢,同时持续向东方国家施压,苏联时期更是企图通过地域和文化上的联合来控制东西方俄罗斯战斗民族,俄罗斯始终在彰显其极强吸纳能力的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扩张倾向。
无论我们是否赞同“斯拉夫派”认为俄国应当融入东方的观点,或者倾向于“西化派”主张俄国向西方发展的论调。其实都该明白,俄国人的决定必然会符合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在西方影响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当下,俄国主动寻求与西方接轨,可以说是出于不得已的考虑。
实际上,彼得大帝的西化革新,以及叶卡捷琳娜女王的商业导向外交,都鲜明地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管用就是正确的。当我们看到彼得大帝采纳西方科技、经济和思想精华的时候,难道没有留意到他也借助了伊凡四世遗留下来的“东方集权统治吗”?我们提倡叶卡捷琳娜经营商业、促进资本主义,却忽视了她同样排斥了来自西洋的自由主义思想。
叶卡捷琳娜剧照
文史君说:
早在近代之前,俄罗斯民族便在东西方文化的双重挤压下,逐渐塑造出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质。追求实效留学之路,趋利避害,或许最能概括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叶利钦改革以失败告终时,俄国人切实体会到西方世界对他们的不信任和严密戒备。所以,如今的俄罗斯国家,也默认了这种置身事外的立场。正如别尔嘉耶夫于《俄罗斯思想》一书所言,东方与西方的力量在此交汇,我们才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是一个庞大的“东西融合体”,由此将世界融合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