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助力中法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成果丰

托福2025-09-13 17:10:28佚名

刘成富:文学翻译在中法文明互动方面意义重大,为中法文化交流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译者及其译作,在中法文学界沟通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推动了两国文化往来,使两国人民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并敬重对方文化。

法国被誉为“文学发源地”,巴黎的先贤祠安葬了众多杰出人物,其中不乏文学领域的代表人物,例如伏尔泰、卢梭、巴尔扎克、雨果等。中国与法国分别位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地理距离非常遥远,然而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法国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内展出的雨果肖像画和雨果雕塑。李洋摄

中国古典戏曲,是率先传入法兰西的文学样式之一。首位翻译中国戏文的汉学家,系法国耶稣会教士马若瑟。十九世纪初叶,法国汉学从传教士研究转型为学术领域。法兰西学院学者儒莲,在再度翻译《赵氏孤儿》期间,补正了马若瑟译本中曲词与声腔翻译的缺失。十九世纪末期,中文版《茶花女》面世之后,许多法国经典作品开始被引入国内,这对中国的读者群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从事法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我倍感荣幸。2021年,我主持翻译的法国作家阿德里安·戈茨创作的叙事体小说《翠鸟别墅》成功问世。紧接着,法国总统马克龙特意致信祝贺。信件内容提到:“这部译著的问世,让您的中国读者领略到了法国文学中一部极为杰出的作品。借此机会,对您在中国推广法语语言和法国文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您为深入研究法国、增进两国友好往来所付出的辛勤付出,表达由衷的感激之情!

法国总统马克龙给刘成富的来信。受访者供图

中国新闻社记者表示,中国和法国都是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文学艺术的往来历史悠久。在翻译实践里法国文化介绍,常常有诸多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能够突破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您在研读、转化、探求法国文学艺术成就时,有哪些令人倍感契合的瞬间?

刘成富说,中国和法国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许多领域里,知识分子的见识是相通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创作了四十多部著作,大部分内容都涉及非洲。他透过看似原始、欠发达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现了纯真、善良的人性光辉,体悟到在阳光、沙漠、草原上无拘无束奔跑的欢愉。对于文明或文化的定义,我非常认同他的看法。读勒·克莱齐奥的叙事作品《非洲人》,那片古老的非洲高原,仿佛也变成了我的心灵归宿。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刘成富教授,在家中翻阅书籍,这一幕由中新社记者朱晓颖拍摄下来。

19世纪30年代,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了一部知名作品《红与黑》,作品探讨的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社会上弥漫的某种精神状态。拿破仑原本只是个出身平凡的士兵,后来却成为能够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人物,并被法国的年轻一代视为榜样。然而,随着波旁王朝重新掌权,许多年轻人产生了和《红与黑》中主角于连相似的迷茫,他们开始感叹普通人难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有才华的人也找不到施展能力的舞台。这其实是一种错误观念。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已经向人们揭示贝语网校,机遇时常出现,无处不有,它总是光顾那些有所准备的人。

我是一名法国文学教师,习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事物,借助《易经》思想理解时代演变。要学习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处世态度,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沐浴着地中海灿烂的阳光。

中国新闻社记者询问,在西洋国家里,法兰西对于华文著作的瞩目程度、引进频次都比较突出。近些年,华文著作传入法兰西有哪些成就卓著的范例?法兰西民众对于华文著作的领受方式、阐释特点有哪些共通之处和独有表现?

刘成富:法国具备深厚的汉学积淀。该国存在众多关注东方文化的出版社,对中国文学现状的洞察力相当敏锐。根据2010年的相关资料,法国每年刊印中国现当代小说的体量,显著超越英语国家,高出两到三倍。1988年,法国文化部门曾邀请陆文夫等作家前往该国进行访问交流。法国出版界逐渐将关注点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这些作家身上移开法国文化介绍,转而投向活跃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批作家,在那一年的出版物中,《中国短篇小说集》以1978年作为时间节点,集中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学的风貌。

莫言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法国读者最为熟识、倾注关注的一位。自201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至当年12月莫言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法国媒体针对莫言刊发了超过百篇报道。余华、阎连科同样为法国读者所热衷。早在1994年,余华便因《活着》一书在法国读者中引发广泛关注。2006年,阎连科开始受到法国读者的关注,自从2014年获得卡夫卡文学奖以来,法国媒体更是对他投以更多目光。与此同时,毕飞宇、池莉、韩少功、贾平凹、刘震云、苏童等国内作家,也在法国文学界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零二三年五月,莫言于上海分享其书法创作的体会,张亨伟提供影像记录。

法国大众对中国新近出版的小说表现出浓厚关注,法国图书销售平台Fnac统计了销售量最高的193本中国作品,销量排名前20位的书籍中有13本是现代题材的,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形成了稳定的读者基础,比如余华的小说《兄弟》总共销售了超过五万本,这些都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并获得认可的实例。

法国汉学家研究时,既希望坚持传统汉学的标准,又想要去除那些歪曲中国形象、使其显得浅薄的元素。他们既要展现古老中国的现代特征,也要探寻当代中国的传统底蕴。他们试图从中国文学所描绘的时代变迁、发展曲折、文明碰撞中,寻找研究和思考的切入点。中国古老特质在法国汉学家眼中,是个极富诗意景象,其中蕴含时间延伸感,也饱含历史沧桑感,寄托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同时颂扬着远古东方文化的辉煌成就。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