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秋复旦大学史学系建立 今迎历史学科创建百年

托福2025-09-20 21:04:58佚名

复旦大学史学系1925年秋季正式成立,属于校内最早设立的系科之一。由留学美国归来的余楠秋先生出任首任系主任,他致力于引进西方历史研究方法,课程设置包含中国近代史、欧洲历史、亚洲历史以及经济史等多个领域。今年正值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一百周年,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相关纪念大会于20日在上海成功举办。

据了解,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出现在国家处于困境之时,从建立那天起,就承担着发现真谛、延续文化、总结经验教训的责任。世纪之交的今天,复旦大学的史学研究领域已从最初的史学系,发展成为涵盖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旅游学系、历史地理研究所、文史研究院、科技考古研究院、全球史研究院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各个领域相互关联,催生出丰硕的思想与学术成果。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_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100周年_复旦大学历史系发展历程

1952年,复旦大学历史学科与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等校历史学科整合,联合创建了国内史学领域的顶尖团队。中国史学领域,陈守实、周予同、谭其骧、胡厚宣、马长寿、蔡尚思、章巽等学者成绩斐然;世界史学界,周谷城、耿淡如、王造时、陈仁炳、朱滶、田汝康、程博洪、靳文翰等专家贡献卓著;同时,一批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历史学家,例如张荫桐、胡绳武、金冲及、赵人龙、吴应寿等,也迅速崛起。复旦大学由此发展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史学高地。

复旦大学历史系不断引领学术潮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开创了许多先河:1959年,在国内最早设立了专门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机构;1964年,创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拉丁美洲研究部门;1977年,组建了全国第一个专注于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团队;1981年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以及世界上古史中古史这三个学科点被列为国家首批博士培养基地;1999年到2013年期间,先后有六篇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在历史学科领域长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复旦大学历史系发展历程_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100周年_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复旦历史学者积极响应国家发展蓝图,紧密结合社会进步与经济腾飞的需求起步网校,不断贡献出卓越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变迁、都市文明演进等领域,佳作不断涌现。戴鞍钢执笔的《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一文,详尽剖析了近代江南地带港口与腹地的内在联系,对于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构建具有显著借鉴意义。1989年,复旦大学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建了文物与博物馆学院,并设立了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能够兼顾考古学术钻研,又可以负责文博领域事业运作和产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据了解,上海地区的考古发现不多,在复旦大学开设文博考古学科,不能只沿用“实地考察”的旧方法。复旦大学另寻新途,聘请袁靖教授成立科技考古研究机构。该研究机构汇聚了文物与博物馆学、生命科学、高分子材料、光学工程、核物理等众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已成为国内科技考古探索的重要中心之一。基因检测、骨骼分析、元素测定、相貌重建……近些年,该校文少卿副教授及其同事借助现代技术,对逝者遗骨展开探究,意图重现他们生前状况与战时状况,以便让英灵得以安息。

复旦大学历史系发展历程_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100周年_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探究过去,应当追求‘广博精微’,既要刻苦钻研学问,又需贯通古今、眼界宽广。周谷城先生在初次授课时说的话,深深刻在复旦大学人文资深教授姜义华脑海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师樊树志回想起五六十年代的课堂,清晰地记得周予同先生的讲台身影:老师极其用功,整堂课都在书写板书,而且是用繁体字竖式书写,自右向左。先生上课不用讲稿,口若悬河,谈笑风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创建了国内首个冠以“文化”名称的学术机构,即“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由蔡尚思先生担任领导,李华兴、朱维铮、姜义华等人协同将历史探究的领域从惯常的经济、政治方向转向文化层面,这一举措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效应,同时促进了社会层面的思想革新,带动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盛况空前的“文化浪潮”。“中国文化史丛书”被视为“文化热潮”的重要体现,它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历史学界固有的研究模式。

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100周年_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_复旦大学历史系发展历程

新千年以来,面对全球一体化进程,怎样开展国际交流,怎样让世界学术界更透彻认识中国,是复旦史学研究者面临的新课题。2007年,复旦文史研究院建立,院长、文科资深教授葛兆光倡导“从邻国视角审视中国”的研究思路,主张通过搜集周边各文化圈保存的文字文献,重新探究中国同周边国家的互动关系。二零一八年,葛兆光牵头组织,二十余名青年学者合力编撰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首部关于全球史的学术著作《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问世。二零二三年,全球史研究院宣告成立,旨在为新一代的史学研究者们开辟更宽广、更兼容并包的全球研究视域。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复旦大学历史学领域的专家们也积极寻求跨学科合作。历史学系的高晞教授率领研究小组,与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联手开展了一项名为AI for的项目。他们仅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成功构建了第一批历史数据模型。这个模型现在能够处理29种不同的语言,甚至包括音乐记谱和古代铭文,从而超越了以往欧洲中心主义史学观所设定的资料收集范围。高晞团队与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合作,正在研制名为“中华文明在西方”的巨型模型,该模型旨在运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及时间空间维度进行相互验证,试图从全球角度审视“中华”这一概念的起源与形成机制。

复旦大学历史系发展历程_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_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100周年

历史学借助人文视角,审视人类社会历史与现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姚大力指出,面向未来的历史研究,需要更多元化的跨学科方法,更宽广的全球视野,以及更深远、富有远见的思维格局。(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