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上午11:00
教育部正式发布消息
2020年起,高校自主招生停招!
同时提出
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
也称之为“强基计划”
15日早上,教育部的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教育部门关于在若干所高校推行基础学科招生变革试点工作的看法》。
强基项目着重选拔立志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并且整体素质突出或基础学科能力超群的学生,着重凸显基础学科的关键作用,相关高校将依据自身教育特点,主要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关联学科进行招生。
有消息透露:强基项目会在三十六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进行招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就在其中,这些高校一共招收六千名学生,高考分数占百分之八十五,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有资格参与强基项目。
实施“强基计划”的背景
教育部在全面考察并借鉴高校单独选拔和上海等区域高考综合变革实践成果之后,颁布了《关于在部分高等院校推行基础学科招生改良试点的指导方针》,着重关注国家层面的核心战略要求,着力研发全方位的考核评估体系,着力处理单独选拔过程中存在的显著难题,逐步构建起基础学科杰出创新人才选拔与培育的可靠途径。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强基计划来了
强基计划的招生定位是什么?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哪些高校实施强基计划?
起步阶段,强基计划遴选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
各高校能够向我们部门递交有关专业招生与人才培养的统筹规划。教育主管机构会召集专家学者,全面权衡学校的办学方向、育人成效、科研工作及平台设施发展状况,还有招生与育人计划的各项要素,经过研讨来明确强基计划参与的高校、具体专业以及招生额度。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强基计划的招生程序是怎么样的?
3月底前,试点高校发布年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4月,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网上报名参加强基计划招生。
6月,所有考生参加统一高考。
六月份二十五日截止,各省招生考试单位需将考生的高考分数,不包括高考加分项,发给相关大学。
六月二十六日截止,大学参照考生的考试分数,依据各省分配的强基计划招生指标相应倍率,选定参与高校测试的学生名单,同时公布遴选条件。
7月4日前,高校组织考核。
7月5日之前,大学会依据考生的高考分数、大学综合考评数据以及个人综合能力评估,按一定比例计算考生的总评分数高考招生,其中高考分数的比重不能低于百分之八十五,然后按照考生提交的志愿,以总评分数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录取,并且公布录取的依据。
具体招生程序图如下:
强基计划对于极少数具有突出特长的学生有什么特殊考虑?
某些特别优秀且在对应学科领域表现突出的考生,相关大学能够单独设立符合资格参加高校评估的规则和流程,并且需要事先将具体细节公布给社会大众。
考生参加全国性选拔考试后,由高等院校安排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进行严密测试,符合入学条件的,由高校招生工作机构研究决定贝语网校,提交考生所在省份的高等教育招生管理机构审批,最终实现录取。
录取考生的标准,通常要达到各省(区、市)本科第一批次录取的最低标准线,合并录取批次的省份,需要另外设定相应的标准线。
强基计划的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
强基计划的高校考核定于高考分数公布之后,这是由于高考分数在该计划录取过程中具备双重关键作用:它既是基础依据,也作为参考标准。
首先,这是进入选拔高校的必要标准,强基项目不再将竞赛证明、学术文章、技术发明等作为评判依据,而是以考生的高考分数作为参考。
这是选拔的关键参考条件。强基项目调整了以往自主选拔中允许降低分数录取的机制,大学会将考生的全国统一考试分数、学校单独测试表现、个人整体发展状况等换算成总评分数,按照分数高低依次录取,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更周全的衡量。其中,全国统一考试分数所占比例不能少于百分之八十五。
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上有什么新举措?
强基计划将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单独设计培养计划,高校针对强基计划招收的学生可单独组建班级,安排顶尖教师团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营造卓越的学术氛围,推行导师指导和小组教学。设立奖励机制,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学后一般不能转入其他学科专业。
其次要确保进步晋升的路径顺畅。对于成绩突出的学生,大学可以在免试攻读硕士、直接攻读博士、公派出国深造、提供助学金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研究设计本科学位到硕士再到博士的连贯培养方案。
第三方面是促进科学与教育共同培养人才。支持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尖端研究中心、联合攻关基地以及合作创新平台等,吸纳相关学子加入课题研究高考招生,并尝试构建依托重大科研工作的人才培育模式。
第四要健全品质维护体系。设立合理化、多环节的流动调控办法,对纳入方案的人员实施全面评估、精准引导。构建在校者、结业者追踪回访制度和人才发展档案库,依据成效评估与信息回传持续优化录取办法与育人规划。提升对受教育者的职业引导,主动培养优秀人才梯队。
如何确保强基计划招生的公平公正?
强化选拔流程的严谨性,设立更周全的公正维护体系。
对高校进行严格评估,依照国家教育考试的相关规定开展高校评估,笔试与面试都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场举行,面试环节运用专家与考生“双随机”抽签机制,全程进行录音录像
二是完善信息公开公示。规范公开内容,主动接受监督。
第三点在于强化违规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把强基计划划入督查和检查工作范畴,设立流动的参与和退出制度。针对违规违法情形,依照相关制度严格进行惩办。
强基计划原自主招生有哪些区别
选拔的目标各有侧重。自主招生着重挑选具备学科专长和创新能力的学子,强基计划则侧重选择立志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发展且整体表现突出或基础学科能力超群的青年才俊。
第二点在于录取学科存在差异。自主选拔时高校并未明确限定招生学科领域;而强基项目着重体现基础学科的关键作用,主要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关联学科进行招生安排。
第三项区分在于遴选高校考核的基准不同。自主选拔的基准主要参照申请者的材料;强基计划的基准以高考分数为准,少数在特定学科领域表现优异的考生,相关大学可以拟定破格遴选的规则和流程,并且提前向社会通告。
录取途径存在差异。自主选拔时,学校会降低分数进行录取,分数最低能降到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而强基项目则把考生的全国统一考试成绩,要求达到总分的八十五分以上,还有大学组织的综合评估以及个人综合能力评定等,换算成总评分数,再按照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这样能够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各项素质。
培养路径存在差异,普通高校对于通过自主选拔进入的学生,其教育方法没有特殊规划;而强基项目录取者会采用小组式授课、配备专属指导老师,并且尝试推行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连续培养方案,以此确保学生发展路径的顺畅,达成招生与教育之间的良好配合。
高考招生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