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学院这四个字,该校已经追寻了十年时光,如今终于接近目标。若在2026年之前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它将正式由“学院”升级为“大学”,并且将获得国内首个冠名为“金融大学”的资格。
我们明白得很,一旦校名变更,文凭的价值会立刻大幅提升,来年填报大学志愿时,这所院校将变得异常火爆,无需我多言。
先别急着翻招生简章,给你看点刚出炉的。
今年秋季招聘期间,深圳证券交易所与广发证券直接进入高校,一次性签约了二百名学生,安排了三年的课程学习和一年的实践训练,大四学年尚未开始,学生们就已经收到了满满的录用通知。
我打听到了,这一批学生,他们的起始收入,比同一年份的毕业生要多出28个百分点,缘由十分直接,也很强硬:相关企业,早在三年前就开始关注他们了,他们的学习计划,是由银行的高管和证券公司的分析师亲自设计的,一离开学校就能立刻工作,甚至不用经历试用期的阶段。
有人吐槽“金融科技”专业太新,怕水。
我去了趟实验室,发现央行广州分行已经把实际支付清算数据接入其中,学生们每天操作的是正式运行系统,而非模拟平台。
邻校那个“数字经济发展”专业做法更绝,他们直接采用大湾区跨境贸易的真实交易信息来构建价格预测体系,一旦预测失误就要真金白银赔偿,这种模式,即便是顶尖高校也极少会提供给普通本科生实践机会。
更令人难过的是,广东省当局已经把更改名称纳入“十四五”期间的部分修订方案,目前正等待教育主管机构批准。
一旦获批广东金融学院招生简章,录取标准大概参照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目前勉强达标的考生,届时需要再增加30分才能被录取。
想想你手里那张志愿表,是不是突然烫手?
我查阅了历史资料,发现广金毕业生在广东地区银行系统的就业占比长期稳定为35%,涵盖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并且这些银行都有该校校友担任行长职务,人数众多到足以编成一本小册子。
改名顺利,这个兼具权威背景与本土势力的标识只会愈发强大,若想在广州深圳立足,却不愿与顶尖名校竞争,这或许就是最佳选择。
当然,也有人担心“应用型”出身科研弱。
我偶然翻了翻,学校去年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资格,硕士点一下子增设了五个,其中“金融工程”专业直接瞄准量化交易、衍生品定价,导师是从华尔街引进的,白天指导学生设计策略,晚上亲自编写代码执行交易广东金融学院招生简章,盈利与否暂且不论,他的威严已经十足。
说白了,广金如今所做的工作,就是将“银行后代学堂”的旧面貌,转变为“金融多面手”的新形象。
对考生,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进步机遇;对家长,是用一个分数换取一所“准211”高校的入场券;对求职者,它代表着未来求职时多一个有竞争力的母校招牌。
时机难得不会持续太久,一旦“广东金融大学”的彩绸被剪断,事情就会告一段落,那时再后悔当初没人告知也不为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