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和复活节碰巧在同一天,4月4日,这两个分别关乎东西方与春天、生死的重要节日,同日出现的几率大约是三十分之一,这次相遇,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
清明时节是中国人缅怀先人的习俗性节日,复活日是基督徒庆祝耶稣还魂的信仰性庆典,这两个节日在其所属的文化体系里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依照通行的阳历推算方式,两者碰面的几率大约是三十比一,当这两个节日相遇,与其说是偶然的巧合,不如说是命中注定的际遇。
四月份,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迎来民众扫墓,以此缅怀先烈,周毅记录了现场情况。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究竟是按阴历过还是按西历过?
春节在正月初一,端午节在五月初五,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清明节却不是按照阴历固定日期来定,它总是在公历四月初五左右,上下浮动不超过两天。
实际上,中国政府在2008年对节日假期进行更改时,清楚表明将农历清明设定为法定假日;农历清明也就是清明节气。二零一六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英文名称“the 24 Solar Terms”表明了这一点,现行节气依据阳历推算,每个节气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移动十五度相对应。
中国历法中的农历,是结合阴历与阳历的一种特殊历法,其中节气反映了太阳历的特性。二十四节气歌谣里提到,春雨催惊蛰,春清助谷天,夏满迎芒种,夏暑紧相连,秋处露降,秋寒霜降,冬雪降雪,冬寒小大寒,每月两节稳定不变,最多时间差不过一两日,这些农谚其实早已说明清明为何与作为阳历的“西历”如此精准对应。
3月11日,南非约翰内斯堡某家超市的醒目位置,陈列着与复活节有关的食品,中新社记者王曦摄
中国的清明节完全依照阳历日期确定,而西方的复活节则融合了阳历、阴历以及宗教历法,因此其日期分布在公历三月二十二日至四月二十五日之间。要推算复活节的日期,首先需要根据阳历找出春分时刻,接着依照阴历计算出春分之后的第一个满月,最后以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作为节日的具体日子。复活节的时间计算之所以这么复杂2025年复活节,是因为它和犹太人的逾越节、圣经上用的犹太历有关系。犹太历是阴阳合历。罗马人原来用阴历,后来改成了阳历,也就是儒略历。基督教会又决定不用犹太历,而是自己推算复活节的时间。东方教会继续用儒略历,西方教会则改用格里历,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公历,这导致他们计算春分日的标准不一样。东正教有特殊规定,满月若恰逢首周之日,复活节需再度延后一月,因此今年该教派的复活节定在五月举行
竺可桢先生在1963年的一篇文章里写道,关于历法的问题,传统历法虽然属于阴历体系,但像清明、谷雨这样的节气却遵循阳历的规律。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某些类似清明的节日,例如耶稣复活节,由于受到宗教习俗的影响,反而采用阴历的方式确定日期。
阳历并非等同于西历,阴历也并非东方专有。不论东西方,不论何种文明,人们依靠日、月和历法来安排生产生活,其初衷、探索和经验是共通的。清明节气位于春分节气之后的第十五天,复活节则是春分之后第一个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春分日,就是冬天结束之后白天和黑夜时长大致相同的那一天,近代二十四节气的《时宪历》是由利玛窦、徐光启、汤若望等一批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习西方知识的人共同编撰完成的,因此,清明节和复活节在当今阳历上的日期会相同,这并非偶然现象。
资料照片显示:2017年4月13日,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香奈儿公园,为了迎接复活节,工作人员用常春藤和苔藓精心制作了一只“复活节兔子”,兔子头顶摆放着一个由雏菊编织而成的彩蛋,整体造型十分滑稽可爱,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合影留念。
清明节+复活节=“死去活来”?
这两个节日,主题还偏巧都与逝者、死亡有关。
清明原本只是时节标志,最早在战国时期《管子·幼官》里被提及,该书记录了以12天为一个节点,总共分为三十个节气的体系。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虽然提到春分之后“增加十五天指向乙位时清明风到来”,但该书的记载与前文“春分之后四十五天才是清明风到来”的说法存在矛盾。另外像《逸周书》《历书》《岁时百问》这些文献,虽然经常被引用,但它们的真实性和成书年代难以考证,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清明节气紧随春分节气之后确立,这个节气的最终形成应该不会晚于唐朝。初唐孔颖达解释清明意为万物生长纯净光洁,现今全球通用的“清明”被翻译为“Clear and ”。从唐宋诗歌中可以看出,清明已经和春天的各种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并且与更古老的春日祭祀节日上巳、寒食相互融合。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每当暮春时节,人们纷纷离开家,有的到郊外踏青游玩欣赏自然风光,有的去祭拜祖先扫墓怀念逝者。
四月份,河北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烈士墓群中,有两位长者在此活动,中新社记者翟羽佳进行了拍摄。
春分时节的圆月,寓意着驱散阴霾、迎来曙光,周日则代表着新的生命和崭新的起点。在公元四世纪,基督教徒通过第一次尼西亚会议的裁定起步网校,决定将这一天定为纪念耶稣基督在离世后的第三天实现复活,以此作为信仰的至高荣耀。然而装饰以及赠送彩蛋、野兔等复活节典型民俗文化,并非源自基督宗教,而是欧洲在广泛接纳基督教之后,为更古老的春日庆典注入了宗教色彩。所谓“复活节”在拉丁语系和日耳曼语系中的称谓,前者能够追溯到犹太民族春季节日逾越节,后者则与日耳曼民族春日女神相关联,这恰恰揭示了该历史文化积淀的复杂性。
可以明白,东亚和西洋都流传很久的关键节日,大多受到历史背景的深刻影响。春分一到,北半球气温迅速上升,自然界逐渐生机勃勃,大家为度过食物匮乏、寒冷漫长的冬季而感到欣慰,同时也要为来年的好收成做准备和劳作,所以庆祝春天就成为了所有人普遍的愿望和集体行为。
传统风俗与历史故事的持续沉淀,使得主要节日在形式和内涵上更加饱满,并且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显现出东方与西方文明特质的差异。在漫长的岁月里,清明节与复活节分别展现,前者注重缅怀先人、和睦家族,后者则强调庆祝神功、彰显信仰。通过祭拜祖先、追思先辈的功绩,体会亲情的温暖,这种超越生死界限的仪式,维系着中华文化伦理不断延续的精神家园。基督教教义表明,耶稣的牺牲及其复活体现着对人类灵魂的拯救和原谅,复活节传递着超越现实世界、通往永生境界的神圣激情。
今天,还有多少仪式感值得保留?
两个如此厚重的节日间,也有过文化碰撞与纠葛。
中国信徒在清明祭祖之事,曾引起长达三百年、持续不断的争论。费正清提及,明末清初围绕祭祖等议题的“礼仪之辩”,持续了上百年,不仅教会内部看法不一,欧洲传教士与在华人士也互相诘难,最终连教皇与清帝都卷入了这场纷争。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教会在中国传教范围扩大,如何处理中华祭祖传统,更使基督教面临两难境地。清朝时期来华的汉学家们开始全面探究祭拜祖先的习俗,并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进行审视。美国学者丁韪良曾指出,东方与西方在思想情感层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能用西方的道德观念来覆盖东方的道德观念。值得庆幸的是,后来西方教会对于祭祖活动的态度逐渐变得宽容,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这些因素都促进了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
资料图为:戴着防护面具的复活节巧克力兔子。
如今回想起来,即便在清明节或复活节这样的节日里,人们对信仰和文化的认知,也跟数千年以前、乃至一百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在那些基督教传统依旧深厚的国家,复活节和圣周仍然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们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各种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游客纷至沓来。如今复活节巧克力彩蛋、首饰彩蛋以及复活节兔子,这些元素早已成为全球消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符号。
2008年,清明节被确立为中国的法定假日,路透社当时指出,这一决定不仅会引导公众重新关注传统文化,还能促进中国传统美德和价值观的传播。然而,根据当时的数据,清明节期间用于焚烧祭品的纸张数量就高达上千吨。
二零二零年四月四日,我国举行了一个不寻常的清明祭扫,全国人民共同肃立静默三分钟,并发出哀悼的汽笛声,以缅怀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牺牲的勇士们。这无疑是一个将被长久珍藏的中国清明纪念日。
二零二零年四月四日十时整,北京市区响起防空警报,持续三分钟,天安门广场上的人群停止活动,集体安静悼念。中国新闻社摄影师盛佳鹏记录下这一场景。
1908年,法国学者范热内普首次阐述了“仪式”这一理念2025年复活节,指出仪式总是帮助个人或集体完成从某个特定状态到另一个特定状态的转变,自然界也存在受昼夜更迭、四季轮回、生长衰败规律影响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仪式能够带给人们一种稳定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它还体现了人们对自身归属的确认以及应承担的义务。
美丽花朵与惊喜礼物并存,或显安稳,或现欢腾。借由庆典中的灯火,无声体会骨肉相连与人生离合,那个瞬间,或许不分南北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