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当选日本自民党总裁,或成首位女首相?背后真相令人深思

留学方案2025-10-08 15:10:53佚名

高市早苗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日本自民党总裁,极有可能在10月中旬出任日本首位女首相,这确实非常罕见,毕竟在所有发达国家里奥巴马夫人简历,日本是重男轻女观念最为突出的一个,至今还存留着“女性婚后从职场离开”以及“女性不介入公司高层管理”的陈旧习俗。高市早苗并非来自政界名门,更未依靠配偶家族的资源,她却在日本当上了女性领导人,这种情景以前大概只可能在动画片里见到。

令人玩味的是,高市早苗虽然性别为女,却几乎不符合外界对“女性领导者”的所有标准——她的观念相当传统,甚至被部分人视为“右倾”,而且她关注的政治议题完全与女权无关。比如,在“女性天皇即位”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议题上,高市早苗比许多男性还要保守。倘若将她的影像资料与个人履历进行遮挡,单从她的施政方针入手,多数人可能会认定她属于日本式传统男性长者。

我今天要谈论的并非高市早苗,而是着眼于一个更宏观的群体,即“发达国家中的女性掌权者”:那些担任总统职务的女士,那些执掌首相权柄的女性,以及那些在关键决策层拥有话语权并对国家发展施加重大影响的女性人物。回顾过去三十多年来的历程,从广义的西方世界(涵盖那些沿袭西方政治经济模式的东方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来看,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女性领导人,例如:

发达国家女性领袖_奥巴马夫人简历_保守派女性政治家

她们有哪些相似之处?首先,她们都是女性,并且都经由某种形式的选举获得职位,除此之外,最显著的共同点是——她们几乎都属于保守阵营,被归类为“右派”或“中间偏右”,只有瑞典的安德松是个例外。根据刻板印象,我们可能会觉得女性更倾向于自由主义,毕竟女性主义运动本身就是左翼议程的一部分,而左翼或许更能接受女性担任领导角色。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大多数西方国家担任领导职务的女性,都来自保守主义派系,而且她们推行的核心政策,跟女性权益议题关联不大。

不要产生误解,根据相关数据奥巴马夫人简历,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中,倾向于左翼或中间偏左派别的女性数量居多。其中,拥有高等学历的知识女性表现更为突出。左翼派别通常将人工流产权、性别平等、女性经济状况等作为关键议题,相对而言,右翼派别则更注重维护传统观念与社会秩序——这种倾向往往导致女性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令人惊讶的是,在明显对女性更为包容的左翼群体里,很少见到女性达到顶尖位置。假如一位女性打算通过参与政治来改变世界,她最明智的决定反而是投身右翼组织。

更有趣的现象是,欧美国家的女性行政首长很少主要凭借女性选民的支持当选成功。尽管女性选民或许对女政治家有天然亲近感,但真正当选的女政治家主要依靠的是男性选民的支持!这又是一个不符合常理的情况,我们可以参考几个典型的例子:当选成功的撒切尔夫人、朴槿惠,以及落选的希拉里、哈里斯。

该图片属于AI生成

发达国家女性领袖_奥巴马夫人简历_保守派女性政治家

高市早苗的职位是通过自民党内部竞争产生的,她并非直接当选。她在议员投票中的领先幅度很小,甚至在第一轮投票时还处于落后状态,最终获胜的关键是她以绝对优势赢得了地方党内同志的支持。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地方党内同志按性别分类的支持数据,但从她在47个都道府县中赢得了36个的结果来看,可以推断出——她在男性和女性党内同志那里都获得了过半数的选票。何况自民党本来就是一个男性支持者比例偏高的中间偏右组织。

概括来说:在先进国家,女性政治人物难以借助多数女性选民的支持而当选,却可以借助多数男性选民的支持当选,而众所周知,多数男性通常支持保守主义(右翼或中间偏右派),因此女性政治人物当选的最有效策略是投身保守主义阵营。从政治的庄重性角度来说,一位女性不太会出于纯粹的“钻营”心态,仓促地投靠保守派阵营以求晋升机会。回顾撒切尔、默克尔等人的政治生涯,以及朴槿惠、高市早苗的经历,她们在从政的绝大多数阶段,其实都身处保守派阵营之中。

保守派女性政治家_奥巴马夫人简历_发达国家女性领袖

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本缘由是什么?坦白讲,我找不到确切的解释。前些日子,我阅读了大量外文资料,并且与人深入交流了很久,但终究未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答案。也许,这种现象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比如二零一六年希拉里险些当选一事,未来四五年将会发生怎样的事现在也无法预料。我对政治学领域并不具备专业素养,仅能凭借个人经历和直接体会,阐述我的观点。

在先进国家,如果只强调女性议题,常常会疏远众多男性支持者,而聚焦男性议题则不会引发同类情况。以撒切尔夫人为例,她在三次选举中推行的经济自由化、外交强硬化主张,虽然女性选民大多不认同,但5-7%的支持率差距尚可容忍。她备受男性青睐,却不太受女性待见——不过女性也并非强烈排斥她。这种微妙的状态,使她得以成为战后权势最盛的英国首相之一。

假如女性政治人物想借助“女性策略”取胜,她需要获得极为显著的女性选民支持,这个优势必须足够强大,能够弥补所有男性选民的不利局面。2016年,希拉里在男性选民中输掉了13个百分点,在女性选民中获得了11个百分点的优势,而当年女性选民的比例比男性高出6个百分点,达到53%对47%;若以普选票来计算,希拉里实际上已经赢得了选举。然而到了2024年,哈里斯在女性群体中仅获得十分之一的选票支持率,在男性群体中则失去了十分之一的选票,并且当年男性选民的占比略高于女性,既未能充分调动女性参与投票的热情,也未能在女性选民中建立明显的领先地位,最终导致了落败。

奥巴马夫人简历_保守派女性政治家_发达国家女性领袖

其次,男性选民会欣赏怎样的女性政治人物?是那些举止间流露出精英气质、经常谈论社会进步话题、在金融界和影视圈常见的“名媛”类型吗?或许少数男性会喜欢,但我个人感觉多数男性更偏爱传统形象、气场强大且具有领袖风范的女性。二次元圈子里面,这类女性被称作“反差萌”——她们外表看起来和善甚至显得软弱,但骨子里却有着刚毅果敢的意志。即便是那些天生就偏爱男性的男性,对于叶卡捷琳娜二世、特蕾西亚皇后、撒切尔夫人这些“女性领导者”,通常也会更加敬重,其程度往往超过对男性君主的敬仰。

歌德的《浮士德》第二幕终场独白写道:“永恒的女子,引领我们超脱。”(引领我们飞升)。在这段文字里,“永恒的女子”具体指向两位角色:一位是圣母玛利亚,她具备宽恕罪人的能力;另一位是“悔过之女”(原名格蕾辛),她能够向圣母请求赦免。她们俩都颇具守旧色彩,在观念层面属于老派保守人士,毫无女权主义倾向,然而,生活在十九世纪初的歌德,却偏偏要让浮士德乃至整个人类的归宿掌握在这样两位女性手中,而且,后来的众多读者(不分男女)都认定这两位女性确实“不朽”,“引领人类走向升华”。

女权主义者可能觉得,那并非“实际的女性”,而是男性构想中的女性形象:地位优越,道德上近乎完美,兼具男性的果敢与女性的体谅,能令男性甘愿信奉。她们或许还会不满,这类女性除了“身体是女性”外,缺乏任何独有的女性观念或思想体系。倘若她们精于决断,便不过是男性目光里"男性主宰的映像";倘若她们长于抚慰,也仅是迎合了男性目光中对女性化的憧憬。

奥巴马夫人简历_保守派女性政治家_发达国家女性领袖

事实上,依照这种尺度,险些赢得选举的希拉里并非“名副其实的女性”。倘若审视2016年大选之前的民意调查,便会察觉众多女性对希拉里心存反感,只是她们对另一方候选人更为厌恶,勉强支持希拉里而已。倘若希拉里当初成功当选,她大概不会被看作一个典型的“女性政治家”,反而会被称作“自由主义派的撒切尔夫人”。令人意外的是,希拉里先前宣扬的诸多女权主张,实际上是由奥巴马在其总统任期内提出的。身为男性的奥巴马,对美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所起的作用,远比身为女性的希拉里更为显著。

如果高市早苗成功当选日本首相,很可能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她并非首位女性执政者,而是首位碰巧是女性的日本首相。在许多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哪位政治家能全面体现女性的生理心理、经济观点和社会议题视角。未来是否会出现这样的人选?我无从知晓。这应该是社会学家和政治科学家研究的课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