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时节,梁寒伊拿到了心仪大学的专业入学许可,该校的东亚研究学科隶属哥伦比亚大学。“我一共申请了十一所院校,其中十所位于美国,一所则设在英国。”梁寒伊刚从北京某知名学府完成学业,出国深造是她早已规划的人生目标,“家人一直支持我出国学习,其实我初中时期就萌生过这个想法。”她向南方周末报业人员说明。
得益于双亲的鼓励以及对于美国高等教育的推崇,张灵宇耗费了六个寒暑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的全部学业,二零二四年岁末重返华夏故土。这些年,我亲历了中美交恶的演变,周遭的同胞学子日渐稀少,他们之中鲜有人能够安然定居,部分人为了获取工作许可而忍辱负重,许多人在求学期间饱受精神困扰,日子过得十分凄惶。张灵宇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众多留学生不再将赴美视为“毕生追求”,他周围五六个同学归国之后,反而日子过得更为安逸舒坦。
当前国际环境、日常开销和求学规章的调整,致使中国学子在择校、专业选择以及职业规划方面遭遇显著不同。
过去五年里,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出国深造产生了明显作用,人们决定去美国读书时变得格外小心谨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刘田苗向南方周末报的记者透露,该校申请去美国读书的学生数量显著下降。由于纽约、伦敦等著名城市的留学开销持续上升,同时把人身安全和离家远近作为重要考量,现在有更多人倾向于新加坡、香港和澳门的学校继续深造。
当前,欧美这些传统留学目的地,依旧吸引着众多中产家庭,不过,赴学的学子们,已不再热衷于在当地寻求发展。
很多受访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出国求学主要是为了增长见识,考虑到文化差异、生活习性、人身安全等方面,在国内发展或许是现阶段最好的选择。对于没有出国经验的人,不妨先花一两年时间到外面游历。不必急于定居,可以尝试做一名全球公民。这是张灵宇的观点。
美国东北大学,毕业生抛起硕士帽。图/陈南
中产家庭仍青睐赴美留学
大三刚开学,梁寒伊就开始准备留学申请了。
周围许多同学在大一就开始奔波于实习,我算是起步较晚的,梁寒伊整个大三时间都投入在实习、申请以及学习语言上,梁寒伊本科以日语为主修方向,辅修新闻,她申请的研究生项目大多在美国,英国学制虽然较短,但美国大学在课程安排和选择上更符合她的偏好,课程安排十分密集,梁寒伊把项目资料整理、学校选择梯度规划等事务都委托给了留学中介机构
梁寒伊在十一所高校主要选择了东亚研究、传播两个学科领域进行学习。在准备申请材料期间,比如撰写个人陈述,中介会与她深入交流。部分文书她会先自己完成初稿,然后请中介进行修改或翻译。她总共支付了七万元的申请中介费用。她表示,申请美国的费用会更高,比申请香港和英国的费用要贵得多。
最终,她虽然获得了乔治城大学、密歇根大学的部分助学金,波士顿大学的大额助学金的入学许可,还是决定去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研究是本人极力争取的方向,起初认为难以成功。该校设有专门的实践机会,课程安排自由留学之路,在国内享有盛誉。”梁寒伊解释。
已经拿到了学校开具的I20证明文件,同时备齐了银行存款等所需文件。但是因为特朗普近期叫停了国际学生签证的发放,使领馆目前还没有开放F1学生签证的申请通道。经历了五月份留学生签证的波折后,梁寒伊的心情已经慢慢平复下来,她计划九月份前往美国,而她身边准备在下半年赴美求学的同学也大多迅速获得了签证。梁寒伊同样拿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就是LSE的入学许可,他准备先去英国学习一年,然后前往美国继续深造。
美国政策变动使其声望有所减弱,不过该国的高等教育水准和教学思想依然吸引众多赴外求学的家庭,成为富裕阶层子女深造的热门选择。中国教育部留学事务中心2025年发布的《出国留学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指出,从中国学生表现来看,英国位居首位,但就整体申请人数而言,美国依然是最受青睐的留学国家。
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在世界各国中处于领先位置。图/陈南
刘瑞辰初次到美国求学,至今已有十载光阴,从中学直至研究生阶段,皆在海外完成学业。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距今已有六度春秋。据他估算,每年所需的教育开支与生活费用,至少要耗费七十万元人民币。
那会儿受西方文化熏陶很重,是初二那年离开的。刘瑞辰表示,2010年左右,去美国读高中的中国学生不多,留学服务公司很少涉及美高申请,他本人是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申请到了弗吉尼亚州的一所美国高中。
那个学校里本地学生占多数,白人学生比例很高。刘瑞辰说,在本地人聚集的学校,他很难融入进去。只有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来到美国,才有可能逐渐适应。之后,他转到华盛顿特区的另一所高中,那所学校的学生构成更加多样化,他在那里的人际关系有了很大改善。虽然他的托福考试成绩接近满分,但还是没能进入很多美国高中。刘瑞辰讲过,那个时期,教育机构选拔的并非学业表现,衡量体系比大学申请严苛得多,部分家长会向顶尖美国中学提供资金支持。
每年高考放榜之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学院的刘田苗院长总要率领团队赴各地中学开展招生推广活动,向学生及其家长介绍美国高校、留学开销以及安全保障等事项,"多数中产家庭若非必须前往美国留学,可能会更倾向于考虑澳大利亚或英国,"刘田苗表示。
能在国内读985,不必留学?
最初出国读书的人大多选择商科方向,那时候,学生们的家人主要看重的是能拿到海外的大学文凭。到了现在,互联网变得普及,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在挑选专业以及学校排名时会变得更加讲究,要求也更具体。这是刘田苗在从事留学咨询服务十三年总结出来的看法。
《蓝皮书》指出,超过六成的中国留学生攻读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而商业类专业的选择比例则从四分之一左右下降到十分之一强。接近八成的留学生对学科交叉领域感兴趣,诸如管理结合科技、金融融合数据等兼具多种技能的培养方向正日益受到欢迎。
张灵宇在北京八十中学国际部完成高中学业,期间曾赴美半年学习。他当时的目标非常明确,希望进入美国深造,攻读高科技领域的理工科专业。他认为,要在数学和物理这两个学科取得成就,就必须完成博士学业。因此,张灵宇最终选择了计算机科学这个专业,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张灵宇在挑选学校时,认真考察了美国计算机学科的高校排名情况,顶尖学府包括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亚留学一年费用,中上水平的大学则有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普渡大学和马里兰大学。
她也曾收到普渡大学的录取通知,不过马里兰大学的位置更靠近华盛顿特区,最终选择了那所院校,张灵宇这样解释自己的决定。
不过,现在理工科留学的情况在变少。这些年制造业、人工智能进步了,市场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更旺盛了。但刘田苗注意到澳大利亚留学一年费用,那些数理化成绩突出的学生,高考分数通常很高,多数人倾向于在国内继续深造。
刘田苗还强调过,前往国外攻读理工科专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度相当高,特别是在掌握领域内的专门词汇方面,语言能力上的标准甚至超过了人文社科类学科。申请排名靠前的大学时,理工科专业通常要求提交相关的国际课程学习成果作为证明。
张灵宇2018年进入马里兰大学时,数学课上偶尔能见到十几个同胞,到了2022年临近毕业,大课堂上中国学生变得稀疏,“那时国内高考分数能入顶尖大学的学子大多选择出国深造,如今(2025年)即便在国内985高校录取,也不一定会远赴海外”。
刘瑞辰同样觉得,假如选择理工学科,在国内接受教育可能更佳,因为中国高等教育在理科方面更具优势,学生能够充分投入大量练习,而美国高中和大学阶段的理科课程相对基础,教师不会强制学生完成习题,主要依靠个人自主学习完成刷题。
刘瑞辰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专业期间,注意到中国该领域教育比较守旧,而美国政治学科却很早就注重量化研究,需要学习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这种做法其实体现了文理学科的融合,并非截然割裂。
获得全部资助赴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深造期间,他结识了不少国内社会科学专业的本科生,觉得,论及分析能力,他们确实有所欠缺。
不出国“凭空多出七八百万”
通货膨胀推高了留学开销,中美关系恶化,这可能是许多美国学子遭遇的败仗。
刘瑞辰在华盛顿求学,自然会关注政治学科。他于2015年离开华盛顿,前往纽约攻读本科,那会儿中美关系刚结束与奥巴马政府的融洽阶段。当时多数人认为特朗普首任期内只是故作姿态,最终仍会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
随着2017年首次贸易争端,美国政府对华的对抗姿态愈发显著。张灵宇原本计划赴美攻读航天学科,然而他清楚这些领域属于限制范围,美国会依据国籍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组别,分别安置给美国公民、其盟邦成员以及其余国家的人员。张灵宇心存疑虑,不确定特朗普连任后是否会全面禁止中国学生在这些专业领域就读。
张灵宇大学期间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进行过实践学习,仅背景审查环节就耗费了四五个月时间。因此数学物理学科的学生在求学阶段,不宜选择离开美国。
疫情消散之后,美国社会状况愈发混乱,接连不断的针对亚裔的歧视行为,让许多留学生选择不再继续深造。“身边不少留学生伙伴,都是在疫情结束后选择归国的,而且他们的工作许可也正好临近截止期。”刘瑞辰表示。
最明显的变化,是工作机会在慢慢减少。张灵宇注意到,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在2020年之前,有机会进入亚马逊、微软、苹果这些大公司工作。不过,新冠病毒疫情之后,这些公司的职位急剧减少,到了2022年,只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公司。
到了2024年,这个数量几乎消失殆尽。部分毕业生为了获取OPT工作许可,也会进入印度人经营的劳务派遣机构,从事薪资较低的“大厂外包”岗位。张灵宇得知,有来自美国计算机专业顶尖院校的同学,投递了数百上千份申请,却始终未能获得任何面试机会。
张灵宇偶尔会和身边留美的中国同学闲谈,探讨如果当年没出国,而是留在国内学习,人生轨迹会有怎样变化,对方则直言不讳,认为最大的差异就是你能够额外获得七八百万元人民币。
过去,赴海外接受中小学教育的学生,主要来自国内财富较高的家庭,但近些年,年纪轻轻就出国读书的现象显著降低了。张灵宇指出,"从经济角度衡量,部分江苏浙江的商界人士也不再把孩子过早送往海外就读了。"
那些以获得哈佛、耶鲁、牛津等顶尖学府为目标的家庭,在疫情期间会考虑让孩子在国内的顶尖大学就读,或者去新加坡、香港这些华人聚集且社会秩序良好的地方。
等待颁授学位的留学生。图/陈南
“我没有非要留下的执念”
出国深造,算不算能够继续留在学习国家的通行证?大批中国学子对此存有疑虑。
梁寒伊表示自己没有必须留下的想法,如果在美国能找到称心的实习工作,就会多停留些日子,倘若寻不到,返国谋生也相当不错。
梁寒伊的中学专注于语言教育,周围很多同伴在完成高中学业后便前往国外接受本科教育,部分人甚至更早就去海外学习。“那时候学校与早稻田大学等机构有合作,学生有机会直接进入这些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法学等相关专业学习。”她观察到,那些本科阶段就选择去小语种国家深造的同学,比如在德国攻读机械工程,往往更容易获得知名企业的录用机会。
早年间,出国留学之后不难“留下来”。
刘田苗谈到,他认识英国校友会、澳洲校友会的人,2004至2007年间,那些在悉尼、布里斯班就读的中国学子,大多成功在当地定居,部分人还进入了政府机构工作。
如今,学子完成学业后想要继续居留变得格外困难。以澳洲为例,申请公民身份必须获得极高的英语水平认证。当前,能否获得居留权成为主要考量,意愿因素已不再关键。
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十多年之后,刘瑞辰最终决定返回国内,他坦言,最初几年将“留下”作为追求的目标,但随着在美国时间的增长,他逐渐认识到这并非什么了不起的事情,美国留学实际上是一个耗费金钱的醒悟之旅,让人明白所谓的跨越阶层不过是虚幻的表象,许多精英院校的同学本就是富家子弟,他们毕业后能获得良好发展并非依靠学历,而是得益于家庭背景,根本不需要依赖这张文凭。
他承认美国一流大学确实能够给予卓越的教育条件,然而这并不必然保证能够补偿投入、促成个人境遇的显著改善。
纽约中心区远眺。图/陈南
《经济学人》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批准了百分之六十四的中国学生签证申请,这一比例是有记录以来最低的。许多完成学业的学子在疫情后决定回到祖国工作。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通过2025年中国留学论坛了解到,超过八成的海外学子在2023年选择回国谋职。其中,硕士学历的毕业生是回国大军的主力,他们大多在信息技术、金融和教育领域发展,平均每年的收入达到二十四万元人民币。
不过并非所有在国外学习的人都乐意返回国内,从美国前往加拿大,从英国走向澳大利亚,仍有很多人在设法寻找其他落脚点,张灵宇的一些朋友近来也转向了澳大利亚或英国,因为美国的工作签证申请异常困难,获取绿卡几乎无望,如果实在想留在美国,只能先找个地方暂时安顿下来。
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区虽然政策较为开放,不过它们同样设有工作许可的薪资标准或移民的名额上限,因此能够真正在那里长期定居的人,其实还是不多。
刘瑞辰看得十分明白,美国的优势跟你没有关系,它的劣势你却无法避开。在国外读书的人,若要留在当地成为最初的移民,想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相当困难,只有下一代或许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其中一员。他稍作停顿,补充道,最初的移民就是用来奠定基础的。
刘田苗强调,现在许多学生是被外部因素促使出国深造的。他们并非主动选择留学,而是迫于高考竞争的激烈。“每年有超过一千三百万考生参加高考,其中复读生比例很高,能够获得的名额十分稀缺,一些家庭选择资助孩子前往海外,是为了为他们创造一个新的发展可能。”
这些年,出国深造的热度不如从前,刘田苗表示,现在多数人把留学看作人生某个阶段经历,先去外面看看,之后再考虑未来要走的路。
• (梁寒伊、张灵宇、刘瑞辰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