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这期间,人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付出,确实有一部分人实现了财富的积累,成功富裕起来。
根据现有信息,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已突破四亿大关。然而,对于所谓的“中等收入群体”究竟指的是什么,许多人仍感到困惑。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群体才能被认定为中等收入群体呢?
有六大特点才是中等收入群体
通常而言,中等收入群体并非仅凭工资水平就能界定,要成为真正的中等收入群体,还需同时满足以下六大条件。
这类人群的年收入介于10万至50万人民币,以三口之家为例,平均每月收入需超过4000元人民币,但这仅是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中的一项基本条件。
这家三口成员的月收入均超过4000元,因此他们既不属于贫困阶层,亦非富裕人群。他们生活稳定,日常所需不愁,偶尔还能享受一些小资生活,然而若要完全脱离工作,尽情享受生活,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插曲,每日的创作之路颇为艰辛,我们辛勤耕耘于文字之间,目的仅是为了那微薄的稿酬,恳请读者朋友们能够感同身受。文章中穿插了5秒钟的广告,请您耐心等待广告播放完毕,随后点击关闭,即可无障碍地阅读全文,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仅有收入这一项,若不满足其他相关条件,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被认定为中等收入阶层。
这类群体通常都需要拥有稳定的职业岗位,而所谓的稳定就业,实际上是指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并且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晋升职位的机会。
作为中等收入阶层的一员,我们理应享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生活环境,这便意味着应当具备一处属于自己的住所,不论其规模大小,关键是要有一个稳固的居住地。
这三个条件包括:平日里需缴纳社会保险,从而有权享受公共福利,还有拥有一定量的家庭存款。其中,拥有储蓄尤为关键,因为这直接体现了个人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新冠疫情期间美国中产阶级标准,众多企业面临了关闭的命运,这些企业的员工随之失去了工作,面临收入不稳定的问题,进而难以抵御生活中的各种风险。
部分个体经营者在疫情冲击下面临店铺关闭和收入减少的困境,因此,拥有充裕的储备资金以应对潜在风险,这一点同样至关重要。
最后一点要强调的是,超越维持生存所需的那部分消费能力。通常,消费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满足日常生活必需的消费,另一类则是超出日常生活范畴的额外消费。
生活的基础消费涵盖了诸如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日常必需品的采购,而所谓的非基本消费,则是指购买那些可能并非必需的奢侈品,亦或是外出旅游等活动。
只有具备这样的消费水平,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才会相对较小,生活节奏也会有所减缓。因此,那些符合这六项标准的家庭,无疑可以被视为中等收入家庭。
自然,各国之间的标准各不相同。以美国为例,能够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的家庭数量并不多。
依据皮尤研究中心所发布的分类准则,以一个由三口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例,那些年收入介于4万至12万美元之间的家庭,即被视为属于中产阶层。
一般来说,最低的月收入至少在3000美元以上,而最高的月收入则可达到一万美元左右。
然而,若以汇率差异为依据进行换算,要达到美国的中产阶级水平,一个人的月收入需在两万一至七万人民币之间。
因此,许多人误以为美国的中产阶级生活极为富足,然而这种观点是存在偏差的。单纯依据汇率差异来换算收入水平,而忽略了两国物价水平的差异,这种做法显得极不公正。
美国人收入以美元计算,消费也以美元结算,即便是在超市选购一些蔬菜,价格也往往需要几美元,有时甚至高达十几美元;反观中国,人们用人民币赚取和消费,在菜市场,国人日常购买蔬菜的花费通常不过十几元人民币。
从理论层面分析,若将中美两国中产阶级进行比较,美国的这一群体或许在购买力上略胜一筹,例如他们能够购买更多的奢侈品;然而,中国的中产阶级购买力同样不容小觑。
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消费的主力
众人或许会感到疑惑,官方为何会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数据统计。实际上,这一群体在各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下面,我们就从定义的层面来阐述何为中等收入。
中等收入群体所代表的含义是在某一地区或特定时间段内,其成员的收入水平恰好位于社会收入分布的中等位置,这样的群体整体上构成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集体。
若需进行精确的换算美国中产阶级标准,那么我们可以将中等收入群体视为与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相仿的群体,他们无疑是社会中最具消费潜力的一部分。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在当代社会,若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介于社会总人口60%至70%之间,便足以确保社会的整体稳定。
目前我国人口已达到14亿之众,然而,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却仅约为4亿,换言之,尚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群未能跨入这一收入阶层。
整体来看,占比大约在20%至30%之间,与那些发达国家超过六成的人口构成中等收入群体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社会消费的实际操作中,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便是这四亿到五亿的中等及以上收入人群。
统计中等收入群体后,接下来需要采取的行动显然是,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以促进更多民众收入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持续增长。
若未来中等收入群体的整体数量能够增至十亿之众,我国的市场消费实力将迈上新的一级,届时,经济增速也将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对于我们这些平凡大众而言,切莫寄望于依靠官方发放福利的手段来实现社会阶层的跨越,从而踏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
若想真正融入该群体,务必付出辛勤努力,平日里需勤奋工作、努力赚取收入,同时不断深化个人认知能力。
大多数有望跻身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士,要么从事脑力劳动,要么属于掌握一定技能的劳动者群体。而基础劳工,他们主要从事的是简单的体力劳动,通常难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这种分类方法相当合理,首先,脑力劳动者未来的发展空间确实较为广阔;其次,技术工人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获取收益,因此他们的平均收入通常会比那些缺乏技术的基础劳动者更高。
对于一般大众而言,若无法跻身脑力劳动者行列,便应尽力精通技艺,力求成为技艺更精湛的工人,如此方能赚取更多收入,提升个人生活品质。
下一步还是要改革
实际上,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接下来的关键任务是主动深化改革,并且政府部门需强化收入再分配的相关政策执行力度。
概括而言,此举旨在通过制定政策手段,进一步减少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差距,预防社会阶层出现极端分化现象,这与当前官方倡导的共同富裕理念,在本质上极为契合。
为了拓展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我们还需从城乡收入差异这一层面入手,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努力缩小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从而使农村居民也能获得更高的收入,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
具体的方法能够助力乡村发展新型产业、亦或是提升乡村教育水平等,这些都是可行的。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都应着力促进中等收入人群数量的持续增长。
实际上,为了确保更多民众能够跻身中等收入行列,官方对那些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同样实施了专门的补贴政策。
例如,我国设有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依据官方公布的税收规定,若个人月收入未超过五千元,则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超过5000元的收入同样需按比例缴纳税款,以5000至8000元的区间为例,仅需支付3%的个人所得税,以5000元的最低纳税额为基准,所应缴纳的金额大约在百元左右。
若收入介于8000至17000元之间,税率将骤升至10%,换言之,若月收入为8000元,需缴纳800元税款,且税率将依此比例逐级上升。
月收入超过八万元的人群,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竟高达45%,换算下来,若月入十万,需缴纳4.5万元的税款。这样的税收体系起步网校,无疑是一种有效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途径。
实际上,就目前我国整体物价水平而言,只要月收入介于五千至八千之间,即便每月需缴纳大约3%的个人所得税,剩余的金额也足以过上相当舒适的生活。
因此,我们仍需不懈奋斗,务必确保个人收入,至少要达到应缴个人所得税的标准。只要全家人都能达到这样的收入层次,那么成为中等收入阶层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结语
经过这么一番阐述,大家理应已经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具体含义有了清晰的认识。
并非所有人都能被称为中等收入群体,这一群体通常拥有相对较高的收入,并且具备其他一些特征,例如拥有稳定的住所、固定的工作岗位,以及缴纳社会保险,这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
对于那些尚未达到这一水平的人,大可不必气馁,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居民的平均收入也在持续提升。目前未能达到这一标准,但未来终究会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