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统一源于普鲁士放大,其背后千年纷争史与德意志衰弱根源?

留学资讯2025-09-10 09:08:08佚名

德国的统一,系由普鲁士的扩张促成,一个扩展后的普鲁士即为德国的核心本质。在该扩展型的国家里,普鲁士的君主担任德国的最高统治者,普鲁士的行政首脑亦长期执掌德国的政务。所有这些现象的成因,皆可从中欧地区统治者持续千年的权力角逐史中获得解释。

德意志的衰落根植于纷争之中。德意志的早期形态,源于法兰克王国的分裂。这一分裂导致帝国被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别形成了欧洲的三个主要国家,即法国、意大利和德国。法国率先崛起,成为欧洲的领导者,意大利在中古时代之后,长期受到教会权力和世俗势力的争夺,因此逐渐分裂成多个部分,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进入了城邦阶段,四大城邦之间的争斗以及法国的介入,使得意大利始终是欧洲大陆霸主法国影响力所及的范围,意大利的城邦林立奥地利和德国的关系,德意志地区的境遇也相去不远。神圣罗马帝国虽未消亡,然而教权与世俗的冲突不断,致使这个广袤的版图始终四分五裂。皇权衰微的直接后果是中央集权难以形成,最终导致邦国林立。

有确凿的统计资料可以佐证这个观点。在持续三十年的战乱结束后,欧洲第一份近代性质的国际条约《威斯特伐利亚条约》里,明确记载的德意志邦国,其中能够具体指名道姓的达到了314个。按今天的眼光来看,一个面积并不算辽阔的国家,却存在着314个政治单位,这些单位的规模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县城。县城数量众多,意味着政治力量高度分散,这直接导致国家整体实力孱弱,因而常常受到周边强邻的侵略和压迫。更增添那古怪的七选帝侯机制,使得帝国中央集权异常艰难。哈布斯堡家族长期掌控选帝侯职位,尽管在诸多邦国里一度称霸,却在欧洲大陆的纷争中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力不从心的症结所在,正是兼并领土时毫无选择,什么都要,导致境内民族成分复杂,处处充斥着非本土居民。大部分国土被异族居民占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鲁士,那里民族构成要单纯许多,波兰族和斯拉夫族的人口比例合计不过百分之二十。这两个强国虽然政治体制存在差异,但在它们兴盛之后,却给松散的德意志地区带来了统一的可能性。许多德意志人因此获得了归属感。那么,为何松散状态的德意志人渴望实现统一呢?

从松散走向统一,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文艺复兴运动以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原本固守封建制度的欧洲,由于教皇的权势衰落,迎来了世俗君权的兴盛时期,法国历经数百年,成功建立了欧洲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凭借人口和地域的优越条件,成为欧洲的霸主,而俄国作为后起之秀,通过扩张领土和加强中央集权,同样成长为能够影响欧洲格局的大国英国远离大陆,仅占三座岛屿,很早就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这三个权力集中的国家,加上在大航海时期兴起的西班牙,成为欧洲最早最有实力的竞争者。相比之下,曾经称霸的神圣罗马帝国,却因国家力量分散,在竞争中逐渐落后。经济虽然持续增长,但政治发展迟缓,让德意志人感到不满。我们这个如此自负的民族,为何总是受尽欺凌?在强烈的不甘情绪推动下,历经拿破仑战事硝烟散尽之后,伴随着民族意识逐步增强,德意志人的愿望,形成了清晰的方向,即实现国家整合。因此,两个主要的强国,趁着民众热情高涨,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整合计划。这就是广为人知的德意志整合三项主要构想。

三种计划,哪一种更优?我逐一说明!首先是属于德意志小国的计划!根据德意志小国的构想,是要创建一个完全由德意志民族组成的民族国家,该国境内没有外国人,只有德意志人!由此可见,当时所有小国的愿望。我们渴求的是具备强大凝聚力的单一民族国家,而非多种民族杂糅而成的联邦制国家。众多小国代表所期盼的,是构建一个纯粹的德意志民族国度。一旦这样的国度得以成立,其内部向心力将坚不可摧,然而却遭到了实力最雄厚的奥地利方面的拒绝。至于拒绝的缘由十分明了,根本在于民族归属问题。

其次奥地利和德国的关系,审视奥匈帝国的计划。奥匈帝国面对小邦国提出的仅限德意志民族的构想,深感沮丧。缘由在于,其疆域内多数并非日耳曼居民。假使该构想付诸实施,奥匈帝国需割让超过八成的国土,由一个大国沦为次等国家。此举无异于自我毁灭,奥匈民众自然拒绝接受。其后,奥匈帝国着手制定自身的整合蓝图:泛奥匈帝国计划。这个计划听起来十分容易,以奥匈帝国为根基,将所有德意志邦联纳入其中,构成一个包含多种族的国家体系。倘若依照奥地利的构想,德国将蜕变为一个覆盖中欧地区,疆域远超法兰西,人口多达七千余万的庞大强权。奥地利在实施该计划后,不仅不会失去任何土地,反而能跻身欧洲最强势国家的行列。然而,这一设想却引来了众多小邦国的强烈反对。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所谓纯粹的德意志人帝国不过是个虚假名目,他们其实并不需要建立崭新的帝国,而是希望奥地利能成为自己的翻版,以此扩大自身影响力,面对持续的反对声音,情绪激动的奥地利国王佛兰茨约瑟夫一世终于失去了耐心,决定不再进行协商,他随即发表声明,强调奥地利王国境内所有区域必须保持完整统一,并且明确表示奥地利绝不会放弃任何一处德意志民族聚居的区域。这一消息石破天惊,令众多弱小国家无比愤怒,当双方陷入僵持之际,足智多谋的普鲁士挺身而出。

最终:普鲁士的构想,寻求平衡。当奥地利与那些小国家关系破裂时,普鲁士推出了它自己的“小德意志计划”。这个计划合作意愿强很多,奥地利不是声称可以为了集体利益牺牲吗,那就没必要再让他参与,毕竟他的国土上德意志裔居民也仅占二十分之一。你们加入我的联盟不是更好。我们普鲁士境内外国族群数量不多,主体是德意志人,另有少数波兰族和斯拉夫族,这些都不足以动摇主体民族地位。众多小邦国在反复斟酌后,认定统一势在必行,既然奥地利方面不肯让步,不妨选择支持普鲁士的构想。因此在邦国们的拥戴下,普鲁士君主希望通过拥立威廉四世担任德意志帝国元首,来达成国家形式上的整合。可威廉四世心里明白,这个挂名的君主之位绝非易事,毕竟奥地利始终是个棘手的问题,那个一心想扩张疆域的亲戚,向来难以应付,并非仅凭邦国联盟的推荐就能轻易解决。因此,深谙世故的威廉四世婉拒了那些小国的美意贝语网校,以及那顶名不副实的德意志帝冠,转而选择静观其变,收敛锋芒。

四:武力与正义。从公元1851年至1861年,普鲁士致力于德国的整合,选择了一段隐忍发展的时期。这期间,普鲁士持续强化军事力量,积极备战,其核心目标在于击败奥地利,消除统一进程中的障碍。随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登基,开启新的统治。新任国王威廉一世,选拔富有外交才干的政治家俾斯麦担任帝国首脑。精通攻守之道的俾斯麦,履新后首要行动并非针对奥地利,而是与其结盟,以收复德意志民族疆土为由头,组建德意志联邦军队征讨丹麦。一旦民族大义成为首要考量,道义旗帜之下,奥地利亦无法坐视不理,于是与普鲁士携手出兵丹麦。两大霸主协同作战,即便欧洲列强意欲干预,也必须权衡利弊而后行,最终选择了隐忍。战事取得压倒性胜利,普鲁士领导的联合部队赢得了众多小国的信任,其声望持续攀升!

这一战刚结束,俾斯麦立刻拉拢意大利,对奥地利发动了“德意志之战”,意图确立自己在德国统一进程中的主导权。普鲁士军队以弱胜强,战胜了规模庞大的奥军,最终取得了战事胜利。战后俾斯麦见好就收,趁着欧洲列强尚未介入,迅速与奥地利达成和解,顺利达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普鲁士首先解散了德意志联邦,从而削弱了奥地利的大德意志计划,接着又吞并了石荷地区、汉诺威、黑森、拿骚和法兰克福,进而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这个联邦与之前的联邦名称虽仅一字之差,却完全排除了奥地利的参与,奥地利因此不再争夺德国的统一进程。奥地利退出统一竞争后,后来与匈牙利王国合并,形成了奥匈帝国,开始了一段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普鲁士依然推行小德意志计划,很快战胜了法兰西,使德国统一的阻碍者受到沉重打击。从这可以看出,如果没有那些小国家的支援,普鲁士很难击败奥地利,毕竟所有小国家的联合也不是普鲁士能够对抗的。至于普鲁士为何不吞并奥地利,首先是因为实力不够,其次是因为真要吞并小国家会引起它们的反叛,最后是担心受到其他大国的敌视和干预。正是充分分析了利弊得失,才有俾斯麦的明智止步和迅速和谈。

德意志的统一,是德意志民族强烈愿望推动下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民族国家逐渐成熟后的自然发展。与奥地利的多民族构成不同,普鲁士的民族构成更为单一,因此赢得了德意志小邦国的支持,并借助他们的力量取得了胜利。然而,这场胜利并非绝对的成功,而是具有相对性。为了平息小国的愿望,新兴的德国联邦虽然科技进步,经济繁荣,但仍然存在许多封建社会的痕迹,这只是后来的情况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