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某资讯平台九月十二日刊文,标题为:全球气候变暖,非中国因素,才是南太平洋地区的核心风险 副标题:南太平洋岛国具备充分理由邀请中国等参与其基建援助,澳洲方面既无必要亦无能力进行干预 消息称,瓦努阿图决定不与澳洲签订安全合作协议,原因是该协议包含条款,允许澳洲对中国参与的基建计划行使否决权力瓦总理虽然没有点明是中国,不过他透露联合政府内部有人忧虑,说澳大利亚和某些国家的协议,可能会影响该国与其他国家商谈,用于支持重要基建项目的合作。澳大利亚这样做,实在太不谦虚了。
二零二二年所罗门群岛同北京缔结安全条约之际,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黄英贤曾表示强烈不满,她对美国却采取截然不同的做法。她坚持要求南太平洋诸国向澳大利亚汇报其安全合作情况。我们总以优越的姿态看待南太平洋区域,视其为澳大利亚的势力范围。该地区国家正积极推动并维护自身独立自主澳大利亚气候,但澳大利亚并未充分领会这一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那些狂热反华的宣传机构将中国描绘成无孔不入的威胁。
澳大利亚的新闻界虽然没有直言,却隐约抱有这种看法:中国会像美国数个世纪以来在连绵不断的境外冲突里那样,动用攻击性武力。但实际上中国并未这样做,也没有对美国及其伙伴国形成武装上的威胁。中国只是不接受美国强加的全球统治地位。
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多年来一直侵占南太平洋区域,其殖民心态至今未消除,当遇到由这些富裕国家主导引发的气候变暖及海平面上升等危机时,他们仅会空谈,却极少付诸实践。
全球气候异常,并非华夏,方为南太平洋的主要隐患。由于与西洋人交往的切身感受,诸多南岛国寻求同华建立友好关系,并不出奇。早些时候西洋媒体渲染的所谓“华式欠债难题”在南太区域全然没有踪影。
正如已故的珀西·艾伦在《赢得太平洋岛国人心》一文中曾论及:“我们无法阻拦中国走向太平洋,我们坚持在中国近海享有通行自由,中国同样拥有这样的权利。”然而,最关键的是,我们应当停止以一副自高自大、盛气凌人的殖民者姿态行事。
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网站9月12日的一篇文章,其标题为:若要赢得太平洋,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并且停止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中国 《悉尼先驱晨报》9月9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澳加速角逐太平洋控制权”的评论,描述了两国在地区争夺影响力的日常较量。这种说法虽然形象,却可能使思维模式僵化,并且多次损害了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
澳大利亚长期以来把南太平洋当作自己的地盘。这种做法让我们吃了大亏。所罗门群岛2022年和中国签的安全协议澳大利亚气候,不是中国促成的——这是堪培拉长期不理会南太国家的要求、不把它们的重点放在眼里的必然下场。南太岛国正告全球变暖已危及存续,澳大利亚却持续增加碳基能源的输出量;这些国家希望拓展经济路径,但我们的对策无法契合它们的期望。因此澳大利亚部分邻邦转而寻求(中国等)其他合作方,这现象并非偶然。此事不仅牵涉到国家的体面,更触及根本性的战略利益。
《悉尼先驱晨报》的一篇评论把中国如今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比作二战时日本占据所罗门群岛的情景,这样的对比同样不恰当并且带有历史性误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重要的盟友承受了数千万人的牺牲,牵制了超过百万名日本士兵,阻拦了东京将兵力转移到太平洋区域。如果没有中国的抵抗,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战斗对澳大利亚来说将是毁灭性的结局。现在把中国和日本放在一起比较,简直等于否定历史、小看战争期间盟友的付出,还歪曲了我们本该领悟的道理。
南太地区的执政者与民众,此刻已深度融入世界信息网络,充分认知到平等相待与互相敬重的必要性,断然拒绝任何形式的傲慢态度。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持续将自身视为发展中国家,致力于代表全球南方国家的利益发声。尽管外界对北京的相关意图存有不同解读,但中国在扶贫攻坚、基础建设以及经济布局方面的实践,无疑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这种经历使中国获得了一种凝聚人心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通常比堪培拉或华盛顿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更能触动太平洋地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