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假期到来,高校学子再度获得从事兼职工作、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自国家建立以来,勤工俭学始终与北京教育进步相辅相成。在物质条件尚不宽裕的时期,高等和中等专科院校曾借助勤工俭学为国家积累可观经济价值,并造就了许多杰出技术人才。进入变革开放阶段,基础教育部门又经由创办附属企业、实施勤工俭学计划,优化了教学设施,提升了教职员工待遇。
1959年,北京化工学院的教师与学生参与了劳动实践项目,图中显示他们正在盐酸制造企业检测酸液的纯净程度,该照片由冯文冈拍摄。
1958年,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参与了劳动实践。他们负责建造教学楼。这张照片记录了他们工作的场景。(冯文冈 拍摄)
1965年,第三纺织工业学校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参与生产工作,这是冯文冈拍摄的画面。
1970年那个年代,门头沟区南辛房中学的学子们在学校的工场里参与体力活动,司马小萌进行了拍摄记录。
1984年,清华大学建筑系一些学生,在暑假期间,前往北京市城市建设开发科研设计所,从事制图描图工作,以此完成勤工俭学任务。(叶用才 摄)
高校率先试行勤工俭学
1958年2月12日,《北京日报》6版
1959年1月3日,《北京日报》4版
建国之初,国内经济基础尚不稳固,学校教育难以满足学子们的需求,部分学生甚至面临学费难题。1957年,刘少奇副主席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多个地方考察,经过细致调研后指出,要在学生群体中大力倡导半工半读,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生产劳动,此举既能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又能塑造他们吃苦耐劳、俭朴节约的良好品格。国家倡导节约办学,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学习,北京部分大学率先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和技术优势。
根据该报1958年2月12日6版刊文《航空学院重点试行勤工俭学》所述,北京航空学院两个系有300多名学子,在寒假期间前往学校附属工厂进行工作实践,他们接触了包括铸造、锻造、焊接以及木工在内的10种不同工种。学生们在老师和技工的带领之下,亲身实践制作混凝土应变计和静动态应变仪的部件,还制作了拉力试块、叉形工具、水壶、地漏、管件、小马扎、小凳子、高凳等几十样物品。这次劳动实践持续了大约七天,学生们总共生产出的价值达到一万六千四百元,扣除成本后获得的净收益大约是五千多元。
北京市第三地方工业局借鉴了北京航空学院的先例,随后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学院以及北京航空学院签署了合作文件,这些高校各自负责完成从十项到二十项产品的研发、生产或加工工作。清华方面负责了电表的原型研发,还生产了水泵、微型马达以及电子设备;北京工业学院联合北京市公私合营联昌仪表厂,集中制造工业领域急需的“绝缘测试装置”,同时为地方工业机构加工经纬仪、小型工作台、计时器和自行车配件;北京航空学院则针对市第三地方工业局,紧急完成了小型工作台、自行车、计时器和缝纫机等产品的测绘或设计任务。工作下达后,参与义务劳动的学子们踊跃承担,成果的达标程度也很出色,比如北京航空学院的学生制作的铸件,达标比例可达到九十个百分点。(1958年2月21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高校与地方产业联手》)
依靠打工实践,部分学子纠正了鄙薄体力操作的陈旧看法,虽然研习过相关知识,可动手操作时却显得茫然无措,譬如锻造环节,面对需翻转两面加热的庞大物件,仅凭数十斤重的材料确实难以翻转,他们习惯用工具处理细微部位,费尽周折仍无法完成,而经验丰富的师傅们则通过夹持关键部位,迅速实现翻转。北京航空学院学生胡继速发表感想,指出在劳动过程中,深切体会到生产实践具有极高价值,同时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是极为关键的。(1958年2月26日《北京日报》3版,《思想上的新收获》)
此外,大学里的打工实践也收获了许多工作成果,为国家创造了丰厚的经济价值。北京工业学院研发了国内首个脉冲转速表,其成本仅为同类进口设备的半价以上,运行持久且读数精准;清华大学开发出便携式电子扩大器,构造精巧,易于运输,性能参数里的稳定性、增益倍率均超越了进口机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打造了自动化中耕除草配肥设备,能于高粱、玉米等高茎作物区同步完成松土、除杂作业,并自动进行追肥,作业效能显著增强。那天的报纸第二版刊登了一篇报道,文章标题是《既是学子 也是劳动者》
半工半读技校培养技工
1964年9月20日,《北京日报》2版
1965年12月31日,《北京日报》5版
新国家成立后,国家发展需要大量人才,但初期仅靠国家财力难以支撑众多学校的建设,仅靠家庭经济也难以负担所有孩子接受教育。面对这一困境,人们探索出一条途径,即让孩子同时进行工作与学习半工半读学校,通过劳动赚取部分学习费用。上世纪60年代,这种工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在北京地区得到广泛实施,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及开来,由此催生了专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教育机构。
根据1964年9月20日2版《本市新办一批半工半读学校》这篇报道,那个时期的北京已经具备现代化工业的初步条件,正致力于全面提升工业制造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培养出既能够参与体力工作,又能够承担智力劳动的人才,以此增强技术队伍的建设。因此,北京开关厂、北京第二通用机械厂、北京化工厂以及北京市建筑工程局等众多工厂和相关单位,都相继创办了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的教学周期是四年,包含无线电半导体、光学仪器、机械制造、汽车修理、自动化元件这37个专业方向,另外还教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外语以及体育等基础学科,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钻研技术知识,完成学业后可以就业为具备中等技术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
那个时期,申请就读半工半读学校的人非常多,许多家长也把这类学校当作首选。根据相关安排,这些学生一半时间在校园学习,另一半时间进入工厂工作。工厂会给予学生工作报酬,每月金额在十三元到十八元之间浮动,并且还会提供汽车乘车凭证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具。国家办学压力因此得到缓解,家长承担的责任也随之降低,学生参与劳动能够为工厂带来收益,从工厂获得相应报酬,同时也不会加重企业的负担。
到1965年岁末,北京市的半工半读性质的机构达到111家,其学科领域包含机械制造、无线电技术、冶金工业、化学工程、纺织生产、轻工业品加工、邮政通讯、交通运输、建筑工程、建筑材料供应以及物资流通、商业贸易等众多行业。这些半工半读机构的学员总数超过3万5千人,他们同步进行生产劳动和课程学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所掌握的知识更为灵活实用,动手操作能力也远胜于普通学徒,能够迅速达到正式工人的劳动标准。第三纺织工业学校的学生,一个人能够操作三四台精梳机,或者同时看管两三台精织机;红旗学校在无线电二厂参与劳动的学生,不仅都可以依照图纸完成焊接和导线加工工作,而且还有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组装任务。工人们真心实意地欣赏这些半工半读学校的学生,他们说:我们工人有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知识,半工半读的学生,既懂实践又通理论半工半读学校,是双管齐下,进步比我们迅速!(1965年12月31日《北京日报》5版,《半工半读中等技校蓬勃发展》)
中小学办厂“以厂补校”
1980年3月4日,《北京日报》2版
1987年12月17日,《北京日报》1版
改革开初,学校教育财政拮据,教学设施状况不佳。由于难以筹集更多资金投入教育,政府倡导学校创办附属产业,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以此改善教学环境。
该报1980年3月4日2版刊文《维持勤工俭学 改善教学设施》记述了平谷山东庄中学的实践:这所乡村学校自建立起就设立了工厂、农场,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参与劳动实践。1971至1977年间,全校仅设有五六个高中班级,每个班级每周安排半天时间进行生产活动。1978和1979年期间,学校增设了初中部,教学班级数量增加到了14个,学生每周的劳动时间缩短为两小时,并且仅为每人分配。到了1980年,学校的校办工厂已经建成了自有的厂房和库房,占地面积达到450平方米,里面存放着价值数万元的机器设备。这个工厂能够制造硅整流充电机,同时也能生产小型电焊机和教学投影仪。此外,它还提供充电机、电焊机的维修服务,并且可以为汽车和大拖拉机进行喷漆业务,通过这些经营活动赚取的利润超过了20万元。这笔钱,学校用来扩充了建筑物,增加了授课用具,还减轻了学生的学杂费、教材费。
1983年,国家层面转发教育、计划、经济、财政等部门提交的关于推进勤工俭学工作的文件以及相关实施办法,旨在推动此项工作迈上新台阶。此后,北京市中小学的勤工俭学实践因此获得显著进步。到1987年12月,北京市属学校兴办的工厂数量增至890家,业务范围不再局限于制造业,而是拓展到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以及商业和旅游业等多元领域。(1987年12月17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市中小学勤工俭学活动成果显著》)
过去一段时间,勤工俭学项目一方面给青少年学生创造了学习操作技能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企业对学校的资助,使学校能够获得经济上的支持,从而缓解了教育经费的紧张状况,并提升了教职工的待遇水平。根据相关数据,在1980年至1986年期间,北京市通过勤工俭学活动总共生产出价值6.19亿元的产品,并获得了1.75亿元的税后纯利。许多学校依靠学生打工所得,建造了教学楼、运动场地,改善了校园环境,添置了教学器材、文献资料。部分学校还建设了教师住房,增设了师生生活服务设施。参与项目的师生们纷纷表示,勤工俭学让学校焕然一新。(1988年7月8日《北京日报》1版,《市府开会要求大力发展中小学校办企业》)
大学生校内外都能“打工”
1985年2月24日,《北京日报》1版
2005年5月20日,《北京日报》7版
1992年7月28日,《北京日报》6版
那个年代,大学生们的打工现象再次兴盛起来。和以前不一样的是,他们在赚取报酬之外,更渴望通过参与此类活动认识社会、熟悉社会,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1985年,北京冶金机电学院经济系有五十名学子,在寒假期间参与了北京展览馆举办的春节商品展销工作,他们承担了收款、售票等具体任务。其中一位学生谈到,自己虽然主修经济,然而在此之前,既没处理过支票,也未曾经手过货款,并且对于财经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及商业往来中的实践知识相当匮乏。不过,经过这次实践,他感觉收获颇丰,很多之前不明白的事情现在都清晰了。(1985年2月24日《北京日报》1版刊文指出,一旦踏入社会,便知事态复杂得多)
但是,刚开始大学生参与打工挣钱的渠道并不顺畅,为了能寻得一个妥当的打工岗位,北京工业大学的六名学子曾与十多个机构取得联络,最终才来到崇文门菜市场的摊位工作。(1988年2月22日《北京日报》1版,《学子站柜台售货》)
高校注意到学生渴望参与勤工助学,部分学校经由院系团组织、学生会推动,设立了对外服务部、咨询中心、科技开发中心,旨在为学生提供对接平台;另一些学校则组织团支部、班委会或团小组,主动与周边工厂、餐馆、旅店建立联系,许多学生借助课余时段从事洗床单、端碗碟、绘制图纸等工作,渐渐地,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获得“打工”的途径增多了,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1992年暑假期间,清华大学勤工俭学指导机构安排了五百三十余名学子参与校内勤工助学活动。部分学生承担了校园环境维护工作,部分则负责宿舍楼值守以及校园安全巡查,另有一些人在校医院挂号处负责病历传递工作。这些学生每天工作六到八个小时,每月获得八元收入,每个阶段为期三周,经济状况欠佳的学生享有优先参与的权利。1992年7月28日,北京日报第六版刊登了一篇报道,标题为《清华五百学生暑期校内打工》,详细记述了这批学子利用假期参与校内勤工俭学的经历。
后来,北京市出现了由多个机构承办的各类招聘活动,公司到高校现场设立展位,为在校学生设立多种兼职工作机会。2005年,在对外经贸大学举行的一次招聘活动中,41家公司提供了400余个兼职岗位,仅用一个小时就有1.2万名学生参与应聘,场面十分火爆。2005年5月20日,北京日报第七版刊登了一篇报道,标题为《大学生昨争抢勤工助学职位》
现在,大学里的打工实践越来越有章可循,作为一项关键的社会体验途径,它每年都吸引大量学子加入。(贾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