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健
包玉刚实验学校曾任总校长兼高级顾问,具备长达四十年教育履历,系特级校长,曾担任上海市九年一贯制教育专业管理委员会负责人;曾担任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副会长;受聘担任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曾任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校长。拥有幼儿、小学及中学教育领域的实际操作与理论认知,自九十年代起投身于教育全球化及双语的实践与探索。负责编撰并发行了《欢乐体验》《九年连读素质教育模式探讨》《学子创新力培育序论》《探索式学习与教师行为调适》。著有由知名教育学者吕型伟先生题字的学术专著《教育的方位》。在各类刊物上刊载了数十篇学术文章。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得了教育部的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第三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第七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项目“十五”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这些荣誉是对其工作的高度认可。该课题《以学生研究为基础,增强“15年一贯制”学校课程执行的有效度》被纳入中国教育学会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体现了其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点击上方视频观看《一校之长》
包玉刚实验学校是2007年建立的机构,它属于非营利性质的双语教育场所,目的是为了纪念逝世的船王包玉刚爵士,这项事业是由包氏家族发起并负责的。
学校施行新颖的、能够促进双向交流的、完全沉浸式的双语教学模式,主张培养完整的人,力求学生在智慧、情感、体格、社交等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均衡成长,旨在塑造出乐于助人、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全球公民。
提及包校,教职员工、学子及家长都会忆起创始人包陪庆理事长、谭茀芸副理事长、包文骏副理长,以及吴子健校长,可以说,包玉刚实验学校在中国发展的十余年间,他们的贡献与热忱深深烙印其中。吴子健校长秉持着“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核心理念,提出了“探究学生即探究教育”的办学思想,这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引。包校教师在开学典礼上向孩子们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你与他人是否相同?”“你有哪些独特之处?”“你是否乐于保持这份独特?”借助这三个疑问,使孩子们明白,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更加期盼每个孩子都能实现理想。
研究学生是和孩子在一起很幸福
对于吴子健而言,他在建青实验学校积累的十几年经验,以及在包玉刚实验学校发展的十多年历程,都体现了他关注每个学生独特成长轨迹的始终。
建青实验学校原本是一所重点中学,1984年成立后,它是一所覆盖幼、小、中的十五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取得了三项开创性成就:首先,它主动放弃了挑选学生的权力,转而实施就近入学、无需选拔的招生制度;其次,它率先推行了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为上海市后续的一期和二期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最后,它开创性地建立了持续十五年的连贯学制。”而这,也正是吴子健“研究学生”的起点。
建青实验学校自2006年起,在校长吴子健的领导下,启动了对学生的细致观察计划,学校的教师和行政人员每周都会进行记录工作,吴子健则根据这些记录撰写心得体会,从2006年至2010年,共积累了数百万字的资料,其中最核心的内容被整理成书,命名为《教育在哪里——一个校长的365天》,该书被视为研究学生教育的重要参考著作。
他仔细观察和记录每位学生的表现,由此深刻体会到赫拉克利特的那句名言,即人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始终在流动,这是显而易见的。他说,当你再次踏入河水时,其构成物质已经发生了改变,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可能遇到两个性格完全一致的学生或孩子。
吴子健在思想上一直领先,他始终认为深入学生群体至关重要,这已是他四十多年教育工作的核心体会。他坦言,无论遇到何种境况,他都与孩子们相伴,在建青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这种陪伴都让他倍感快乐。这位校长乐于和学生们在食堂用餐,即便临近退休,他也参与了从包校虹桥地点到松江地点的往返旅程,全程有60公里之遥,他骑自行车陪伴孩子们,觉得非常愉快。
非学生群体,与教师共度研究时光,亦是吴子健的愉悦时刻:自进入包校以来,尽管外籍教师比例达半数,然而与诸位师长探讨学业进展,剖析学子成长轨迹,他皆觉分外满足。吴子健表示,无论是国内外的知名教育学者,还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关注对学生的深入探究,并且热切期望能够全面掌握每个与众不同孩子的特点,从而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引导,帮助他们享有快乐的童年时光。
研究学生要允许孩子叛逆
在探究青少年成长方面,吴子健曾提出一个重要观点——维护年轻一代的个性,就是守护新思路的萌芽:青少年进入中学阶段后,常常会表现出一种抵触情绪,他们的某些行为或许会超出我们成年人、教育工作者或家庭监护人的预期范围,但这恰恰是他们迈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吴子健校长用三个事例,阐明了“保护叛逆就是保护创新”的道理,他向我们展示了具体做法。
开头是关于一个冲水马桶的叙述。讲的是某个学生在课堂上留学之路,利用去洗手间的机会,把水箱给卸了下来。结果因为螺母掉进了马桶里面,最后没能装回去。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后,并没有对他进行简单的指责,而是请来了他的家人,让他们讲述孩子成长的过往。他的父亲向我们透露,孩子从能够明白事理的时候起,除了家里那块昂贵的怀表,其他的物件几乎都被他给拆解过。吴校长面带微笑地追忆说,这个学生进入学校参加测试时,就发现他在某些行为上显得有些特别,当时招生团队内部也存在一些分歧,不过最终仍然决定录取他,结果“真的闹出状况了”。然而我们却从这个学生身上看到了他对深入研究的热切向往,他为什么要拆卸学校的马桶呢?原因是他家里的马桶是整体式的,不方便进行探究!与学校反复协商之后,孩子的监护人,为他购置了一款组合式便器,专门供他进行探索。此后,这名学生在全球创新竞赛中取得了优异名次,这得益于他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维护。
第二个故事讲述一个年轻黑客,他试图测试学校网络防御能力,借助医院电脑接入系统,以便查阅内部资料。我们认真商议是否要惩罚这名学生。吴校长表示,但后来发现,孩子自幼年起父母就在家中为他打造专用工作室包玉刚实验学校,电脑技能远超同年级学生水平。此次“网络攻击事件”后,我们一方面加强了对他的思想引导,另一方面也为他提升计算机能力提供了诸多便利。在包校就读期间,他连续通过了科研项目遴选和评审环节,赢得了中国科协的认可,成功加入中国科协“中学生杰出人才计划”,成为该计划学员,并跟随复旦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院长进行学习。完成一年的学习并接受考核后,凭借英才计划优秀学员的身份,获得前往日本参与亚洲六国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的机会,同时出席了多个国际计算机论坛,后来成功入选国家代表队,代表中国前往美国洛杉矶参加国际中学生科创领域的顶尖赛事,即“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INTEL-ISEF)”。他独立设计完成的《运用智能DNS云平台和分布式智能引导设备形成的智能DNS体系》方案,赢得了该竞赛的国际计算机组织专项荣誉。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建青实验学校的幼儿园,涉及“一只独眼大熊猫”的情节。某次课堂上,老师展示了一幅图画,询问小朋友们作品是否出色?描绘是否准确?大部分学生都站了起来,表示图画有误。缘由在于老师所画的大熊猫,仅有一只眼睛。这时,仅有一位学生举手,他声称图画并无错误。即便引来周围人的嘲笑,老师依然温和地询问他:谈谈看,你为什么认为这个说法成立?他解释,曾经跟随母亲前往动物园,那里确实有一只眼睛明显的大熊猫。其他小朋友听后更加发笑,谁会看到一只眼睛的熊猫呢?老师示意他继续讲下去。这个男孩表示,因为大熊猫是斜着身体坐着的,所以我们每次只能看见它一只眼睛,他还当场画了一幅画来证明。这时候,其余的孩子们都明白了。老师就夸奖了那个孩子,对他的特别看法和说话方式表示了赞同。
这三个故事其实揭示,孩子的行为,话语,或许与常人观念相悖,然而,本质上,正是这些构成了创新的萌芽。吴子健表示,他一直提倡老师和家长不仅要在课堂和校园里留意孩子的表现,还要在课外活动期间,比如孩子参与文体训练时,进行深入观察,包括在实施“双减”政策后的课后服务中,不能仅仅着眼于“看管”学生,更要关注他们在一些反常情况下的行为,从中发现成长的迹象。
研究学生不要着急
这两所学校,无论是建青实验学校还是包玉刚实验学校,都属于学制时间较长的实验性机构,这为吴子健校长深入思考并推行“研究学生”这一理念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探究学生的过程中,吴校长强调心态的必要性,他指出:切莫急于求成,因为教育并非能迅速见效。倘若能由一个团队来共同开展研究,那将更为理想。例如在集体中可以选定若干个体,教学团队或相同课程授课教师可以协同探讨,又或者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持续观察与评估?这些举措定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并且教师的教学技艺和学术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事实上,包校全面贯彻了这项研究的核心理念,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方案包玉刚实验学校,学校在课程安排和课外活动方面都极为多元。吴校长表示,学校在课程开发中高度关注理念层面的探索,并且这种探索是以深入理解学生为前提的。因此,我抵达包校后,借鉴在建青实验学校一、二期课改实验基地的实践,集中人力将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试行版)内容——涵盖十万余字、分属九个章节——悉数译为英文,随后各学科团队再对这些方案与海外课程展开细致对照分析,比较其异同。有哪些是共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应该在哪里创新。”
正是课程革新依托于学生探究成果,才彰显了吴子健“探究学子即探究教学”的教育思想并非局限于优势群体的“精英化教学”:实际上在建设青学校期间推行的教学革新,早已证明彼时并未限定招生门槛,可是众多学子如今成长得相当出色,完全可以实现我们预设的成效。吴子健表示,就包校而言,即便在电脑摇号实施之前,学校也不是依靠书面测试来挑选学生,而是注重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实践操作以及思维反应等能力,到了电脑摇号之后,学校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部分孩子刚入学时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连外教的第一堂课都难以理解,然而经过半年的学习,他们已经能够完全适应课程进度。我们当然也实施了一些办法,比如配备助教,根据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给予他们帮助,以此促使孩子建立自信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