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期间,安庆职业技术学院许多“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进入皖江地区,围绕“心理关怀”“文化继承”“乡村发展”等方向,进行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志愿服务活动。各个队伍都利用自身专业特长,用技术帮助当地,用行动展现责任,达成了“通过实践学习,在服务中进步”的教育宗旨。
心理关爱护航成长:“益心相伴”守护乡村儿童心灵
学校成立了“爱心同行”心理帮扶行动小组,由教育、教学领域的资深教师引领,二十多位表现突出的学子加入,建立了“考察—帮扶—评估”的完整服务流程。
实践团向当地两所小学的3到6年级学生发放了超过300份问卷,详细调查了孩子们的情感状况、压力类型以及家庭亲子互动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团队策划了“情绪管理助手”“伙伴关系挑战赛”等一系列心理辅导活动:借助“情绪符号卡”的游戏,帮助孩子们辨认各种情绪状态,通过“信任传递”“团队协作拼图”等环节,增强孩子们的社交互动技能。此次行动涉及两所院校,共有四百多名学子参与其中,组织者还为十二名需要特别关注的儿童设立了“心理档案”,未来将借助网络平台提供专业指导,不断关注乡村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非遗传承守护文化根脉:拜师学艺延续望江挑花千年技艺
当时,另外一组实践队伍前往安庆市望江县,围绕“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这一宗旨,开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活动。该团队首先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挑花的传承者汤彩霞,学习了“十字绣”和“双面挑绣”等基本缝纫方法,通过穿针引线的过程,体会到了“心中构思,手中操作”的手艺人风范。实践团成员们十分敬重非遗传承者的精湛技艺,向汤彩霞和何冬霞两位传承者表达了拜师意愿,呈上拜师茶水,接受了传承人亲手制作的挑花相关文创产品,同时郑重保证要将这门手艺带回学校,让更多同学认识挑花的独特魅力。
在鸦滩镇望江挑花展示馆,市级传承人房丽丽率领团队探寻古老手艺:明清时期的挑花手帕、服饰,以及当代设计的装饰画、文创产品,众多展品描绘了挑花从普通农家技艺发展为珍贵国宝的历程。核心技艺的掌握者仅剩少数不足二十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正遭遇中断危机。房丽丽的提议深深打动了大家,团队打算借助校内社团以及网络直播等渠道来宣传挑花手艺,已经制作出将挑花图案融入校园文创产品的初步设计,使这项传统技艺在年轻创意中重获活力。
产业调研激活银发经济:养老旅游适老化需求调研献策地方发展
为响应国家应对老龄化的政策,酒店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五名学生和指导老师前往安庆市区及潜山市的多个景点进行养老旅游资源与适老化需求的考察。团队采用问卷调查、现场勘查、与政府和企业交流等方式,全面掌握了老年游客的旅游倾向,以及安庆市养老旅游的现状。
实践团队前往安庆市菱湖公园、天柱山等地,实地考察了六个景点的适老化设施情况,同时向老年游客和社区老人发放了二百多份调查问卷。依据考察结果,团队完成了《安庆市养老旅游资源考察报告》的初稿。
画笔勾勒乡村崭新风貌:色彩点亮乡村振兴景象
一个由四位老师带领,包含十七名师生成员的社会实践队伍,前往安庆市怀宁县邓桥村和岳西县独山村,着重推进乡村复兴,进行乡村壁画绘制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地址,借助艺术力量,助力乡村环境美化。
创作期间,老师们和学生们充分运用各自的专业才能,把艺术构思和乡村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他们搜集了本地的风俗传说与旧时照片,把农耕、丰收等画面元素加进了设计图里;在具体执行时,同组人员互相配合,从最初画稿、勾勒线条到最后涂色,即便在炎热的气候下也按部就班地继续进行。为了使墙面装饰能够满足村民的愿望,团队成员多次邀请当地居民到现场发表意见,依据大家的想法不断修改画面中的具体内容,确保每项创作都蕴含着“地方特色”和“社区情感”。这次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总共花费了四十五天时间,参与实践的学生们一共完成了五十多张墙面装饰,总面积接近八百平方米。
学院将不断推进心理关怀项目稳定开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校园,落实养老旅游的调研发现起步网校,运用艺术力量助力乡村美化,使社会实践成为学生发展的辅助教育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地址,为区域经济文化进步提供年轻力量。(汪婷 梁妞 王子淳 刘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