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山火肆虐数月成灾难,多地消防员积极行动

留学资讯2025-10-12 21:08:09佚名

1月12日,离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超过一个小时车程的温杰洛村周边,救援人员于山林火场为野生动物投放了食物和饮水。储晨/摄(新华社发)

1月12日,在离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超过一个钟头的距离,于温杰洛村周边地区拍摄的森林火灾过后的现场情况。储晨/摄(新华社发)

1月11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某处,有只鹦鹉停落在已经烧毁的森林区域,照片由新华社/路透社提供

1月12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博达拉周边地区,有位消防员正在加固防火隔离带,新华社/美联

澳大利亚还在燃烧。

澳大利亚的火灾并非罕见事件。根据历史记载,过去两百年间,每当南半球进入春夏季节,该地区便会普遍发生山火现象。

然而,当季的山火已经演变成一场重大灾祸。到1月14日,火势已经持续燃烧四个多月,横扫了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根据NASA提供的卫星图像,澳洲大陆约三分之一的面积被厚重的烟尘所笼罩。

烟尘弥漫中,两千五百余栋建筑损毁殆尽,二十七名生命在烈焰中消逝,其中包含三名救火勇士。据悉尼大学的研究指出,澳洲大陆上总共有一千亿只生物遭遇了火灾的蹂躏。燃烧的灰烬部分飞往了邻近的新西兰,部分则跨越一万一千公里的距离抵达了南美大陆。澳洲闻名的维多利亚阿尔卑斯山巅呈现出些许枯黄之色。

2019年9月,出现首例林火,多数人未目睹火光,部分当地居民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今年山火期似乎有些提前。他们未曾知晓,地球的复杂系统早已持续运行,引发澳大利亚山火的气象现象,也与2019年中国长江流域的干旱以及非洲南部的水灾存在关联。

不到两月,悉尼被颜色渐黄的雾霾笼罩,天空被燃烧山林的颗粒物遮蔽;在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及其他区域,人与火焰展开着只有当事人才能感受的惊心动魄较量。这场较量体现的对抗自千年以前就已展开,眼下或许正迎来打破僵局的机会。

火场太大就不是人力能控制的

现在,澳洲境内超两千七百名救火队员日夜奋战,他们当中还有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的志愿支援人员,这些人一抵达澳洲机场就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喝彩,一月四日,三千名后备役军人也被派去参与灭火行动

这场已经持续了4个月的战斗,还将继续持续下去。

对岸那边,数道火龙继续沿着澳洲东南海岸线行进,桉树顶端暗红色的天空在夜色中依旧发亮,时而响起轰鸣声。火焰释放出强大能量进入大气层,形成了特殊天气系统:出现了雷暴天气,刮起了猛烈大风,并且高空中有高速旋转的火云直上云霄。1月11日,三处山火沿山体蔓延,迎着时速90公里的强风,逐渐融合成巨大火势,烧毁土地超过6215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比重庆市主城区更为广阔。

一名消防人员被着火的树木打倒后死亡,他有两个孩子。另一位消防人员死在载重40吨的消防车辆上,这辆车被火焰形成的积云推翻了。消防员奥德怀尔的告别仪式在1月5日举行。他1岁7个月大的女儿还不明白死亡的概念,在棺材旁边玩耍。小女孩戴着父亲的白色消防头盔,遮住了几乎一半的小脸。

奥德怀尔是一名义务消防人员。义务消防人员长期以来一直是澳大利亚消防队伍的关键构成部分。这些人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他们通常在其他职业上获得收入。最近十年间,澳大利亚义务消防人员的总人数削减了1万8千人。相关研究指出,这一现象与澳大利亚经济不景气存在关联。

志愿消防员的收入非常微薄。直到2019年12月28日,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才表示可以提供经济补助,条件是这些人员参与扑救火灾的时间超过10天。

现在,这些人就要去应对那个难以预测的对手了。森林灭火和城市灭火完全不一样。比如,城市中,一栋楼着火,很难蔓延到其他地方,但在森林里,一场火灾可以接连烧毁几座山。中国国家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三级指挥长陈维奇这样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或许唯有森林救火人员才真正懂得森林救火人员——距火点仅剩两百度时,灼热气浪已率先袭来。灼热气浪并非无声,入夜时仿佛火车驶过。已扑灭的火区存在死灰复燃的可能,毕竟焚毁的树木亦可作引火之物。风向的骤然转换可能令大火出其不意地反扑,曾有救火人员因此不幸殒命。陈维奇讲述,他们漫步林间时,常会见到些微小的火点朝他们袭来,那是油脂丰沛的松果在燃烧。有人将其称作“鬼火”。

他们要利用自然力来制服自然现象。用火来压制火势,制造环形火带,把山火围起来。瞄准火焰蔓延最凶猛的环节进行打击,如同攻击蛇类最脆弱的部位。

陈维奇说明,森林守护者们常在黎明时分实施灭火,因为当时气候凉爽,火势较为平缓。他们必须仔细勘察山势和气流方向,预测火势的发展趋势,不能仓促行动,否则“投入再多人员,损失也会同样惨重”。偶尔,他们需沿着养蜂人开辟的路径,沿着山脊攀爬,稍有不慎,通讯设备就可能掉入深坑。他们需要抵达的区域,即便是配备履带的救援车辆也无法进入。这条路线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帮助穿越最猛烈的火势蔓延,同时也有机会远距离观察林区中的火警动态。

他说明,即便那些经历了几十次森林火情处置的负责人,也无法断言对后续事件有充分准备,毕竟,“每场火灾都独具特色”。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院长孙龙专门从事林火生态研究,考察气象状况、易燃物状况、地理状况怎样改变火的走势。这些状况彼此牵连,不停转换。

他想要创建一个覆盖全国的易燃植物档案,里面记录了各种树木的差异,比如落叶松、樟子松、红桦、白杨等,这些树木因为种类不同,它们的油脂含量和干燥状况也不一样,种皮和外形也有区别,所以燃烧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澳大利亚的植被里,桉树科植物占据着绝对优势,这种植物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和蜡质成分,因此比其他植物更容易被点燃

林火一旦猛烈升级,特殊燃烧现象就会显现,例如火龙卷。火区核心因燃烧剧烈而耗尽氧气,从而形成旋风与急流。急流会将燃烧的碎屑卷起,使其飘散至数十公里远。

我国对于山林火灾的管理,侧重于事先防范。据陈维奇介绍,全国各地的相关人员在每年山林火险高发期之前便已部署到位。他们进驻到存在火灾隐患的区域周边,以便能够迅速应对突发状况。行动原则是:在初期,在微小,在萌芽阶段就坚决处置。

这场火灾规模过于庞大,已经失去了所有意义,这是人力无法左右的。人类真的非常微不足道。孙龙感到忧虑,澳大利亚的山火烧到这个地步,想要彻底扑灭恐怕只能寄望于天气变化。

学会与野火共存

“森林火灾的复杂,在于能量。”孙龙说。

燃烧同时意味着能量的消耗和释放。这一过程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和能量转换,深刻影响着火焰的动态变化。在燃烧的森林中,树冠、树枝和落叶各自散发出不同的热量。热能以辐射形式向外传播,使得尚未遭遇火势的树木提前干枯。能量进入大气层后,会催生火积云、强风以及各种令人不安的局部天气现象。

能量的出处在于森林,有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学者经过测算表明,单次森林火灾爆发的威力,其强度远远超过了一颗百万吨当量核弹爆炸所展现的破坏力。

孙龙会偶尔告诉他人,火焰也是环境要素,属于自然体系的一部分。比如在大兴安岭的北边,如果走进那里的原始森林,会感觉到地面松软。这个区域每年掉落的植物碎屑数量十分可观,然而在低温条件下,它们的腐烂进程极其缓慢,都堆积在林地上。火焰仿佛是位清道夫,能够快速处理这些堆积的有机物,使它们转化为土壤成分,变成滋养新生树木的养料。

火势退去,嫩芽重新生长,这象征着又一个循环的开始。大自然偶尔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复原力量。黄石国家公园经历山火之后,由自然过程形成的森林,其生长状况要优于人工栽种的树林。

这种观念或许影响了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防火方针,在这些国家的政策里,保障民众安全的重要性要超过控制火势的工作。孙龙这样认为。

有位来自加拿大的研究者在其撰写的文章中指出:面对地震、水患或旋风这类自然变故,人们通常会注重调整自身状态,在必要时选择转移位置。然而,当谈到火灾时,人们首要考虑的是对抗这种灾害。该文章的名称为《掌握与山林大火和平共处的方法》。

澳大利亚森林防火关键环节是安排用火。每年山火期到来前,会特意清除部分区域的老树和灌木,目的是降低易燃物数量,以便将来能更好地控制林火。华裔安妮居住在澳大利亚,对这个过程早已习以为常。实施计划用火期间,悉尼市郊会充满类似烧麦秆的特殊气息。

安妮向记者表明,去年11月山火等级提升后,她一直密切留意官方发布的火险信息即时更新。这些信息会明确显示她居住地段的火情是否处于可控状态。一旦灾害等级再度上调,她便会接到撤离通知。她家位于一处自然保护区旁边。11月某个时候,离家数公里外的一棵树木遭遇火种击中,导致灾害等级迅速攀升。部分街坊启程搬离住所,她则拥着孩子,彻夜不眠,静待钟摆滴答。

孙龙不赞成某些国家放任森林火灾自行蔓延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导致了近年来的森林大火越来越猛烈,最终发展成难以扑灭的局面。

根据他的观点,世界上许多地方的自然法则已经遭到破坏,砍伐等活动干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火力的作用周期也发生了变化。

另外,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资料都表明,由雷电、火山活动以及干旱气候造成自燃的山区火灾所占比重正在下降。而人类行为是导致森林起火的主要原因,例如烧烤生火、电线火花以及祭祀烧纸。

被驯化的火正重拾野性

节前时分,电视上的负责人对安妮及澳洲民众表明,各自设法应对,无需等待官方指引才撤离现场。当前局势已非我们能主导。

安妮也察觉到了,今年的山火似乎有所不同,她在媒体上看到十几只考拉因山火丧生,这种情况在往年的山火期间从未听闻过。

这个陆地的火焰联系在4500万年前便已形成。澳大利亚板块脱离了古冈瓦纳古陆,并与印度板块发生对接。此后,它的方位决定了它季节的稳定模式:中央的高压带导致常年酷热,北方的季风造成降水,南方的夏季则以酷热少雨为特征。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气候变化中心教授珍妮特·林德赛撰文指出,该国气候的周期性更迭与山林起火和熄灭的现象高度吻合。干旱炎热的环境为山火提供了条件,只差一点引火源——或许是电闪雷鸣,又或者是随手丢弃的烟蒂。

大片森林曾经覆盖了澳大利亚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九,面积为147万平米,这些森林为火提供了可燃物。植物学界普遍认为,澳大利亚的雨林其实更适宜称为“干林”。由于澳大利亚地形平坦,缺乏明显的高低变化,并且内陆地区河流稀少,因此难以有效遏制火势蔓延。

达尔文于1836年1月首次乘船抵达澳大利亚,他在手记中记述:这个国家到处可见火的影响,既有新鲜的,也有陈旧的,烧焦的痕迹深浅不一。整个旅途相当乏味,这些火焰的印记是放眼望去最显著的不同之处。

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彼此影响,不断演变。当地原住民掌握了用火技术,把这种自然现象转化成生产手段。他们由此进入了生态学者所说的“长杆与烈焰”阶段,借助火焰驱赶有袋动物,以便获取食物来源。

现在的火焰被约束住了。它不再肆意蔓延,而是局限在许多细小的,像马赛克一样划分开的范围里。森林也产生了变化,一些无法抵御火焰的桉树消失了,吃这些桉树的有袋动物和捕食这些动物的其他生物也跟着数量下降,最终离开了这个环境。

后来,欧洲人抵达,草原广阔,宅邸兴建。原始的刀耕火种被舍弃,新兴的文明兴起。火焰被遗弃在林间。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高温地理与火科学专家大卫·鲍曼教授揭示了一种现象:澳洲的山火活动正从有规律的状态转变为无序状态,其破坏程度也从相对轻微升级为接近毁灭性的灾难级别。他认为,过去被人类控制利用的火焰正在逐渐恢复其原始的狂暴特性。这一观点在教授撰写的学术文章中有详细阐述。

人们对火焰的担忧催生了严格的消防措施,他以为这种做法暂时管用,可实际上,澳大利亚易燃的自然条件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的。

控制火势促使人们于易燃密林处建造愈发易燃的居所,大卫·鲍曼如此记述,他同时指出,精良的防洪措施诱使民众在洪水退后的泥泞之地开垦定居。

安妮在澳洲生活五载,愈发感受到当地人与山川草木的紧密联系,这种景象令她忆起故乡时颇感诧异。当地居民若拥有带树房产,须确保树木茁壮成长,倘若树木枯萎,还需承担相应罚金。炎炎夏日,林中生物常会漫步至人类聚居地,寻求饮水。澳洲民众对考拉的钟爱,简直到了难以自抑的境地。

一位在澳洲服务多年的房产中介透露,当地居民普遍偏爱住所周边环境青翠。林中自建的木屋,也为预算有限的人士开辟了经济实惠的安身之所。

现在,澳洲民众正为自然的破坏而伤心落泪。在这场火灾里,一对住在林区的夫妇失去了他们住了二十年的房子。男子站在残垣断壁前澳大利亚11月天气,声音哽咽地说:“全都没了。”紧接着他对电视采访的记者补充道:“住在林区,就必须承担这样的后果。”

救援人员冲入火海和烟雾中,把带着幼崽的考拉族群转移到私人车辆里,用双手呵护着一只幼年负鼠,把一只小袋鼠用衣物包裹起来。在医疗单位内,工作人员谨慎地修剪掉动物被烧毁的毛发,借助药物和设备帮助它们维持心跳功能。

许多生灵正在消逝,成千上万只考拉在大火中殒命,好几种有袋动物正面临绝迹的危机,其中一种最近才被人类确认,死去的飞鸟散落在路边,袋鼠保持着站立的姿势闭上了眼睛,而森林依然在燃烧

嗑了兴奋剂的普通夏天

灾难的预兆出现在更早时期。

澳大利亚的降雨量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三年,前一年还创下过纪录。去年冬季异常干燥,春季的降雨量降至120年来的最低水平,其中新南威尔士州遭遇的干旱最为严重。

南半球夏季来临之际气温攀升,2019年12月某周二,全国平均气温高达40.3℃,创下了澳大利亚历史最高温纪录。次日这一纪录又被刷新,气温较前一日再度攀升了0.6℃。

整个陆地都在冒出声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当局两次加强节水规定,民众用小型容器清洁车辆,部分儿童在改造成的金属储水容器中纳凉——官方已经禁止建设新的游泳设施。

这种天气状况是各种气象条件共同造成的。起关键作用的,是印度洋偶极子,简称IOD。它是一种海温反常模式,和著名的厄尔尼诺类似。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表示,IOD指的是东印度洋与西印度洋之间的海温不同,这种差异存在两种状态,互为关联,性质相反,当正IOD出现,西印度洋的温度高于东印度洋,而负IOD发生时,东印度洋的温度则高于西印度洋。

IOD虽然名称中含“异常”,但这种现象在澳大利亚并不少见。IOD与山火相似,都是澳大利亚常见的自然现象。根据澳洲气象局统计,无论是正值还是负值的IOD,都会伴随拉尼诺和厄尔尼诺现象周期性影响澳大利亚。

自2019年7月起,一个IOD指数急剧上升,到12月时创下六十年来的峰值。东西印度洋之间的温度差异为1.5度。“这确实不容易,毕竟印度洋本身就是一片暖海。”罗京佳表示。

海洋热量分布不均会引发剧烈的垂直流动,这种运动不仅发生在水下,也存在于空中。这种剧烈变化的驱动力以能量波的形式,向全球扩散。能量传播的路径可以称作“大气通道”,它是能量在空中运行的路线。

2019年正IOD现象异常显著,其影响范围广,向西传播至非洲地区,向北延伸至中国境内,路径横跨整个大陆,从澳大利亚西部沿海、印度洋东岸区域开始,斜向穿过大陆内部,最终抵达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带,特别是对受灾情况最为严峻的新南威尔士州造成了显著冲击。

受其作用,南部非洲持续降雨,至今未停。七月至十月起步网校,中国长江下游遭遇干旱。据中国气象部门统计,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南部等地气温比正常水平高1至2度,降雨量比往年同期减少五成至九成。长江下游的柑橘树结出细小的果实,而支流的河床在阳光下曝晒,显现出龟裂的黄土地面。

这种气候现象导致澳大利亚夏季的干旱和酷热更加严重,同时使得带来降雨的季风来得更晚,这是珍妮特·林德赛教授向媒体透露的信息,她形容这就像是给一个常规夏天添加了强效刺激剂,使其变得异常极端。

“别再讨论全球变暖是不是真的了,赶紧想对策吧。”珍妮特说。

受全球变暖影响的大火,继续为全球变暖增加压力

“这些年,关于全球变暖的证据越来越多了。”罗京佳说。

这次IOD现象,是印度洋气温上升所致。它的表现非常强烈,或许与全球气候变暖存在关联。

罗京佳课题组在两年前就预见了这次正IOD现象的发生。该团队独立研发的动力模式(NUIST-CFS1.0)借助人工智能手段,构建了模型,展现了海洋大气的运行态势。这个模型能够模拟地球各要素的联动关系,其中二氧化碳是关键影响因子之一。

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反射的太阳辐射并再次发射,导致地表温度上升。地表温度的上升增加了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几率。这个影响过程非常精细且复杂。以猛烈台风为例,海洋温度的上升推动了水分蒸发,使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水汽上升到高空后,温度降低,释放出能量,成为猛烈台风能量供应的来源,从而提高了它危害人类的可能性。

地球的冷暖存在固定规律。普遍观点指出,这颗微行星环绕太阳公转,其轨道并非均匀,偏心率以十万年为周期发生变动,导致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出现不同。每隔四万一千年,地球便会步入一个全新的冰河时代,山河地貌随之发生改变。在炎热时段与严寒阶段,气温差距可达八度至十度。

工业文明损害了这种自然节律。罗京佳指出。人类开采了地球深处的碳,又迅速把它们排到大气中。地球已经处于温暖阶段很久,部分科学家认为这种状态会继续,另一些科学家则几年前预测2020年将进入寒冷阶段。不论怎样,待到严冬降临之际,人为因素引发的气温上升与自然界的暖和时段相结合,正对地球的承受能力进行考验。

碳存在自身的周转过程。它于动植物、岩石体、土壤层、海洋域、大气层之间流转,经历各种物理与化学的转化澳大利亚11月天气,改变着地球的形态,也关联着消亡与生长。地球内部的碳源自于远古时期的森林植被。它们挺立着消亡,又在火焰的助融下分解,积聚起来。这并非它们应有的归宿。

森林是自然界里头最关键的碳储存地。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刘玲莉讲,森林好比碳循环的一个开关,管着地球体系里碳的来去稳定。它们有时借助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吸进来,有时又经由呼吸作用把二氧化碳排出去。这是一个有生命的系统。一旦遭破坏,人为栽种的树木很难再恢复整个生态,这种生态甚至涵盖了土壤里不同作用的真菌。

现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森林视为全球减少碳排放的关键资源。澳大利亚的学者在文章中指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凉爽高地的巨型桉树林,每公顷可以储存大约1900吨碳,这个数量是热带林的四倍以上。维多利亚州是澳大利亚山火破坏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山火大规模爆发,林中积蓄的植物性碳因燃烧而排入空中,其中不仅含有二氧化碳,还有烟尘颗粒物。据刘莉玲说明,烟尘颗粒物是漂浮于空气中的植物成分,秸秆焚烧时同样会产生。这种物质同样会加剧温室效应。这场或受全球变暖驱动的火灾,正持续给全球变暖施加负担。

这个国家的炎热季节终将结束。气象部门最近公布的灾害性天气通报说明,异常海温现象的作用正在消退,更丰沛的降水即将来临,这将有助于减轻持续的高温干旱状况。

二十一世纪的又一个十年在烈焰中降临了。部分旅客于澳大利亚东海岸某度假小镇喜迎元旦朝阳。朝阳并未现身,被滚滚浓雾笼罩。出乎意料的山火突然爆发,两千名居民被迫撤离至海边。就在同日,悉尼歌剧院以粉紫金三色焰火庆祝新年佳节。此项已施行四十余载的习俗,今年遭遇了二万七千名民众的联名抵制。

从悉尼市向外望,受灾最重的新南威尔士州与邻近的昆士兰州,150起山火仍在肆虐。树木倾倒,它们最终会恢复生机并重新吸纳已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个周期或许需要上百年时间。

一位航天员在太空站中凝视着大地,这个星球正经历极端气候的加剧,狂风、巨龙卷风、电闪雷鸣频发,格陵兰与南极的冰层正在快速消融,世界海面随之抬升,或许会威胁到伦敦和上海的安全,他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从未目睹过如此宏大的火势,他拍下的影像里,乌云遮蔽了蓝色星球的一小片区域。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胡帅,以及东北林业大学的胡同欣,也参与了这篇文章的撰写过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