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万里生于1198年,卒于1275年,名子远,别号古心,江西九江都昌人氏,曾官拜宰相,乃南宋时期享有盛誉的宰相,同时也是民族英雄,在南宋末年担任文坛领袖,堪称杰出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弟弟江万载、江万顷共同创建白鹭洲书院,历经千年,书院培养了文天祥等十七位状元,以及2700余名进士,他三次出任宰相,为官期间清正廉洁,政绩卓越,心系国家,爱护百姓,堪称后世效仿的道德典范。
白鹭洲书院地处江西吉安市赣江中心白鹭洲的顶端,始建于南宋淳祐元年即公元1241年,与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江西四大书院,享有同等声誉起步网校,后来众多书院转型为现代教育机构,白鹭洲中学便是白鹭洲书院的传承者。

庐陵地区的民间讲学机构兴起于唐代,当时当地建立了四所这样的场所白鹭洲中学,吉州通判刘庆霖在开元年间于其辖区内创办了篁寮书院,这标志着吉州地区学术活动的开端,此后各地纷纷效仿,纷纷建立书院,邀请知名学者主持教学,宋朝到清朝期间,庐陵地区理学兴盛,山中简陋的住所也常能听到读书声,宋代时庐陵共建有约四十所书院,其中白鹭洲、新兴、盘窝、云岗、云龙和清节书院较为出名,这些书院主要传播理学知识,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江万里创立的白鹭洲书院,白鹭洲书院的首位负责人欧阳守道,是宋代江西地区著名的学者。
欧阳守道主持庐陵期间,白鹭洲书院迅速跻身江西顶尖学府行列白鹭洲中学,并享誉全国,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等名士皆从这里走出,该校以振兴理学、重视教化、彰显节义、培养人才为教育目标,其办学模式独具一格,教学成就与学术贡献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白鹭洲书院设立的历史意义:
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白鹭洲书院自设立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书院教育昌盛,英才不断涌现,包括书院创始人江万里,宋代知名学者欧阳守道,明代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廉”的汪可受,清初著名文学家施闰章,清末的教育家兼文学家刘绎等众多杰出人物,还有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学家刘辰翁,忠烈名臣邓光荐等,这些历史名人令人对书院充满敬意。
唐代至清朝,科举中进士的数量,常用来判断一个地方的文风是否兴盛,文化是否繁荣,以及人才是否众多,庐陵(吉安)地区考中的进士将近三千名,位居全国各州府之首,文化较为繁荣的苏州仅有大约一千七百七十一人,明代期间,有两场科举考试,前三名均由吉安府考生获得,这种全国罕见的成就,考取状元的人数达十六名,在全国范围内排名靠前,隋唐以来,官员多从举人和进士中选拔,正宰相中江西籍人士共二十八名,其中吉安籍有八名,此外还有九名副宰相以及许多尚书、巡抚等职位。
宋朝宝祐四年,也就是1256年,全国一共录取了601名进士,吉州就占了44个名额,而且这些考生大多来自白鹭洲书院,几乎占据了全国录取人数的十分之一,这个比例在当时是全国最高的,当时年仅21岁的书院学生文天祥更是独占鳌头,宋朝皇帝为了表彰书院,亲笔题写了“白鹭洲书院”的匾额,使得这所书院一下子声名远扬。
二,在江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江万里创建白鹭洲书院之后,各地纷纷效仿,吉州县城乡内众多书院陆续兴建并兴盛起来
宋代中国建立书院数量大约有720处,遍布全国18个省区,江西、浙江、福建位列前三位,江西最多,建立了224处,浙江其次,建立了156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仅有19处书院,仅占全国书院总数的2.7%,文化重心明显向南方转移,南方完全取代中原,成为教育和文化的中心。
明代书院数量急剧增长,总数接近两千处,比唐宋元三朝的总和还要多,遍布全国二十五个省区市,其中江西和浙江继续领先,分别建立了二百八十七处和一百九十九处,新增书院达一千六百九十九所。
清朝前期,官方曾对兴办新式学堂有所约束,雍正皇帝统治时期,国家局势趋于平稳,于是逐步解除禁令,各类学堂得以迅猛扩张,相关记录显示那个时代的学堂总数多达四千三百六十五处,其中江西省有三百九十二处,继续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根据资料记载从唐朝到清朝这千余年间,江西省共建有九百四十三处学堂,稳居全国首位,浙江省以八百零四处位列第二,湖南省以四百七十七处排名第三,河南省以四百一十五处位列第四。
清朝经历鸦片战争洗礼,西式教育模式逐渐传入,光绪帝在1901年下旨,要求全国所有书院转型为现代学校,从此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及其相关体制宣告终结。

三,带动了江西相关文化产业的兴旺和发展
江西享有“资源丰富,人才辈出”的美誉,历史上涌现出众多杰出人才,例如:欧阳修,汤显祖、陶渊明、杨万里、黄庭坚等,江西的教育和文化底蕴深厚,众多书院的培育下,庐陵地区的读书人学者云集,作家形成流派,官员群体壮大,著作等身,使得庐陵文化历经千年繁荣,成为江西文化的核心,吉安市因此被誉为“崇尚文德之邦”,作为一州的文化和教育中心,能否使其成为吉州的教育枢纽和学术研究中心,关键在于教师的选择,江万里对教师的选择非常看重,书院刚建立时未能找到合适的人担任山长,就坚持不凑合不任命,亲自为学生授课,此后,接任书院校长的,都是德行高尚的著名学者,邀请到书院讲学的也都是各界知名人士,白鹭洲书院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吉州文风达到鼎盛时期。
四:弘扬了儒家精神
古代的书院是儒家思想的实践场所,其设立初衷并非应试取士,而是注重个人品德提升与学问精进,旨在培育能够担当社会责任的栋梁之才,书院的性质与运作方式,决定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响力,以及其发展的空间大小。

书院肩负弘扬尊师重德,重塑师道尊严的使命。韩愈曾言:“教育者,旨在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尊师重德乃中华文明之可贵习俗,树立师道,营造尊师重德的氛围,社会得享教化,循规蹈矩者自会增多。书院不涉及权位、利益之争,有道之师长与向道之学子,齐心协力,致力于儒学振兴和文化进步。
江西古代的书院在历史上有记载,它们为守护中华文化、延续文化血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可惜的是,过去人才涌现的白鹭州书院所在地的吉安,现今却缺少一所像样的大学,尽管如此,白鹭州书院依然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向世人讲述着昔日的荣光。
江西的书院传统塑造了众多江西子弟,为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留下了深远影响,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堪称值得倍加守护的珍贵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