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房数据库”网络疯传,不少人的酒店入住信息遭泄露。
“查开房”已登不上 数据库难彻底封杀
由“两千万元住宿记录”文件在网络上被大量获取所引发的个人信息安全事件,现在已发展成一场社会信任问题。最近,上海某大学一位女性教师,在准备步入婚姻关系前,也获取了这份资料,通过查询了解到其未婚对象的多次住宿信息,经过一番内心挣扎,最终决定解除婚约。
数据外泄造成了信任瓦解,最终导致一段美满婚姻失败,令许多人感到意外。对于“是否应该调查未婚夫的住宿信息”这一问题,民众看法不一。针对此事件,法律专家和社科研究者指出,表面属于伦理问题,本质上却是关乎个人隐私权受侵害的新类型法律事件。如何保障个人隐私,给现行法律带来了新的难题。
每周都要开几晚房 每次只逗留几小时
三十岁的王芳,是上海一所大学的教师,职业相当不错,长相也挺出众。大约半年半之前,通过她父母的朋友引荐,王芳参加了一场结识伴侣的聚会,在那里她遇到了许辉。
三十有一的许辉在事业单位任职,眉目清秀,谈吐诙谐,深得王芳的欣赏。他们随即确立恋爱关系,共同拜访了双方长辈,还一同前往海外观光,感情发展迅猛。最近,王芳与许辉计划步入婚姻的下一阶段,着手准备购置订婚戒指、拍摄结婚纪念照的相关事宜。
突然,两人感情眼看就要圆满,却意外传出分离的消息,这突如其来的转折竟然源于“查开房资料”所引发的问题。王芳听同事讲,网络上正广为流传一个资料库,里面存储了成千上万人在多年前的住宿记录,她为了“了解”未婚夫往昔的行为举止,便获取了这个资料库,并输入未婚夫的姓名和身份号码进行检索。
真没想到,一查才发现,许辉几年前确实有过一段异常的住宿记录,几乎每周都有好几个夜晚去酒店登记,但从住进去到离开的时间来看,每次都只待两三个钟头,没有过夜。
王芳整夜都睡不着,觉得许辉以前的行为举止挺不靠谱,可她一直没在许辉面前挑出来。她反复琢磨,最后还是决定和许辉一刀两断。王芳表示,自从弄清楚住酒店的情况后,心里就堵着一块石头,总也放不下,“这块石头跟着自己太久了,还不如干脆点结束这段关系”。
丈夫记录满满一屏 全职太太进退两难
小玉和小威结为夫妻已经过去了三年时光,他们共同拥有一个充满生机与欢声笑语的女儿。小威在商界打拼,事业蒸蒸日上,家境殷实,所以当两人步入婚姻殿堂后不久,小玉就选择了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全身心投入到家庭生活中,担当起全职主妇的角色。
小威因为职业需要,常常要陪着客户出入各种场合,甚至深夜才能回到家里。最近,小玉在电视上了解到,现在有些平台能够检索酒店入住信息,她便在电脑上输入丈夫的姓名进行检索,发现丈夫的住宿记录非常详细,并且大多停留时间不长。
小玉心里很不痛快,好几次打算跟小威把事情说清楚。可她一瞧见小威到家时累得够呛,刚到嘴边的话就又吞了回去。上个周末,小威领着女儿去公园逛,瞅着父女俩有说有笑的样子,小玉心里头就跟喝了黄连似的。是得有个说法呢,还是保住这个家呢,小玉自己心里也拿不准主意。
市民热议
最近,有记者针对“是否应该查看伴侣的酒店入住信息”这一问题,随机询问了十位普通民众的看法。
正方:查一查更保险
五十八岁的王先生表示,当今社会不少人草率缔结婚姻,对于对方的品德和性情缺乏足够认识,这样的结合往往难以长久维持,他认为,尽管查询租房信息无法彻底洞察个体,却能够展现其个人生活状况以及对待情感的方式。
五十岁的陈女士同样觉得,当代人的情感根基不牢固,彼此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婚姻容易面临潜在问题。至于女教师王芳调查男友的住宿信息,她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并坦言自己的女儿将来谈朋友时,她也会建议对方采取类似措施。
反方:查的人自找没趣
五十二岁的祁先生立刻表示,此事令人震惊,这类隐私外泄对人际关系造成的创伤非常严重,他强调,情感与婚姻的根基在于彼此间的信赖,而王芳显然对她的伴侣缺乏应有的信任感,这种处理方式实在不妥,他直言,若王芳不能修正这个缺点,将来很难寻得合适的伴侣,即便步入婚姻,这种关系也难以维持稳定
丁先生今年三十四岁开房数据库 查询,他以为,单凭翻查几年前的住宿信息就选择结束感情,实在不妥当。他解释说,那些信息只能说明往昔,无法反映当下,更无法预示将来。
穆小姐今年二十七岁,她和男朋友计划近期登记结婚,不过她不打算像王芳那样去查看对方的住宿信息。她觉得,就算发现对方有住宿记录,就能断定其行为不检点吗?反之,如果没有这类记录,就代表对方完全没有不良行为吗?既然你接受了他的现在,也应当包容他的过去,去查住宿记录这类行为,结果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中立:感情的事说不清
赵先生今年三十九岁,毛女士二十九岁,他们一致表示,情侣之间的情感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的方式去衡量。既不能盲目地认定,王芳的伴侣是个品德高尚的人留学之路,也不能消极地断言,王芳和伴侣结婚之后,家庭生活就一定会不美满。
“查开房”仅是信息泄露冰山一角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教授指出,男女经由相亲结识,双方的了解或许仅限于浅显层面,对于彼此的性格、品德等内在特质知之甚少。倘若个人隐私被泄露,导致一方不光彩的经历被另一方知晓,这种现象极易被过分解读开房数据库 查询,进而造成彼此间的信任破裂。王芳的案例颇具独创性,我打算在教学中引入,和学生分析网络时期的伦理与法规议题。章友德指出,该案例从表面看属于伦理问题,实际上涉及公民隐私权被损害的法律事件。
章友德谈到,这次事情里没有谁能够得利,王芳和她男朋友都成了个人资料外泄的承受者。怎样维护民众的隐私权,怎样处理资料外泄这种新兴的难题,给现行法律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上海联业律师事务所王展律师持不同看法,认为住宿记录属于高度个人化的资料,依据法律原则,若通过网络及庞大的资料库系统让这类私密内容被广泛扩散,导致个人隐私遭他人探知,即构成对隐私权的侵害。"查开房"仅为问题的一小部分,资料外泄现象将逐步波及医疗保健、网络交易等行业,还可能催生诈骗活动。
不过,现阶段国内针对信息外泄的惩处,缺少配套的法律框架作为依据,尚未建立一部涵盖个人信息安全领域的核心法规,仅在《民法典》与《刑法》中零星提及,且惩戒力度不足,违法代价轻微,因此难以有效遏制。“若缺乏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作为根基,界定违规行为将面临诸多挑战。所以现在需要迅速推进立法保护,拟定并持续优化《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便为维护民众的隐私权益提供坚实的支撑。
记者手记
大数据时代的“蝴蝶效应”
当前最引人注目的信息技术术语,是“海量数据”,然而,近期一起全国性资料外泄事件,却导致了一桩婚姻关系破裂,可以说是一次严重的信息暴露,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相关网站现已无法打开,数据库下载也已中断,不过“查开房”事件所揭示的信息安全风险依然非常严重。有行业专家指出,数据库里的大量身份证号码、住址、联系电话等资料,会被不法之徒视为极具价值的资源,随之而来的将是各类推销和诈骗行为的激增,造成广泛的不良后果。
信息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对个人隐私的搜集非常容易,你中午在哪里用餐、晚上在哪里歇息、网购过哪些商品、看过哪部影片、和谁长时间通话,都会在无意中留下记录。然而,与此迅猛发展的科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下对于个人隐私的维护却非常薄弱。
确实,我们无法因为担忧而拒绝进入“大数据”时代,然而如何确保信息在应用、存储以及传播过程中的安全与可控,对相关部门及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