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争斗热门,皇后身处权力核心,如何评价她们?

常见问题2025-09-16 15:09:08佚名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宫廷内部的权力角逐,历来是文艺创作中常见的主题。在宫斗故事里,皇后这一人物不可或缺,她身份特殊,能够与帝王地位相当,既是所有嫔妃中的首位,也是内宫的主导者,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代行皇权处理政务。

《说文解字》有记载,所谓“后”,是指继承君位者,字形像人行走的样子,体现发布命令告知各方的情景,负责发布号令的人,就是君王或后。由此可见,后也有君主的含义。因此,全天下的女性中,皇后是最尊贵的。她们位于权力的中心地带,她们的所作所为往往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她们的婚姻既是人生的归宿,也是重要的职责。

多数情况下,后宫的女子难以仅仅扮演装饰角色,在险恶的宫闱斗争中自处,是她们的必备能力,各个朝代对她们的衡量尺度不尽相同,然而,要判定一位皇后是否合格,必须全面评估她作为从政者的才干、操守以及留下的历史印记。

中国历史上涌现过众多皇后,她们之中不乏杰出、睿智、雄心勃勃且足智多谋的女性,在才干品德和处事手段上,完全可以和男性相媲美。本文挑选出四位最有影响力的皇后:西汉的吕雉,晋朝的晋惠后,北魏的文明太后,以及唐朝的长孙皇后。

西汉吕雉、晋朝晋惠后、北魏文明太后、唐代长孙皇后

中国古代皇后评价标准_李世民的皇后_皇后历史地位

从个人能力方面分析,西汉吕雉展现出才干,并且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记录在册的皇后;从品德角度考量,唐代长孙皇后是古代贤德皇后的典范。

除此之外,若以历史作用作为衡量标准,北魏冯氏、西晋贾氏的政治活动,对于之后数个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都造成了显著作用,所以也有资格被考虑。

这几位人物之中,名气或许不及武则天,这位女性曾更改年号,登基称帝,仅仅以皇后身份来描述她的一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文不打算介绍她。

西汉吕雉:女人不狠,地位不稳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录的皇后,她以狠毒闻名于世,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她所展现出的才能和所做出的贡献。

少年时代,吕雉跟随父亲前往沛县逃难,当地县令举办盛大宴席款待,当时还是个亭长的刘邦也虚报了贺礼数额参与其中。正是这个年轻男子获得了吕父的赏识,最终吕雉下嫁于他。从家世背景来看,吕雉明显优于刘邦,并且年纪还比他小十多岁,但她并未推辞这门婚事。

李世民的皇后_皇后历史地位_中国古代皇后评价标准

她与刘邦共同承受过许多艰难困苦,还曾被掳往楚国充当人质,险些丧命,然而吕雉始终坚守妻子的本分;她的两位兄弟也追随刘邦参与战争,为他建立了赫赫战功;作为刘邦的原配夫人,她从未辜负过丈夫;身为皇后,在协助夫君方面,她的表现非常出色。新王朝刚刚建立,将国土分封给十位皇子,吕雉在协助刘邦铲除异姓诸侯、诛杀功勋卓著的臣子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相应地,她承受的指责也最为沉重。然而,她所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却是当时维护社会秩序所不可或缺的。司马迁评价吕氏“辅佐高祖安定天下”,称其共同开创基业也毫不夸张。

回过头来谈谈戚夫人,皇帝和皇后能够共担艰难,却无法共享富贵,在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之后,仅仅一个戚夫人就使刘邦的心意发生了改变。不仅如此,戚夫人还向刘邦请求废除吕雉的儿子——太子刘盈,改立她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这就触碰了吕后的不容触碰的底线。吕后性格刚强果决,她怎能容忍这样的背叛和挑衅?对于朝中大臣和各路诸侯都可以毫不留情地处决,对付一个戚夫人又有什么难度呢。

汉初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若无足够魄力,就难以立足,这种特质或许正是称职的治国者必备的条件。吕雉施政手段直截了当且收效显著,对待政敌从不留情,实际上维护了汉初时期的政治局面。她临朝称制的八年期间,减轻赋税徭役,提倡农耕养殖,民众得以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朝廷事务不外传,天下一片太平景象”。”无怪乎司马迁专为她作本纪,将她的历史地位等同于帝王。

然而,权力的影响下,吕雉原本的刚强果决变得残酷毒辣,对子女的疼爱也被扭曲为偏执的嫉妒,为了达成目标可以不顾一切。吕雉行事过于狠毒,导致吕氏家族的成员大多没有好下场。此外,她热衷于掌握权力,分封众多吕姓的诸侯王,开启了外戚掌控局面的先河。吕后的声名狼藉主要源于这些行为。不过,从政治谋略和胆识来看,吕后确实非常出色,足以被后世铭记。

晋惠后贾南风:抢老公天下,终玩火自焚

贾南风在皇后位置上度过了十年光阴,她的丈夫正是那位说过“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估计也是缺乏管理朝政的能力,所以她才能够独揽大权,最终在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的政变里被推翻,不幸遭遇了悲惨的结局。

皇后历史地位_李世民的皇后_中国古代皇后评价标准

这位皇后在正史中声名狼藉。《晋书》记载她曾用兵器击中怀孕的侍妾,导致胎儿坠地,并且与太医令程据等人发生不正当关系,行为既残忍又放纵;此外,她容貌也相当难看。然而这些针对个人的攻击,真伪难辨,更适合作为闲谈的素材,不太适合用来衡量贾后的历史地位,而“牝鸡司晨”的道德指责也并非完全恰当。

贾南风铸成大错,缘于她为了一己私欲,破坏了政治秩序,通过暴力手段大量杀害朝廷重臣和皇室宗亲,从而引发了“八王之乱”。晋武帝离世后,司马衷继承皇位,贾南风也由太子妃晋位为皇后。在这个时候,国丈杨骏担任辅政要职,掌控朝政,权力极大。贾南风接着拉拢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一同消灭杨氏全族,随后又借力司马亮和司马玮之间的摩擦,一个接一个地将他们铲除,最终将权力重新掌控在皇帝本人也就是她的手中,这一系列行动堪称精妙。然而贾后没有亲生儿子,太子司马遹的存在始终让她感到不安,于是她最终将其处决以绝后患,这便给了其他皇室成员发动政变的机会。从那时起西晋的政治局势变得混乱不堪,社会秩序彻底崩溃,皇室成员之间兵戎相见,中原地区陷入动荡。

战乱并非贾后一人造成的,晋武帝生前就在西晋政局里留下了麻烦。他大量册封亲王,却把皇位传给了能力不足的司马衷,还安排了几位心怀叵测的长辈去“帮助”他;晋武帝祸及儿子又祸及孙子,早早地公开了孙子的才能,当作了明确的继承人,这就等于把司马遹变成了野心家们眼中的一个目标。

贾南风权力欲旺盛,在这政治场所里滋长成邪恶之果。尽管她实际执掌权柄的那段时期,社会局面比较安定,曾经有过“天下太平”的时期,然而她的贡献仅限于此。

晋惠后是政治失策的典型代表,她挑起了西晋朝廷的残酷杀戮,是八王之乱的主要发起者,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的灭亡和随后的百年动荡,虽然这并非她个人的全部过错李世民的皇后,但承受这个恶名也并非毫无道理。

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孝文帝该叫你祖母,还是母亲

中国古代皇后评价标准_皇后历史地位_李世民的皇后

北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为文成帝拓跋濬的配偶,同时也是孝文帝元宏的祖母。她源自汉族,却在鲜卑族的北魏政权中,从微末之态逐渐攀升至权势之巅,实属罕见。她与孙儿孝文帝之间的关联更为晦涩难明,给北魏王室增添了一层神秘面纱。

冯氏起初因父亲遭杀戮而沦为宫女,后得姑母冯昭仪照拂,被挑中成为文成帝拓跋濬的贵人,接着又被正式立为皇后。文成帝去世后,年纪尚小的献文帝拓跋弘登上皇位,从此冯太后开始执掌朝政,管理国家事务。然而在此期间,献文帝的儿子元宏,也就是日后的孝文帝诞生了。令人费解的是,冯太后尽管野心勃勃,却在此刻出乎意料地将皇位交还给了献文帝,她自己则返回宫中,专门负责教导她的“孙子”元宏。

孝文帝诞生之时,太后便不再过问国家大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颇为蹊跷。让人更加困惑的是《魏书》里的一段话:“直到太后去世,高祖(孝文帝)的出身始终成谜。”冯太后的离世使得孝文帝的母亲身份成了一个谜团,让人难以捉摸。史书记载孝文帝由李氏所生,然而他登基之后却优待太后的家族,却对李氏的族人十分冷淡。这些反常的情况好像都在暗示一个结论,冯氏极有可能是孝文帝的生母。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不过鲜卑族的一项古老风俗,就是收继婚,为这个推测提供了确凿依据,那就是家业继承者,在父亲离世之后,能够迎娶父亲在世时的伴侣为妻,不过亲生母亲不在此列,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拓跋弘,虽然年纪尚轻,却并非冯太后所出,所以这种收继婚对他们来说,是符合习俗的。这种习俗听上去极其粗犷,且带有不合人伦的意味,在北魏时期确实存在,它和汉族的道德观念完全不同,由此我们或许能够明白冯太后为何极力倡导学习汉族文化,也佩服她决定推行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革新的胆识和决心。

冯太后在孝文帝登基之前,就已经开始推行以均田法和三长制为核心的汉化政策,这为后来的全面汉化奠定了基础。孝文帝由冯太后亲自抚养长大,从小耳濡目染汉族的文化和道德观念,他内心难以接受祖母就是自己亲生母亲的真相。所以,除了完成冯太后的遗愿,孝文帝大力实施各项汉化措施,也是他本人想要摆脱北魏落后和野蛮状态的必要手段。

冯氏的施政举措气势恢宏,她与孝文帝的互动关系,反而成为后者实施汉化政策的坚实桥梁。可以肯定,她对北魏以及随后的朝代的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长孙皇后:李世民永生不忘的女人

李世民的皇后_皇后历史地位_中国古代皇后评价标准

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以品德高尚闻名。她出身显赫的官宦世家,其父长孙晟曾任隋朝右骁卫将军,因平定突厥有功而受封;她的母亲高氏是北齐皇室远亲,乃清河王高岳的孙女,安王高劢的女儿。长孙氏十三岁时,经由舅舅做媒与李世民结为夫妻。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她被册立为皇后。

史书中记载长孙皇后的贤良事迹极多,堪称后世效仿的贤后楷模。她既聪明又富有远见,能够适时劝导君主,同时又能严格遵守礼法,从不逾越规矩半步。唐太宗经常与她商议国家军政要务,希望获取她的见解,她却婉言拒绝说雌鸡报晓终究不合常理,女子参与政事同样预示不祥。在太宗的再三请求下,长孙氏才表示安居时要时刻警惕危险,关键在于任用贤能之人并虚心听取忠言。

魏征是谏议大夫中一个勇于表达意见的人,他的直言却常让太宗觉得很不舒服。春季刚开始,太宗突然想去城外打猎。当太宗正要离开皇宫时,碰巧遇到了魏征。魏征觉得现在动物正在抚养小动物李世民的皇后,不适合去打猎。魏征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太宗只好很不高兴地返回宫殿。他对长孙皇后发牢骚说:“非得把魏征这个老家伙除掉,才能消消我心里的火气!”长孙氏探寻缘由后,便悄然返回居室,精心梳妆打扮,换上璀璨的衣饰,神情肃穆地来到太宗跟前行礼,并说道“衷心祝贺陛下!”太宗心中十分不解,急忙询问她为何这般郑重其事,皇后解释道:“我听闻贤明的君主方能拥有敢于进谏的臣子,如今魏征敢于直言不讳,足见陛下明智,所以特此祝贺陛下。””说完,太宗猛然意识到皇后此举的深意,魏征也得以保全性命。

长孙皇后不只规劝君主,自身也要求严格,从不仗着受宠就变得傲慢。贞观八年,长孙皇后跟随太宗外出时得了风寒,旧病因此复发,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太子李承乾请求宽恕罪犯,让他们去道观为母亲求好运。所有官员都表示赞同,就连魏征也没有提出不同意见。但长孙皇后却极力反对,她表示:“生死有定数,荣华富贵由天决定,不是人的力量能够改变的。”如果行善能增长寿命,我平时就不会造作恶行;如果积德没有作用,那么祈求福祉又有什么意义?释放囚犯是朝廷的重大决策,道观也是清净的场所,不必因为我而扰乱,怎能因为一个女性而破坏国家的法规!这话刚说完,在场的所有人都深受触动。

她通晓事理,与前几代干预朝政、挥霍无度的嫔妃们相比,更显其品格崇高。李世民在她离世之后始终没有再册立皇后,毕生都对她念念不忘。

长孙皇后备受赞誉的,并非她的政治才能和掌权手段,而是她的高尚德行。俗话说“有成就的男性身边,总有一位杰出的女性相助。”在唐太宗执政时期,国家繁荣昌盛,这除了依靠有谋略的文臣和勇猛的武将外,也离不开长孙皇后的协助。长孙氏与初唐的繁荣形势非常契合,她不必像男性那样在政坛上施展谋略,而是专心于扮演好皇帝的配偶、后宫的掌管者这一角色,这体现出了她的卓越才能。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