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海外求学,表面风光无限,实则融入困难成为普遍难题
作者 蔡晓晶
教育部相关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前往海外求学的学生数量比2011年多了5万9千9百人,增幅达到百分之十七点六五。根据教育部门发布的信息,当前我国海外的学习者总数为壹佰贰拾柒万人,在全球范围内排名首位。专家分析,2013年,选择出国深造的人数可能将超过肆拾玖万人。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接受早期教育,留学低龄化现象日益显著,中学生留学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部分家庭甚至将孩子送至海外接受小学或幼儿园阶段的教育,这一趋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消息透露,广州地区近期咨询赴新加坡幼儿园的数量大幅上升,“三岁前往新加坡留学”的新闻也吸引了媒体的高度关注。
在留学现象日益普遍的今天,众多学者向学子及家属发出警示,海外求学虽然备受憧憬,却面临诸多挑战,决定前务必冷静权衡
语言不过关 留学生“融而不入”
四月份,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副校长怀特在一个关于高等教育的会议上表示,该校在希腊设立的国际组织“城市学院”,已经彻底禁止了“同乡会”这类性质的学生团体,目的是为了防止留学生更倾向于与本国的学生集体交往。
英国《英中时报》披露,跟英国境内各类华人处境不利的群体对比,到英国求学的学生因掌握语言及文化等长处,被认为有潜力更顺畅地跟英国本地社会交流,然而诸多现象显示,大批留学生在英国始终维持着一种表面融合实则疏离的状况。
这种现象被称为“表面和谐实质疏离”,表明中国学生虽然能与英国居民维持基本友善关系,却很少真正参与当地生活。与海外其他学生不同,中国学生倾向于聚集在一起,他们更愿意与中国同学交往,以此迅速获得认同感,并找到更多共同话题。“中国式社交圈”因此逐渐形成。“固定社交圈”能令众多海外学子获得精神支持,却也可能阻碍他们的学习与人际交往,造成语言能力停滞不前,进而影响学业表现,同时限制了他们融入当地社群的机会。
尽管各国对国际学生的语言标准持续加码,中国学生的语言能力仍是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一个主要困难。由于“同胞聚集区”和“中国学生群体”现象的存在,留学生与外国人的互动变得有限,许多留学生仅限于课堂内使用外语,课余生活几乎完全沉浸在中文氛围中,因此语言能力进步缓慢。
《英中时报》强调,中国学子们的刻苦努力显而易见,然而,部分受访的中国学生认为,求学似乎只有单一途径,即大量阅读各类书籍,许多中国学生整日待在图书馆里,英国学生则倾向于在应该学习的时候专注学习,在应当放松的时刻尽情放松。他们的爱好范围更宽广,常见的有影视文化、社交联谊、健身活动等,也有不少中国学子未曾意识到的范畴。他们乐于并且能够投入时间在看似与学习、职业“无涉”的“爱好”上,如此便能更容易结识同好、丰富交流话题。留学生小张就时常参与同窗的联谊活动。他提到,这种情形跟中国相似,时常相聚饮食确实有助于加深彼此了解,培养情谊,久而久之,便会自然形成稳固的社交圈子。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在学习与休闲之间寻得恰当的协调也很重要。
文化交流应当是双向的。中国学子盼望被异国文化容纳之际,亦需认真钻研并吸收外来文化。对此留学生活,专攻跨文化研究的博士生邵某提出看法,既然身处英国,何不摒弃本土思维留学生活,尝试转换观察事物的角度?不拘泥于旧有模式,以开放心态,方能发自内心地认同并接纳新的文化形态与生活方法。
生活孤独无助 心理问题凸显
许多在外求学的学生谈到,身处他乡时最难以承受的是寂寞,与国内的亲人和朋友分隔两地独自生活,碰到难题时常常只能独自面对,由孤独和无力感引发的心理状况在年纪较小的留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
美国《侨报》披露,法拉盛守望互助团队的负责人朱立创称,在纽约,众多低龄留学生多为“90后”贝语网校,于国内父母看来是掌上明珠与家中独子。然而抵达美国后,这些青少年普遍缺少独立生存的本领,反而容易受到当地物质欲望的牵引,从而误入歧途。
小留学生孟阳讲述,在美国的这两三年里,他持续不断与中国友人联络,每天入睡前和醒来后,都有固定习惯,就是浏览中国朋友的微博动态和微信信息,并常常留言互动,偶尔会让他觉得仿佛仍身处国内。孟阳补充,自己寄宿的家庭仅负责供应每日饮食和提供住处,几乎不干预他的日常活动,也很少与他交流。
此外,身处全新环境之中,外国学生还需应对同窗间偶然流露的排外情绪。据美国《侨报》披露,于波士顿大学就读的张颖,早在高中十年级时便已进入马萨诸塞州某私立学府就读。
张颖清楚记得,她的同住者刚入学时就直言不讳地表示,对她国籍的人怀有反感。那个室友经常拨打长途电话到很晚,完全无视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张颖的休息。在集中攻克英语发音难题之后,张颖终于摆脱了“开口难”的困境,在跟这位外国室友发生激烈冲突之后,对方才停止了针对她的欺凌,最终还与她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张颖谈到,学生的个性影响他们能否融入美国教育环境。她指出,一部分中国学生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另一些中国学生则悲观沮丧,估计他们毕业后会回到国内。这些学生感到非常失落,他们迫切需要希望,渴望得到接纳,盼望能找到愿意倾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