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徐嵩在中学阶段,父母将他送往成都的一所著名寄宿学校就读。他天性细腻,在关键的选拔考试中,成绩仅比录取线低六个分数单位,因此他的学习档案被安排在别的地方。因为这个原因,他时常忧虑,害怕同学们会对他产生轻视的情绪。
他注意到同窗低声交谈,便揣测对方是否在暗地里议论他的学历情况
徐嵩承受着沉重负担,时常心神不宁,难以入睡。有一次期中测验,他表现糟糕上网没意思,家长座谈会上,教师当众指名斥责了他,指出他擅用英语口语练习时段完成作业留学之路,并且不遵守教导。
回到家里,母子二人激烈争辩起来。当时,徐嵩精神状态极差。后来,徐嵩被确诊患上心境障碍,母亲只好让他停学。
02
徐嵩的爸爸是位数学教师,他十分严格地要求徐嵩。偶尔,他会亲自指点徐嵩。只要徐嵩做错题目,他的父亲就会大声斥责,骂儿子是“天下头号笨蛋”。
徐嵩的母亲忧虑孩子的心理状态,屡次与徐嵩的父亲发生口角,状况恶化时还会发生肢体冲突。
徐嵩家父后来因触犯律法被关押进监狱,即便身处监牢,他仍然不忘训导儿子,叮嘱徐嵩必须考入北大和清华,若是没有考上,那就会成为社会的渣滓。
幸运的是,徐嵩在母亲徐氏的照拂中,领悟到人的意义并非单凭一场测验便可判定。
青少年抑郁症≠玻璃心、矫情
依据最新公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国内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普遍程度已经达到17.5%。在这之中,重度抑郁障碍的比例为2%。
另外,《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揭示,国内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发生比例达到24.6%。诸多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抑郁症状的流行状况不容乐观。
年纪轻轻,为何会陷入情绪低落?青少年出现抑郁状态并非性格脆弱,也不是小题大做,造成抑郁症在年轻群体中增多的情况因素复杂,涉及遗传背景、成长阶段、性别差异等。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大脑功能尚未成熟,容易形成生理上的脆弱性,从而诱发抑郁情绪。
现在社会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家长追求利益心切,用各种方法教育孩子上网没意思,盼望孩子能从最初就领先一步,顺利突破阶层限制,最终成为既有钱又有名的人。
因此,父母的重担会转嫁到子女肩上,让孩子承受沉重的精神负担。然而,可用之物总是不多,从某个角度讲,长辈只看重分数的行事方式,也会增加孩子遭遇失败的频率。
努力追求本应是值得肯定的生活态度,然而常常事与愿违,难以实现预期,致使愿望落空,造成明显的情绪波动。
一方面承受着长辈的寄望,另一方面遭遇着失利与打击,年轻人很难在这两种情境中保持平衡,常常陷入自我苛责和悔恨的情绪之中。
有些家长处理问题过于急躁,孩子遇到挫折失败,他们不去正面教育,反而责备孩子,给孩子增加负担,这样会加重对孩子的伤害,让孩子感到茫然无助,进而导致孩子出现负面反应。
有抑郁倾向的人,嘴里常说这几句话
许多人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正承受抑郁情绪,常误以为是短暂的低落感受。实际上,抑郁状态并非毫无表现,倾向于此状况的人,口中常会吐露以下三种言论:
1、“我就是一个很没用的人”
觉得本人样样事情都搞砸了,看轻自己的分量,持续地自我批评,信念跌落,越来越没自信,甚至演变成孤僻,完全停止与人往来。
2、“活着好没意思啊”
生活缺乏意义,时时刻刻都如同受刑一般。平日里排斥与人交往,把自己孤立起来,总感觉旁人在议论自己,过分在意他人的目光和评价,对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希望,最终逐渐被无边的阴霾笼罩。
3、“我好累啊”
常常觉得疲惫不堪,即便毫无活动,仅仅卧床休息,也会觉得气短胸闷。对所有事情都失去兴致,内心时刻紧绷,容易心神不宁、性情急躁,常常彻夜难眠,思绪被形形色色的负面念头充斥着。
另外,有抑郁症倾向的人,还会有其他的异常表现,比如:
食欲下降:吃什么都没有胃口,身体快速消瘦;
情绪波动大:一会安静一会狂躁,一会兴奋一会低落;
行动迟缓:思考缓慢,主动与人交流的次数逐渐减少,甚至出现说话含糊的情况,无法正常沟通。
孩子抑郁了,家长能做些什么?
心情低落时,可能会萌生放弃生命的想法。统计资料表明,三分之二的情绪困扰者抱有自毁倾向,而在这些人中,十分之一的人会付诸行动并导致死亡。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自杀呢?
他们已经无法自控地萌生轻生的想法,觉得生存毫无价值,连呼吸都倍感煎熬。
心理上的困扰同样会引发身体上的不适,持续无法入眠造成睡眠匮乏,会对机体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使得痛苦程度更加严重。
对于情绪容易低落的年轻孩子,家人的支持非常关键。那么,家人应该采取哪些行动呢?
1、正确与孩子沟通
绝不能责备或苛责孩子,需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探究他们情绪低落背后的缘由。鼓励孩子参与他们热衷的爱好,有助于点燃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协助他们重拾乐观生活的信念。
2、重视孩子的身体状况
必须把孩子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协助他们改掉频繁玩电子游戏、深夜不睡、食用不健康食品等不良行为。不能让孩子长时间接触电子设备,需要压缩上网时长,降低负面内容的诱惑。
3、寻求专业的帮助
需要时应当咨询专家意见,规划医治方法时,要让小患者参与其中,这样能够防止他们将来抵触治疗,进而阻碍治疗过程和成效。
现在,青少年抑郁问题依然很严重。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想法没有问题,但必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寻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给孩子增加负担,那样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伤害到孩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