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几百万送娃出国,回来月薪五千,图啥?
二零二四年六月,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更新了人才引进的目录,其中规定,在QS世界大学排名前五十位的院校毕业生,可以直接获得居住权,而在该排名前一百位的院校毕业生,只需缴纳半年的社会保险费,也能够申请获得户籍许可马来西亚大学qs排名2024,然而,就在同一份名单中,某英国高校的硕士学历持有者的履历材料,甚至无法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的第一轮筛选。
留学正变成一场押错宝就血亏的赌局。
赌桌两边筹码已经翻篇。
五年前大家聊的是“出国镀一层金”,现在聊的是“别镀成铜”。
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信息令人警醒,前一百名QS大学海归的起始薪资比985高校毕业生高出18%,而非前500名的起薪则与国内普通二本院校毕业生持平;一位券商的人事负责人透露,他们的后台系统会直接过滤掉非前200名的申请者,连简历都看不到。
名校二字成了硬通货,其他统称“水货”。
可名校门票越来越贵。
美国单学年教育开销与居住费用合计轻易超过七十万元,英国伦敦地区每年基本需要五十万元,澳大利亚货币兑换比率即便显得较为有利,也无法阻止其持续攀升。
经济压力增大,教育选择转向非主流方向,德国不收学费、荷兰每年十五万、马来西亚八万即可完成学业,二零二四年的申请人数普遍增加了百分之三十。
价格确实非常低廉,相应地付出的成本也清晰列出:需要掌握德语和荷兰语,还得忍受热带地区的雨季,同时国内的人力资源部门表示对这所院校并不了解。
更尴尬的是“反向留学”。
英国某QS排名前200的商科专业,百分之七十都是中国学生,小组合作时直接用中文讨论,导师打趣说“你们彼此交流还需要翻译吗?”
花了四十万去国外学习,却发现只是个“国内网络课程搬到线下”的形式,语言能力毫无提升,所谓的跨文化感受,几乎全是因为食堂里那位印度服务生的存在。
雇主并非愚钝之辈,面试伊始便显露出破绽,英语表达迟滞,对文化笑谈反应迟缓,海外经历的幻想瞬间崩塌。
专业选择同样卷出新高度。
STEM学科份额激增至45%,计算机学科、人工智能学科、数据学科成为当前最热门的三个领域。
前些年挤破头的金融业、商业和行政领域,现在被冠以“就业困难”的名号,连家长们的交流群都在议论“商学专业的最终归宿是推销保险”。
即便进行专业转换,也必须考虑教育机构:美国硅谷公司校园招聘明确限制为顶尖五十所大学,英国部分高校的转专业课程也遭受冷遇,认为其课程设置缺乏实质内容,毫无价值。
政策红利倒是真撒钱。
获得上海居住权,深圳提供三十万元创业补助,杭州发放三万元一次性住房补贴,各地方政府招揽人才的行为十分公开。
可红利只认“牌子”马来西亚大学qs排名2024,不认“故事”。
能进入世界大学排名前五十可以直接获得居住权,而进入前五百名则只能排队等待积分,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网友热评:
耗费了双亲毕生积蓄,最终月薪仅五千元,还得和国内新毕业生争夺住房补助,颜面何存?
德国的大学教育是不收取费用的,但是德语语言难度极大,完成学业的比例只有一半,只要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就必须延长半年时间,这种时间上的损失,有多少人真正计算过呢?
不要再提什么增长见识了,招聘方只关注你的母校头衔贝语网校,见识丰富程度能写入履历吗?
逆向留学真是荒唐,整个班级中只有我一位异国学生,授课教师竟询问我是否误入了其他授课场所。
科学和技术领域值得追求,但必须是真正的科学和技术领域,有些机构将行政管理伪装成“商业研究”,即便如此,毕业生依然难以获得就业机会。
简而言之,经济条件不具备时不要勉强尝试,资金充足也不应随意行动,务必先考察QS榜单,接着分析学科排名,最终确认国内企业是否认可,切莫等到回国后才懊悔“白白浪费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