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捧红超级女生
2006年09月30日15:49 新世纪周刊

美国捧红超级女生-林嘉澍
若非美国媒体的相关报道,那档名为《美国偶像》的节目,其一位非亲生子女出身的参赛者,或许不会有如今的知名度

在《今日美国》和《巴尔的摩太阳报》
关于“2005超级女声”的报道出现之前,这个由国内某地电视台打造的选美节目一直比较平淡,关注度不高,发展缓慢。不过自2005年5月下旬起,该节目突然遭遇了转折点,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爆发期。

2007年5月26日,《今日美国》刊登了一篇引发广泛讨论的关于“超女”的文章,这篇文章被持续引用长达一年之久。美国记者大卫·林奇对“超级女声”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表示,尽管“超级女声”这个名字不如“美国偶像”那样响亮易记,但“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节目在中国内地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卫·林奇注意到,电视上堆满了各种会议信息,但“超级女声”节目对观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比赛的晚上被称作“中国的大选之夜”,人们首次有机会亲自投票选出心目中的顶尖选手。
接受《南方周末》的访问时,报道“超女”的《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加迪·艾普斯坦提出看法美国超级女生,与之前类似,他称“美国偶像”或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中国此前并无同类节目,设想若在中国推出相似节目,他们肯定会很关注此事
“超级女声”品牌归属于天娱公司所有。当时,天娱的负责人王柯激动地向《南方周末》的记者袁蕾透露:“‘美国偶像’也来对我们进行采访了。”他确实有理由感到喜悦,由于借助美国报纸的报道,“超级女声”在国内媒体所受到的关注度开始迈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袁蕾清晰记得那个时期的情形变化:去年首届超级女声刚开始时,公众普遍认为它只是一档常规的综艺节目。然而美国媒体习惯将中国事件与政治议题牵连在一起,他们发表的相关报道促使国内报纸杂志的关注点转向了“海选”环节。由于国内媒体先前缺乏这种视角,而且借助外国媒体的口吻来呈现也会显得更为自然。
2005年6月3日,《南方周末》刊登了首篇以“转型”为题的关于“超女”的报道,标题为“‘超级女声’:从未见过如此仿效‘美国偶像’的节目”。紧接着在同年的6月15日,《三联生活周刊》紧随其后,推出了一篇名为“超级女声:民众的狂热庆祝”的封面专题文章。2005年“超级女声”活动收尾后的数月美国超级女生,国内各大媒体持续热衷于探讨这一赛事的社会价值,然而其讨论的深度与范围,始终不及美国报刊的涉猎程度。
超女总决赛当晚,收视人数高达4亿,这个数字超过了北美总人口,而观看2006年5月“美国偶像”最终角逐的观众仅为3600万。在中西方媒体的共同宣传下,“超级女声”成为2005年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盛大的结束表演结束后,引发“超级女声”现象的美国新闻界再次开始,回顾了中国同行在这四个月里发表的出色观点。

2005年10月10日,《时代周刊》亚洲版选用李宇春作封面人物,称其为“亚洲英雄”。该刊物发表文章称,国内媒体就这类节目形式产生了热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表示,'唯有突破常规的事物才会引发如此热烈的关注','不过在中国,真正依靠全民投票来决定结果的情况实属罕见'。《中国日报》的评论提出疑问,为何一个模仿民主的选拔方式,最终选出的却是歌喉最差的选手呢?
中国媒体热衷于在东方主义的风潮里,为那些在美国新闻语境中自我展示的现象喝彩,先是“内部开花外部香”,接着,在国内迅速蔓延,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景象。关于“超女”的中国与美国之间的互动起步网校,让“2005超级女声”最终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