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山寻黄勇印记
北京晚报《北京晚报》公众号2022.05.0214:35
▌王梅
黄琦题写的校训
黄琦题写的“莫干山”
在莫干山镇,有“黄旗莫干乡村建设展览馆”。每个来到这里的人,第一眼都会看到两行字:“隐居莫干山,就是想隐居莫干山”。在山林中寻求心灵的平静; “推动农村改革,就是在政治之外实现生命的意义。”这句话直白而刺耳,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黄奇和我们其他人一样,也问过自己这种灵魂的拷问。
如果你是一名“故宫粉”,你可能对黄勇这个名字很熟悉。 1924年,黄永就任总理,行使大总统权力,亲自修改《清朝优待条件修正案》,将清朝小朝廷驱逐出宫。皇家紫禁城从此成为国家的故宫博物院。为了这一历史性的里程碑事件,章太炎亲自给黄勇写了一封信,支持黄勇剪掉清朝的“最后一根辫子”。 1936年,黄勇因病去世。十几年后,他的妻子沉依云写下《依云回忆》,回忆他们在莫干山的生活。黄勇走在山路上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我习惯了走在崎岖的路上。路就像他生前的命运。”一句温柔的话语就像是命运的隐喻,描述了所有的一切。漫长曲折的道路上的坎坷,国运的衰败,体现在个人的命运上,结局早已大致注定。
1928年,黄琦来到莫干山后,就失去了所有的政坛权力。他身着便服,走访山下大大小小的村庄,成为当地农村人尽皆知的“黄布”。先生们”。
开办学校改善农村地区
在《黄勇日记》中,黄勇讲述了这段个人痛苦:“看到村民们知识不成熟、体质孱弱、道德薄弱、生产方式笨拙,我意识到农村是国家的根本。乡村和人民,如何建设现代?今年,他在莫干山买了一套房子,在莫干山脚下的于村买了十几亩地,“我想在那里办一所小学。”这为未来做一些事情,为乡村做点贡献,为社会尽点责任。”
一开始一切都很困难。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校长,办学计划被搁置。直到“9月18日事变”,国难日益尖锐,黄勇才下定决心开办学校。由此,他也改变了一个年轻人的命运:莫干小学第一任校长郑兴白。这位当时已经在上海工作的年轻人,最终被黄的“对社会的承诺”所感动,接受了黄的邀请,来到大山里,担任莫干小学校长十五年。这一年,郑兴白25岁了,他们一年比一年成为朋友。 《黄先生与莫干小学》的作者郑兴白回忆了建校的艰辛:一天一大早,老师拍了张照片对我说,我昨晚睡不着,想着要跑一所学校,我要建几栋教学楼。它还将作为未来农村改善的办公室。我画了一张教学楼的草图。你抄出来后,我们会给建筑公司估价。郑兴白感慨道:“一栋教学楼半夜没完工,老师却睡不着。”
1932年6月1日,莫干小学举行开学暨新校舍奠基仪式。校舍建设先进程度远超同行。例如,用于教室照明的沼气池通过管道与教学楼相连。体育器材也是其他学校少有的。除了球类运动外,还有气枪、自行车等。学校为学生免收学费和餐费。出于感激之情,有的家长主动把物品搬到学校,有的自愿在学校食堂帮忙。后来,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除本地学生外,还有来自省内宁波、嘉兴、天台等地的学生前来学习。
莫干小学的校训“勤俭忠慎”是黄勇亲笔书写的,展厅里可以看到他的手迹。从莫干山回来后,我找到了黄炎在学校师生会上讲话的历史记录。我读了他对“勤俭忠慎”的详细阐述,不禁对他刮目相看。这背后是来自中国文化基因的东西。血统和气质是一个学者的品格。
有了这样的校训,你就能理解为什么90年前的一所乡村小学坚守着这样的“信条”,比如:早晚漱口刷牙两次;每天至少喝四碗开水;饭前洗手;坐、站、走每个人都必须有良好的姿势;咳嗽和打喷嚏时务必用手帕遮掩;每个人的茶杯都有编号,放在架子上,不能共用;衣服、被褥必须自己洗,不准带回家洗等等,这些与读书考试无关,但却符合朱熹“教孩子用扫地”的说法。处理进退的过渡。”可见,莫干小学不仅注重传授知识层面的教学,还精心设定学生的修养和职业标准,塑造学生的品行和人格。
随着学校的建设,“莫干乡村改良协会”和“莫干农业实验场”两个从事乡村改良工作的自治组织也挂牌成立。前者负责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后者则负责养殖增产。按照黄勇“以教育为乡村振兴之本”的愿景,在推进乡村事业的四年里,黄勇不仅把农场、白云池水库等农田水利设施留给当地,还把对于开启人们的智慧具有特殊的意义。村里先后建成了夜校、图书馆、信用社、消防队、医疗诊所等公共设施。甚至还有尊重产权、保护林业的山林公约。如今的莫干山镇,建有一座“莫干山民国图书馆”。门口有一副木刻对联:“自治、自卫、自学、与朋友互相帮助、支持”。这是黄琦在莫干小学礼堂写下的。他带领村民的乡村改善实践就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夫人继承黄勇的遗产
黄旗莫干乡村建设展示馆
1920、1930年代,与黄炎做同样事情的还有山东邹平的梁漱溟、河北定县的严阳初、重庆北碚的卢作孚、江苏徐公桥的黄炎培。他们都有相似的气场。
出生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旧时代,到处都是千疮百孔。他们很努力,但是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未来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奋起直追,为自己所担任的岗位更加努力……如果四亿人都站在同一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那又在哪里?”国家不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今天回头看黄勇的话,我应该明白这些忧心忡忡的人想要什么了。这些努力在一个世纪前试图点亮的微光无疑赋予了它真正的意义。
黄浩选择了莫干山脚下作为他的最终目的地。他追寻生命意义的答案,隐含在沉亦云的《归山》中:“墓地南数百步,是小学舍,弦乐声可及,这是灵魂喜欢听到和关心的人。”
而沉亦云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随后,她为莫干山的乡村建设事业奋斗了十四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莫干山的小学、农场、桑蚕场等资产全部移交给政府。如果没有沉亦云,黄勇在莫干山的乡村改造工程无疑会在1936年戛然而止。
卢沟桥事变前,黄勇曾问沉亦云:“任何事、任何地方,只要对国家有一点用处,我都会冒着生命危险,我管不了你,你呢?” ?”沉亦云回答道:“我不擅长到处乱跑、大喊大叫……如果有机会教书,我想通过历史和地理来激发下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句话成为了最后的一句话。两人的“声明”。黄琦去世后不久,人们就劝沉依云离开莫干山,免得见事思念,徒增悲伤。沉依云曾经有过和丈夫一起离开的念头,但没有人知道她是如何跨过那道坎的。 “我在英白的床前说过壮语,这些壮语是如此的简单,让我心里胆怯、退缩了好几次,毕竟是生死同盟,我必须要守住。”沉亦云最终继承了黄勇的遗产。
沉亦云面临的处境,比黄毅在世时更加困难和危险。十四年中有八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抗战爆发后,处于战争前线的莫干小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磨难:黄奇生前精心管理的莫干小学屡遭炮火和抢劫的重创。 。为了躲避战乱莫干山小学,郑兴白带领师生们不断地搬家,有时在教堂大厅,有时在山里。据史料记载,抗战八年期间,莫干小学因不得已关闭了不到十个月。上海的沉亦云资助了学校继续运作的全部费用。她还资助建立了莫干临时中学,也就是现在的德清二中的前身。烽火持续整个天空,在长夜里变成一簇烛火。
抗战胜利后,莫干小学和当地农村事业得到全面复兴和发展。学生们重新走进课堂,“支农改善生活”的各项生产日益红火。这些有组织、觉醒的人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他们不仅增加了新的牧场来养奶牛,还养了蚕。养殖场也扩建至6个蚕室,莫干蚕场生产的“天竺牌”蚕种已成为行业内享有盛誉的品牌。这些作品的收入用于维持教育基金。至于为何修建牛棚,《忆云回忆》解释了初衷:“英白认为北方人比南方人强壮,因为他们吃的牛羊肉多,他常常希望下一代有牛奶喝。”沉亦云躺在病床上。之前许下的“生死同盟”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兑现了。
1948年8月,竺可桢一行从杭州前往莫干山看望沉宜云。他们带来了罐头和面包,因为他们担心主人暂时无法提供膳食。夜里山里突然下起了暴风雨,二十年前的夜里的大雨仿佛从窗户倾泻而下。那年,为了向外国人购买山上的房子,沉依云只身回到上海办理交易。 “下山那天下了一场大雨,衣服鞋子都湿了。到了上海,我做了两件雨衣,一件给自己,一件给英白。没想到,下山的时候又下大雨了。”回到山上,英白也向朋友借了两件雨衣,下山去取。叶遮灯笼……”此屋后改名为白云山亭,“白云”取自黄英(又名英白)、沉宜云的名字。各一字。此时距离黄易去世已经十二年了。旧雨的重逢,让沉亦云百感交集,写下了《莫干山夜雨无眠》这首诗。
小镇上黄氏夫妇的踪迹
黄勇、沉亦云用心掏钱买下的这块土地,现在已归莫干山镇管辖。该小镇已成为中国众多美丽的小镇之一。镇上有一座百年车站莫干山小学,青砖褐瓦。古朴厚重,是网红打卡的热门地点。九十多年过去了,没想到这里还保留着他的各种印迹:除了白云山亭山下,山脚下有莫干山镇黄旗莫干乡村建设展览馆。鄯善中华民国图书馆前,有一尊他的半身铜像;它被命名为“雨村1932”“文化市场所在地是1932年修建的养蚕场旧址;刻有“民国21年6月1日莫干小学”的石碑搬到了完全搬迁的新校区;小镇通往莫干山风景区的必经之路上,有两个蓝底白字的路标:黄云。东路和黄云西路。
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游客,早已消失的他还在这里。
如今,除了莫干山有黄勇夫妇的踪迹外,杭州西湖畔还有一处。南山路对面的中国美术学院斜对面,有一座奶黄色的洋楼,上面写着“黄永楼”三个非常醒目的大字,楼前矗立着一块“黄永故居”纪念碑。建筑。小楼掩映在绿荫的光影交错中。喧闹中却很安静。依湖而建,尽享湖光山色。黄永爱自称“杭县人”,视杭州为家乡。热爱建筑的黄琦据说是自己绘制的房屋设计。黄易去世后不久,江浙沦陷,沉亦云将自己的房屋捐出作为“救国捐款”,支援抗战。当时贝语网校,省里的官员赶到莫干山,善意地劝告他:“你一定要爱护好自己的地盘。”沉亦云礼貌地拒绝了。
如今,这座小建筑仍保持原样。黄昏时分,走过黄旗楼,想起距此五十公里的莫干山,不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夜晚的莫干山陷入了万籁俱寂。山影寂静,微风掠过竹林。在白云山亭里,头顶夜空中飘浮的白云始终清晰可见,远处的群山绵延不绝。山脚小镇里的人们忙碌了一天,早就该休息了。九十多年前,有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他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如此起伏,犹如千帆过黔中峰山。帆的影子是看不见的。你知道他去过那里。本期图片由王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