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花费20万,新西兰成了中产家庭低龄留学新“平替”?

移民政策2023-01-19 21:01:41佚名

留学因疫情受阻了么?前不久,我们逛了一圈魔都的留学展,得出了一个反直觉的答案:整体看似降温,实际上,局部升温却很猛。

尤其是低龄留学,以及以身份规划为主的留学需求。

需求到底有多热呢?

一些提供寄宿美高、或英高申请服务的圈内人告诉我们,因为资源有限,他们不得不拒绝临时上门、又想急迫“上岸”的父母。

这批急迫的爸妈们也没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将目光挪至一些小众目的地,另辟蹊径。

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就不用说了,除地缘优势外,最近,还有一个国家闯入我们的视野——新西兰。

很多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指环王取景地、遍地是牛羊,以及奶制品不错上。的确,相比英美澳加,这个南半球国家在留学圈太低调了。

但,能被这批中产父母选中,也是有原因的。

新西兰的学前教育在世界享有声誉,它的中小学教育还被联合国推崇为“全球中小学最佳典范之一”。

被如此低估的新西兰,整体教育水平如何?有哪些利好政策?本地人对中国学生友好吗?

我们有机会邀请到时任新西兰驻华大使傅恩莱Clare 、教育参赞李娜,以及知名校友著名作家马伯庸先生进行一次圆桌会谈,聊了聊他们的留学经历和收获。

从左至右:时任新西兰教育参赞李娜、时任新西兰驻华大使傅恩莱Clare 、著名作家马伯庸

留学,让他们找到毕生事业

地理位置是许多家庭考虑留学目的地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新西兰并不具优势。

虽然是英联邦国家,也是南半球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之一,但它的国土由岛屿构成,与澳大利亚隔海相望,显得有些“遗世独立”。

但,身处其中的人并没有“与世隔绝”,相反,新西兰十分鼓励年轻人出去看世界。

傅恩莱大使和李娜参赞就是两则典型。

傅恩莱大使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到中国,在西安外国语学院任教。有一年半的时间,她都在中国的大西北,体验风土人情。

两年任教后,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申请奖学金后,她在北大开始了留学生涯。

“尽管很多年过去了,回想这段经历,我还是非常珍惜。正是因为留学中国,让我走上了外交之路。直到现在,我还与五湖四海结识的朋友们保持着深厚友情。”

教育参赞李娜也有类似经历。

“如果真的存在改变人生的10秒钟,那一定是我爸建议我去学中文的时候。”

李娜的父亲曾从事国际贸易,还推动了新西兰陶朗加与山东烟台建立友好关系。

正是父亲的鼓励,李娜从大学期间开始学习中文,毕业后在中国生活了四年半,后进入国际教育领域。

两位外交官的留学经历并非个例,在新西兰,这是一项被称作 (简称OE)的文化传统。

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被鼓励至少出国一年,在海外工作或者生活。一方面是长长见识,另一方面是提升职业发展。在新西兰,许多跨国企业格外注重应聘者是否有OE经验。

因为是英联邦国家,不少新西兰年轻人将英国作为OE目的地,但从千禧年后,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越来越受欢迎。

中国的留学大潮也在同期拉开序幕。

1985年,国家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自费留学开始兴起。1999年,新西兰取消对中国赴新留学生的名额限制(此前限额4000人),热度逐渐升温。十年间,中国留学生数量涨了十倍,疫情前达到约4万人。

知名作家马伯庸就是留学大潮中的一员。

大二那年,他获得了去新西兰交换的机会,在怀卡托大学一待就是四年,硕士毕业后才回国。

问起当年为何选择新西兰,马伯庸给出一个颇带少年叛逆式的回答——因为它离家足够远。

在离开父母的日子,这位年轻人快速成长着。毕业后,马伯庸回国,拿下了一份外企市场管理相关的offer,并在此工作了近十年。

但,留学给他带来的收获,绝不止一纸“镀金”的文凭。

在新西兰留学期间,他结识了一位有着相同兴趣的姑娘。那时的恋爱情景,至今还让马伯庸难以忘怀。

怀卡托大学所在的汉密尔顿,每年都会举办热气球节。那年,两人相约一起去游玩。

当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热气球随热浪慢慢充盈、飞向天空的那一刻,年轻人内心的澎湃也达到了顶点,他向姑娘成功告白了。

正是在新西兰,两人相知相恋,终于走向婚姻殿堂。

除了工作和婚姻外,新西兰给马伯庸的养分还体现在他最为人熟知的事业上。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大火后,作为原作者,马伯庸渐渐走向公众视野。随后,他的多部长篇作品被翻拍成影视剧,包括《古董局中局》和《风起陇西》等。

令大家没料想的是,他的许多创作灵感正是源自留学时的体验。

“新西兰的自然环境会让人格外放松,除了学业之外,你还可以培养很多兴趣。像我在留学期间,研读了中国的古典文化,花很多时间从事创作。”

他坦言,如果要从头溯源,他的很多创作灵感都能在新西兰找到“起点”。即便是在森林里散步,或是日出日落的美景,都能让人有所触动,激发想象力。

“所以说,我的所有这些关于中国历史的创作,它有一方面是得益于我在新西兰的独处时光。”

疫情之后,重新上路

无论是国际教育,还是贸易,双向道是否畅通,是交流质量的关键。三位嘉宾令人难忘的留学经历就是最佳注脚。

所以,虽不像英美澳加能承载大量留学生,仅有500万人口的新西兰也吸引了每年约4万的中国留学生前往。

2020年的疫情让两国间的教育交流被迫中断,新西兰也在2020年3月决定封锁边境。

这一决策也出于现实考量。在欧洲,甚至有国家承受不住医疗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而宣布破产。对于倚重贸易出口的新西兰,只能谨慎平衡着。

疫情之下的留学趋势也发生微妙变化。从目的地来说,一些留学目的地变得愈发热门,申请量甚至上涨了70%。

而新西兰留学则处于停摆状态:在国内申请上新西兰高校的学生,还能在国内合作的院校就读,在当地的中国家庭却无法回国。

但,这个一向佛系的南半球国家没有着急,先解决了“安全”问题。

在严格控制边境出入的同时,该国抓紧提高疫苗接种率,以及普及戴口罩的基本常识。

“这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来提高疫苗接种水平,现在,新西兰12岁以上的居民,有96%的人都接种了疫苗,老年人接种率达到98%。尽管目前新冠病毒依然存在,但我们的机制正在积极应对它。”李娜总结道。

好消息是,今年7月31日,新西兰终于重新开放边境,给追随者们一剂强心针。

前面提到,疫情这两年改变了中国家庭对留学的态度,尤其是今年,低龄留学热度不降反升。

在疫情之前,赴新西兰低龄留学的学生数量就处于逐步上涨的态势。2019年时,在中小学阶段赴新留学的中国家庭就超过9000个,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他们选择新西兰出国去新西兰费用多少,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中小学教育水平,另外是颇为友好的签证政策。

新西兰是为数不多允许陪读签证的国家,十岁及十岁以下的学生要求其父母中的一方或者法定监护人必须进行陪读。

从学校类型来看,虽然大多数是公立学校,但也有私立学校、男校、女校、教会学校等多样性的选择。

有家长算过一笔账,如果在这里就读公立中小学,费用大概不到10万元一年,加上生活费,总计费用约20万元。

不仅如此,如果父母一方去新西兰读博,孩子不仅能在当地免费就读中小学,配偶还可一同前往,夫妻双方也能在当地工作,不用与家人分隔两地。

虽然新西兰学校的课业并没有那么重,但对运动和探究式学习颇有讲究。自然环境反倒成为本地学校充分利用的优势,特别是在K12阶段。

在李娜上小学时,学校就会让他们沙滩上收集贝壳,并学习海洋生物的结构,而不是坐在教室里看幻灯片、做笔记。科学课教师还曾带他们实地考察火山来学习。

而现在在新西兰,乒乓球、网球、篮球、橄榄球、排球、冲浪几乎成了中小学的标配。

“我认为,这可能是新西兰上学的最大好处。“

当然,中产父母们除了追求教育质量外,对“出口”也是格外有要求。

根据哈佛公布的录取信息,每年约有5位左右的新西兰学生被录取。也就是说,本地人如果想出国竞争常春藤联盟、或其他精英大学的名额,录取概率也远远高于国内申请池的学生。

这也是为什么有不少国内父母将新西兰中小学作为申请英美名校的“跳板”。

如果是考虑高等教育,虽然新西兰的大学不能赶超藤校或者牛剑,但整体表现不错。

新西兰的大学总共有8所,所有学校的QS排名都位列全球前500,也就是处于世界大学前3%的位置。

这8所大学还可以接受中国的高考成绩,也就是说中国学生的高考成绩如果达到了学校的标准,是可以申请新西兰的大学。

“新西兰也是因为这些优势,在全球教育系统中闻名。”李娜总结道。

“不卷”天堂?

在圆桌会谈中,三位嘉宾都非常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收获。

有一点也让我们印象深刻:新西兰似乎有一种让人放松的氛围感,这也是令许多中国家长格外向往,甚至趋之若鹜的原因。

新西兰的教育是不是就“不卷”了呢?

李娜告诉我们,其实在新西兰,一些好学校也是孩子和父母们竞相争取的对象。

在上高中之前,她就曾一度非常想要去一所知名私校,但却被父母否决。

他们的理由是,她的姐姐和哥哥们都是从公立学校毕业,也都顺利考上大学,并有了好工作。如果只是因为私立学校看上去高大上,被外表和标签所吸引,那么这个选择从初衷开始就不对。

“我最终还是去了公立高中,而且表现很好,顺利考上不错的学校,工作也不错。父母的话的确让我思考好的教育是什么。”

这也影响了她的教育观念。作为一国外交官,父母也是成功的商人,她却并不以“是否上名校”来评判子女的成功,即便子女们只是学历普通,干着平常工作,却并不妨碍他们追求个人幸福。

对马伯庸来说,新西兰也并不是不卷。他看到,当年留在这里的同学们,如今也会为了奥克兰的学区资格而头痛不已。

但,在他看来,这种氛围感却能在某种程度上提供另一种看待人生和父母角色的可能性。

“在新西兰出国去新西兰费用多少,不会有特别急迫的文化,也不会有人催促你做事情,这种环境让你有很多选择余地,只要有时间,能坚持一件事情,你就能发挥得更好。”

回想自己在国内的十年,马伯庸的个人发展也是遵循着“长期主义”的价值观。

“我其实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拼命往上爬,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比如写作这件事,我赚到钱了当然很好,但,没有赚到钱,也没关系,因为我很喜欢这件事情。”

“这种处事哲学会让你静下心来走自己喜欢的路,而且越走越远。未来,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机会在年轻时多出去走走,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本篇 ·福利

小助手整理了我们往期关于芬兰、爱尔兰、日本、新加坡、东南亚等地的留学申请直播回放,有需要的家长可以扫码加入我们的【小众国家申请交流群】获取回放。

扫码回复【小众留学】,加入小众留学申请群

近期直播推荐

#美高美本竞争“白热化”!家长想成为孩子成功申请的“支点”?取决于是否做对了这些事

1月5日19:30

扫码预约直播,加入交流群

直播看点:

1.申请路上,孩子做任何决定都要无条件支持吗?家长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度过竞争越发激烈的申请季

2.美高校董、资深顾问、申请家长三方对谈,如何用正确的“留学观”助益孩子申请?

3.资讯多信息杂,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避坑,少走弯路?

#最惨淡申请季:到底该如何帮助不同类型学生拿下offer?

1月4日19:30

点击预约,开播提醒

家长社群推荐

留学全知道家长群,准留学家庭聚集地,定期分享留学讲座、专题直播、资讯干货、课程资源、线下沙龙,扫码即可进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