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学子跨出校门后“原地创业”开启全域智能化

专业选择2024-05-12 07:49:43佚名

城市建设离不开产业人才。 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可以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 但很多地方,大学对当地产业的直接带动力不够,产学研结合程度不足,很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位于嘉定区安亭镇的同济科技园提供了答案。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大门外,有一栋红色建筑,这就是同济大学科技园。 学生离开学校后,只需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大楼。 这些年来,无数同济莘莘学子离开学校后走进科技园,开始“就地创业”,开启了人生的新阶段。

在同济大学科技园内英语作文,目前已有数十家企业从事智能驾驶设备的研发。 其中,兆变(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刚刚成立。 它开发了一套名为“混合交通流环境下的智能控制”(简称mics)的系统,该系统将使未来城市交通系统变得全面智能化。

智慧交通平台在安亭镇开放测试

“比如行人突然闯红灯过马路,一般的智能驾驶车辆只能在摄像头捕捉到的范围内捕捉到行人的信息,然后突然刹车。” 创始人孙拓表示,“在mics系统下,借助遍布城市的传感器,系统会提前警告车辆和行人,避免碰撞。”

同时,该系统对于解决城市拥堵和碳排放问题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基于“公共优先”的原则,优化出行方式,协调和控制交通流和路网,缓解交通拥堵。 在美边科技参与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区建设中,mics系统支持的干线物流车队油耗可降低15%以上。 目前,mics系统已在安亭镇完成封闭道路和开放道路测试,将广泛应用于全国智慧城市、智慧高速公路、智慧高速公路、智慧公交系统建设。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安亭基地正在测试

在孙拓看来,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同济大学的支持。 “我们团队的几位核心技术成员都曾师从同济交通工程学院马万晶教授。十几年来,马教授带领学生开展了多个与智慧交通相关的项目。这些经验促使我们我们自己创业,最后开发了这个系统。”

目前,马万晶教授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声誉已经产生了集群效应。 除了同济大学之外,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香港大学的优秀学生也因为他的名气来到这里。 他们深耕交通管控领域十余年,支持了数百个城市的智慧交通建设项目。 “科研项目必须扎根同济大学本研一体化,与城市共同发展,我们将不断在祖国大地上续写科技成果,不断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马万晶说道。

马万晶教授授课

上海海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家由同济大学毕业生创办的科技公司。 作为联合创始人,李毅和程明钊都是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校友和同一课题组的成员。 2017年,本科毕业后,两人一起进入同济科技园,从学生转型为企业家。

公司基于自主研发的技术,在工业、采矿、建筑行业的淤泥固废处理和一般固废处理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已在华东、华南、华中指导建立多个区域性固废处理处置中心,共有标准生产线十余条,可处理固体废物300万立方米以上。浪费一年。

程明照(中)和李毅(右)在实验室工作

固废处理中心

创业初期的困难对于刚离开象牙塔的毕业生来说是始料未及的。 上下游供应链和资金压力或将成为压垮创业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幸运的是,同济科技园为创业者提供了支持。 李毅告诉记者,虽然公司注册在科技园内,但其研发工作和大部分客户接触都是在校园内完成的。 去年疫情期间,公司多个重要项目陷入停滞,学校因疫情无法对外开放,各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公司一度陷入困境。 “同济科技园得知此事后,立即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办公面积,并主动帮助我们对接业务资源,让我们逐渐步入正轨。”

在程名昭看来,通过同济大学科技园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学校的科研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去年,他们注册了通教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并与学校建立了更多的合作研发机制。 新企业目前有成员16人,核心成员均来自程明照课题组。 还在读研究生的刘杰刚刚加入这个团队。 他相信前辈的经验可以帮助他规划职业生涯,少走弯路。 “在这家公司,我的毕业设计可以直接从学术成果转移到实际应用。” 刘杰说道。

刘杰和同事们在工作

记者了解到同济大学本研一体化,近年来,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与同济科技园嘉定分院合作,初步形成了“同济-环保科技经济圈”。 依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同济大学毕业生大量创业,就业于人工智能、智慧交通、无人驾驶等前沿科技项目。 目前,科技园已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新载体——“同济创客园”创客空间,占地面积近1260平方米,拥有130个工作站、12个独立办公室。 此外,科技园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专用场地4500平方米,迄今已服务汽车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和材料学院。

栏目编辑:唐野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