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呼吁关注非名校生,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引热议

专业选择2024-05-30 07:12:27佚名

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指出,90%的大学生毕业于非双一流大学,这些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基石,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名牌大学。他呼吁社会多关注非名牌大学的学生留学之路,让他们知道,这个社会有人在关注他们,有很多资源在照顾他们,这才是健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这并不是白岩松第一次提出这个观点,多年来他一直在重申这个观点,而且这个观点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共鸣。

努力考入名校

名校都有自己闪亮的头衔,从办学水平看:一流、二流、中国五强C9、双一流……从办学特色看:两财一贸、两电一邮、两外一法、五院四系、七所国防学院、八所老建筑学院……

而那些不太出名的学校,则全部被“放进黑屋子里”,被称为——非名校。

有多少人无法考上名校?

人人都想上名校,这里的人人都是指千万级的高考考生,而且数量还在逐年增加。近两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均突破1000万人,2019年达到1031万人,2020年达到1071万人。据相关人士透露,2021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预计将突破1200万人。

但名校毕竟是属于少数人的。

从各级各类学校数量看,根据教育部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其中本科层次的院校不足一半,仅有1272所。其中,“双一流”高校仅占11%,“一流大学”更是凤毛麟角,仅占3%。

本来就稀缺的顶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更是不均衡。

以“双一流”高校为例,北京、江苏、上海等地的“双一流”高校资源远超其他省市,北京以34所“双一流”高校遥遥领先,尤其是8所一流高校的数量更是无可匹敌,江苏、上海也均有十余所“双一流”高校。

但偏偏有些地区却出现考生大军众多,“双一流”却寥寥无几的现象,稀缺的“独苗”承载着全市乃至全省人民的期望,形势令人担忧。

河南是最典型的省份,河南只有两所“双一流”大学、一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但河南高考考生数量却以百万计,2020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1071万人,河南省是唯一一个考生人数超过百万的省份,达到115.8万人,全国近十分之一的考生都在河南。

大量资源集中在名校

有时候不是不努力,而是无论你如何努力,“蛋糕”都只是一小块,总会有人分得少一些。

大量资源集中在名校

大家之所以想去名校,主要是因为名校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好,未来就业市场好,另外还有学校的经费,这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一些顶尖高校每年的经费预算往往在百亿以上,如清华、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2020年经费预算均在百亿以上,其中清华大学的经费已超过300亿元,比排名第二的浙江大学多出百亿左右,更是排名倒数1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经费预算之和。

大量的预算都集中在顶尖高校。2020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总预算约为4500亿元,其中17所高校合计占了一半以上,其余近60所高校分享了另一半。因此,即使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经费投入也是不均衡的,更不用说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间的差距了。

还有科研经费、师资等,都明显偏向少数一流大学、重点大学,它们有大量资源可以发展,而大量普通大学只能分享剩下的可怜资源,这导致了高等教育资源更加不公平,甚至教育竞争失衡,直接让无辜的学生吃亏。

逆风而行更难

高考决定我们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没想到,这份试卷的成绩“终身有效”,非名校的学生往往在申请中遇到困难。

“如果你考不上大学,说明你的智力有问题”

非名校生的学历背景是求职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6%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学历背景对求职影响很大,其中21.8%的受访者认为影响非常大。

近日,一位求职者在应聘某公司运营岗位时遭遇歧视,招聘人员吴先生询问其学历时,得知其是本科学历一名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十分不悦,称他们只招本科以上学历,“考不上高考的都是智力有问题”。这个话题迅速引发网上热议,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短时间内阅读量超6.7亿次。

图片来源:微博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按照学校级别将求职者划分为不同等级的情况大概并不鲜见,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潜规则”。

在安徽卫视的访谈节目中,一位前人力资源经理曾提出“非985高校大学生待遇差别”的话题。

一名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_一名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_985历史系就业

该前HR经理表示,一些公司在招聘过程中名义上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提前对应聘者设置各种隐性约束,比如参加招聘会时会把985和非985大学生的简历分开,离开时只带走985大学生的简历,而非985大学生的简历只能“清空”。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选拔聘任”,特别是定向选拔聘任,仅对国内外重点高校毕业生开放,非名牌高校本科生更是一票难求。

很多非名牌大学的本科生深知这些“潜规则”,不少人甚至从大一开始就开始备考研究生,希望通过考研考进自己心仪的名牌大学,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学历,还能增加自己日后的竞争砝码。

“如果你不读硕士,你怎么和别人比?”

对于很多人来说,读研是高考之后的“第二次选择命运的机会”,殊不知,自己选择的却是一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道路。

攻读硕士学位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学校提供推荐名额一名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优秀学生获得推荐名额后可进入本校或其他学校学习;二是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但这条路也越来越拥挤,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上涨,201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01万人,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77万人,五年时间,研究生报考人数增长近一倍。

那么推荐呢?推荐是允许学生不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而直接进入复试的制度,因此也被视为一条“捷径”。但名额有限,而且必须具备强大的个人实力和条件。这个“香饽饽”往往是优秀学生争相争取的。

我国本科高校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高校具备保送资格,而这些名额主要集中在顶尖高校:软科统计了2021年部分高校的录取率(保送资格人数/本科生总数*100%),大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录取率都在20%以上,北大、清华的录取率更是超过了一半,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国内排名前五的高校录取率都在40%左右。

这条不参加统考就读研究生的“捷径”,其实需要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刻苦学习,专业成绩、六级、竞赛证书、学术研究等都要名列前茅,这里高手如云,大部分非名校的学生连这条路都进不了。

软科学《比考研更竞争的是研究生保底》一文部分读者评论

“我努力到达的终点,只是别人的起点”

“10年过去了,我还在为不尽如人意的高考成绩付出代价。”武汉大学一名博士生说。

即便你被研究生录取,也有可能因为本科学历不够好而被“拒之门外”。

早在2011年,中国青年报就做过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57.5%的受访者觉得招聘时存在学历“一查三代”的现象。

就拿最近备受毕业生热捧的选拔政策来说,吉林省定向选拔公告中,有一个条件:“入选学生的第一个本科学位须来自‘双一流’高校。”这意味着,“双非一流”学生即便通过所有考试,进入“双一流”高校研究生院,在选拔中仍然处于劣势。

《吉林省部分国内“双一流”高校定向招生选拔公告》截图

学历鄙视链成为招聘季的“潜规则”,只盯住名校的风气让大部分非名校毕业生难以出头。

英雄不是由他的出身来评判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14亿人口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不到4%,所以只要一个人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就已经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了。

即使本科学历并非来自名牌大学,但许多人仍然坚持努力,“力挽狂澜”。

软科每年都会关注各学校的保送和录取情况,对保送生来源进行统计。我们发现,2021年北大保送生中有近2%来自非“双一流”高校,2020年清华保送生中有约1.5%来自非“双一流”高校。清华、北大是我国的顶尖高校,这些来自“非双一流”高校的本科生不用考研就能进入清华、北大,这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在2019年华为高薪招募的“天才少年”中,拿到最高201万年薪的张霁成为当时热议的话题人物。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相比其他几位少年全部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张霁毕业于武昌工学院(当时只是一所三级院校),而且还是复读生。

进入华为工作不易,入选华为天才更是难上加难。在招聘流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上犯错或者表现不佳,都有可能被淘汰。如果有些用人单位设立“第一学历”的门槛来阻拦张霁,他可能就去不了华为,但他最终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赢得了华为的青睐,“不是名校”并没有成为阻挡他的理由。

起点比较落后,非名校的学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才追上来,社会应该对他们多一些关注。

高考毕竟只是一种评价体系,不适合这个评价体系的人,不代表智商低,不代表在其他评价体系中无法生存。总之,不管是什么样的考试,考验的都是考生在这个评价体系下的适应能力,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企业和社会也需要不断探索,找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

对于非名校的学生来说,我们可能暂时抽不到好牌,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充满变数的——毕竟有一种洗牌叫抓住现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