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Quora编译再度出现。先前,我们翻译了海外网友探讨“中国知识阶层为何尚未触发政治变革”的话题,有读者意犹未尽,留言提议,再翻译这个提问,要求“内容更劲风,表情都扭曲了。”
于是,我们点开了链接……
是不是更尖锐,更粗鲁,更理直气壮?
不过,必须一提的是,这个问题在西方舆论界确实很有代表性。
这次,饱受西方新闻影响很深的Quora网友们会怎样回应?照老办法,我们从六十多个回复里选出了点赞数和阅读次数最多的一组,看名字,中国人占多数,要找“最劲爆的”那篇,请直接翻到最后一页。
Wang说,所有以“为什么”开头的中国相关疑问,其根本意图只有一个
坐标洛杉矶,“我在中国和在美国生活的时间一样多”
我鄙视以“为什么”打头的关于中国的问题。
一个以错误前提提出的问题,没有必要去回应,除非那些前提条件得到修正,否则根本无法给出有意义的答复。以先前那个问题为例,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狗无法像人一样交流。然而关键在于,许多提问者(包括提问者本人),往往对中国抱有既定看法,他们完全不愿意审视自己的预设,而是强迫回答者认同这些假设。倘若他们真的站不住脚,倒会指责对方受了“洗脑”或者“官方宣传误导”。
他们完全无视事实,也不在乎探讨问题的不同层面,只要不是“中国政府就是邪恶,中国人就是愚昧愚蠢”的结论,他们都不关心其他可能性。他们唯一在乎的是自己的预设能够得到印证。Quora上所有以“为什么”开头涉及中国的问题,其根本动机就在于此。
带着你的“为什么”,换个地儿混吧。
(2015年6月23日,303赞,10300阅读)
:中国人有理由感到自豪和爱国
不说明其国籍背景,他关注中国历史,并且解答了九十多个相关的问题。
为了应对你的疑问,我先姑且认为你提出的条件基本成立,比如中国民众普遍怀有爱国情怀,而当局在人权方面确实存在争议。
若前述两点属实,那么显而易见,此种爱国情怀并非源于“侵犯人权”,而是由其他动因而引发。
最大的原因似乎是:
经济方面,当个人生活品质大幅提升,由困顿转为宽裕,心情也会变得轻松愉快。个人资产与财产保障的骤然增强,能够提升幸福感,反之,则可能引发政治性不满和变革行动。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民众的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改善。人们更加富有之后,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改变当前状态,因此,不断增长的个人财富会增强民族自豪感。
设想一个国家德国大学,它长时间被多个邻国侵略,军队被打垮,百姓遭受苦难,被迫割让土地并支付巨额赔款,开放国内市场,这便是1949年之前中国的经历。
但中国现在的国情已经截然不同:现在,中国受到他国的尊敬。
当贫困和饥饿变成了财富和稳定,屈辱和失败变成尊敬和成功。
听上去有理由感到自豪和爱国。
(6月19日,3100阅读,49赞)
当中国政府维护了民众的根本权益,它就能够赢得民众的信赖与拥护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程学学生,“中国人更懂中国”
中国民众的生活质量,与政府的工作状况息息相关,这一点让部分西方人士感到困惑,或者他们有意不去关注。西方人常常表达这样的观点,希望中国执政党能够更迭,而不是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同时他们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中国人表现出强烈不满。他们认为,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导致他们无法区分国家和政府。这种看法,执政党或许乐于见到,但这并非问题的根本所在。
至关重要在于:历经多年风雨同舟,唯有我国政府能够在全球层面代表并捍卫本国权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政府能够办到这一点。试问欧洲民众、俄罗斯民众、日本民众、韩国民众、印度民众、越南民众,乃至美国政客,他们全然不关心中国人民究竟追求什么。他们或许非常热衷于确保对华资本稳固,保障商品流通,维持国内物资充足,然而对于中国民众的安康或国家的进步却没有任何责任。
因此,不论先前中国政府有何过失,我们期望的是其持续进步,而非趁隙取而代之。政权更迭在中国并非罕见现象。然而接下来呢?开创全新格局极为不易,当下潜藏的变数依旧众多。最终要承担所有后果的,终究是中国人民,对海外的观察者而言,这不过是新闻报道中的一段文字。倘若发生意外状况,美国人对华的关切程度,恐怕难比苏联解体后对俄的态度。
如果中国政权崩溃,毫无疑问,中国人民肯定将会遭殃。
中国人跟全球各地民众一样务实,十分看重自身好处。因此,当中国的执政者真正维护了民众的权益,并且这种情况远超西方媒体所披露的频率,民众就会给予它信赖和拥护。
我们国家早已摆脱了不良政策和极端匮乏的状态,现行当局在诸多方面已有显著改善,国内经济展现出蓬勃生机。因此即便它尚未满足部分人的期望,我们依然会给予耐心,更侧重于推动其自我完善和深刻反思,而非全盘否定,另起炉灶。
现在,中国人迫切渴望的德国大学,是获得外界对他们所付出努力和做出的牺牲的认可,而不是那些出于善意却显得幼稚的建言。当涉及十几亿人的生命和前途,就必须立足长远进行考虑和作为,否则目光短浅必将招致挫败。
(2015年7月29日,327赞,19900阅读)
Paul :对你重要的事物不一定对别人重要
“曾旅居中国大陆、台岛、香港,中文流利”
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并不觉得你认为的侵犯人权是侵犯人权。
我国民众无法使用推特和脸书,不过多数人并不在意,原因是他们有微博和微信。既然无法使用那些平台,也并不会造成影响,所以他们不会感到被冒犯。
再举个事例:微博的编辑会依照规定管理留言,这对一般民众来说影响不大,毕竟大家都很清楚界限在哪里。
对于许多人而言,必须察觉到权利受损的状况,才可以称之为“侵犯人权”。
再比如,对比表达自由议题,大学入学考试才是左右中国学子前途和发展的关键点。这解释了为何众多中国年轻人更在意高考,而不是权利议题。
对你重要的不一定对别人重要。
(2015年7月1日,330赞,17400阅读)
Phil Lee:对于中国来说,“人权”是个外来理念
香港人,主要讨论中国文化
人权,在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算是比较晚出现的理念。
这一思想萌生于十八世纪的法兰西启蒙时代,该时期被视为西方现代社会的发端。法兰西大革命之后,公布了《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
另有些人觉得,美国《独立宣言》也蕴含着人权思想。创建者们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并且在观念上与法兰西共和国相同。
能明白我要表达的意图,对咱们国家而言,“人权”是一种非本土思想。
儒学注重义务,而非特权。换言之,华夏民族向来更在意个体须承担何责,而非拥有何种能力。在很多层面,这种观念与启蒙理念形成对照。
现阶段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仍然带有儒家文化的印记,这一点当代多数国人并未察觉,或者说并不愿意正视。
因此从全局角度讲,中国社会不重视“人权”的内涵是合乎情理的。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国人,对于“人权”的界定,乃至西方为何强调此点,都有一定认知,不过大街小巷的民众,对这个名词依然感到不适应。
(6月23日,2900阅读,42赞)
Sam Eiji:相同的画面,不同的“人权”
没有简介,但多数回答与人权、南海有关
二零一一年,西方媒体称这种自由为“民主之春”,并将其称作“阿拉伯之春”。
同样是西方媒体,这就成了弗格森骚乱。
西方批评者说,中国新疆这叫“侵犯人权”。
另一方面,在西方这就成了讲人权。
在中国,这是“侵犯人权”。
在西方,这就是尊重人权。
在没有西方民主的中国,这是发展前沿。
叙利亚遭遇西方民主的洗礼,这是最新变动,观察者网注:内战前后对比。
在这些国家,西方人支持民主,推动人权,结果就成了这样。
结论:
中国已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获得席位。
还在联合国人权监督机构拥有一席之地。
(6月16日,2800赞,阅读)
审视一下那些网民的回应,回忆一下去年超过一百个国家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针对某些国家的指责和意见,再回忆一下部分西方媒体最常抛出的议题……难怪对方不愿意交流,并且递来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