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最近,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25届学生丁可欣,参与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海外岗位的岗前学习。
近些年,因为金融经济行业对人才有了新的要求,所以很多财经金融领域的大学毕业生,比如丁可欣,在找工作时不再只考虑传统的金融机构,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制造业这些实际的产业。同时,不少学校在培养人才和安排就业时,也不再只关注金融这个狭窄的领域,而是着眼于国家长远规划、地方经济改变以及制造业的成长这些更宏大的产业布局。
“业财融合”成就业新亮点
二零一七年,即将庆贺百岁生日的上海财经大学“察觉到经济利益正逐步减少”。该校招生管理部副主管赵得生指出,过去就业的优势——岗位分布的局部性与职业领域的单一性经济学专业大学排名,在新阶段变成就业推进的潜在问题,“不过也是调整的着力点”。
自2018年起,学校对职业选择与就业指导实施了变革,其宗旨是促使学生更倾向于投身于国家战略层面的行业及核心地带工作。在此方针下,学校还鼓励学子们着重考察尖端制造产业以及具备发展潜力的私营企业。
职业发展路径的调整经济学专业大学排名,伴随着工作职责与属性的根本性转变。业务领域与财务管理的深度整合,构成了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新趋势。
近些年,该校众多毕业生已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吉利汽车这些新能源电池与汽车公司工作。今年六月,学校与中国商业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展开深入交流,意图未来实施人才协同培育方案。赵得生表示:“随着中国商飞大飞机成功研制,其在制造和运作方面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将日益增长,本校学生在这方面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就业市场开拓方面,同样主打“业财融合”。
该校招生就业部门副职朱庆表示,以2025届毕业生情况来看,超过三十名学子已进入中航成飞和中航西飞等国防工业单位工作,超过一百名学生则投身比亚迪、小米等新能源与前沿制造行业。近年来,该校在制造业单位就职的学生人数增长迅速,已占毕业生总数的约两成。
目前,上海财经大学学子进入工业领域工作的状况,已经完成了从零到2024届学生中有超过百分之十五的转变,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以往传统金融学科领域就业外流的人数,让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国家重点支持行业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赵得生这样认为。
中央财经大学加强了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今年四月,校长马海涛带领团队前往一汽资本控股公司考察,旨在推动学校教育与产业实践的结合,使经济管理人才的教育内容更符合行业实际需要,从而更好地支援国民经济建设。
一汽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透露,该公司将和这所学校紧密配合,共同推动学术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并且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目的是造就出既掌握金融知识又熟悉实体经济的综合型人才。
当前,学生对制造业及私营企业工作的看法正经历着演变。通过为企业资产处置、投资规划等方面的不足提供支持,能够促进工作机会的增加与企业转型的同步实现,从而达成双方受益的局面。
紧追金融未来改革方向,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不少被访人士指出,科技与资金融合、数字型经济活动等新式金融版图将是金融后续变革的关键着力点。
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金融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牵头编写的《金融科技人才需求与教育发展报告(2024年)》表明,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颠覆性技术广泛传播,新金融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为参照,掌握知识产权融资技能的专家、从事碳金融事务的专员以及从事ESG金融研究的分析师等新兴职业岗位备受关注。
职业选择方向要更新,教育模式也要随之调整。朱庆认为:从高考专业挑选开始,家长和学生就根据社会需求来决定,他们选择什么领域。因此,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机构,必须优化人才供给,进行结构性改革。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面对这轮大潮,多所高校都闻讯而动。
根据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华东师范大学于去年五月三十一日正式设立了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该学院是全球首个专注于人工智能与金融融合的教育科研机构。
该校注重人才培育与行业发展的紧密契合,着力增强学员的综合素养和科技实践水平,同北京邮电大学联手创办了人工智能结合金融科技、计算机学科联合会计学、金融科技融合会计学这三个跨校合作学士学位教育计划,校内还开设了国贸搭配外语、金融对接英语、法学结合大数据等二十一个双学位复合型教育项目。
江西财经大学借助数字化、环保化、全球化拓展前进道路。该校教务部门负责人万建香表示,这所大学很早就着手研究数字财经的变革,首批设置了金融科技、数据法学等七个跨领域融合的新兴学科贝语网校,并且建立了数字经济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着眼于金融领域数字化进程,同时考虑地方产业进步的要求,在大学本科教育里设立了“数字金融”和“数量金融”两条并行的培养路径。该校招生就业部门副职王阳阳表示,学校国际商业学院将“稳固经典金融基础-拥抱新兴技术应用-直面现实金融挑战”理念融入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着力增强学生运用海量数据解析、数量化构建以及金融创新手段处理实际金融事务的水平,以此打造其在职场上的独特竞争优势。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思 记者 樊未晨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