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教材分析:
这个篇章借鉴了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的段落进行创作。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分别占据一方,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曹操在击败刘备后,又出兵攻打孙权。为此,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起来对抗曹操。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孙权处提供军事支持。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事件发生在孙刘联手对抗曹操期间。当时周瑜因嫉妒诸葛亮,故意给他设置难题,要求他在十日内完成十万支箭的生产任务,企图加害于他。诸葛亮巧妙应对周瑜的挑战,运用智谋向曹操“借”来箭矢,成功化解了周瑜的阴谋,充分展现了诸葛亮胆识过人、才干出众。
文章布局规整,情节围绕“借”字展开,依照事件推进次序铺陈。首先交代了借箭缘由,其次描述了孔明筹备事宜,再次详述了运箭过程,最后呈现了结局——孔明准时献箭,周郎心生叹服。全文起承转合脉络分明。诸多细节彼此关联,例如收尾与开篇形成呼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三国演义》的完整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属于一部篇幅宏大的历史题材小说,其作者为明代作家罗贯中。这部作品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中,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驾齐驱。
作者介绍:
罗贯中生于大约1330年,卒于大约1400年,本名罗本,字贯中,自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是中国元末明初时期的小说家。他是中国章回小说的奠基者。罗贯中的代表作是《三国演义》。他还创作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以及《水浒全传》等作品。
书中人物介绍:
诸葛孔明生于一八一年卒于一二三年,表字孔明,别号卧龙,祖籍徐州琅琊阳都,即今日山东临沂沂南县一带,乃三国时代蜀汉的丞相,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我会写:
妒:嫉妒 妒忌 妒意 妒火 嫉贤妒能
忌:妒忌 猜忌 顾忌 肆无忌惮
曹:姓曹 南曹 天曹 曹官
督:都督 督促 监督 督战
委:委派 委托 委婉 委曲求全
惩:惩罚 严惩 惩办 惩前毖后
鲁:鲁莽 齐鲁 鲁菜 粗鲁
遮:遮掩 遮盖 遮蔽 遮人耳目
私:私自 私心 无私 公私分明
寨:水寨 山寨 村寨 安营扎寨
擂:擂鼓 自吹自擂 大吹大擂
呐:呐喊 吐纳 唢呐 呐喊助威
插:插秧 插花 插队 插嘴
形近字:
妒(妒忌)护(保护) 委(委托)季(季节)
惩(惩罚)征(出征) 私(自私)和(和平)
寨(水寨)赛(比赛) 呐(呐喊)纳(接纳)
多音字:
调:diào音调 tiáo调节
擂:léi擂鼓 lèi擂台
近义词:
妒忌——忌妒 商议——商量
推却——拒绝 委托——托付
预计——估计 紧急——紧迫
惩罚——处罚 吩咐——嘱咐
迟延——拖延 疑惑——困惑
反义词:
推却——接受 惩罚——奖励
齐全——短缺 秘密——公开
理解词语: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推却】拒绝;推辞。
【委托】请人或机构等代办。
【迟延】耽搁;拖延。
【翎毛】羽毛。
【疑惑】怀疑困惑。
【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
【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
【支援】用人力、物力、财力或其他实际行动去支持和援助。
【弓弩手】古代军队里专门负责放箭的士兵。弩:一种借助器械发力射箭的弓。
接受军事任务时书写的承诺文书,戏曲和古代小说中常见,若未达成目标,甘愿按照军法接受惩处。
非凡的才智,精妙的构思草船借箭缩写200,体现高瞻远瞩,擅长分析形势,制定方案。
词语扩展: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刮目相看
如鱼得水 单刀赴会 舌战群儒
鞠躬尽瘁 乐不思蜀 吴下阿蒙
妄自菲薄
课内词语:
妒忌 军事 委托 照办 预计
紧急 惩罚 探听 私自 布置
调度 水寨 呐喊 军令状
神机妙算
句子解析:
1、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文章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说明了事件的开端。总结来说,诸葛亮确实很有才能,而周瑜对此心怀不满。这种不满正是周瑜和诸葛亮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某日,周瑜邀诸葛亮共商军务,言道∶即将与曹军开战。水战之中,何种兵器最为适宜?诸葛亮答曰∶以弓弩为上。
这原是周瑜设下的计谋,表面上是商讨军事,实则暗藏杀机。他明知故问,意图加害诸葛亮,暴露了他的阴险用心。而诸葛亮却言简意赅,回答得从容不迫,显露出他早已胸中有数。
周瑜表示认同先生的看法。目前军队急需箭矢,希望先生能够承担起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此事属于公务范畴,恳请先生不要拒绝。
第一天,诸葛亮毫无行动迹象;第二天,他依旧没有表现出任何活动;直到第三天凌晨时分,诸葛亮才悄悄邀请鲁肃登船相会。
此处运用了排比手法,气势恢宏,营造出故事的惊险氛围。局势万分危急,诸葛亮却展现出不同寻常的镇定自若,以此反衬出他计谋深远,才智卓绝。
5、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段文字里的环境描述特别强调了江面上的雾气很浓重,它对故事进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诸葛亮挑选了这样的气候,表明他非常懂得观察天象和气候变化,预判得十分精准。就只有这种天气状况,才能让曹操因为多疑而看不清楚敌军的情况,不敢贸然派兵出击,只是让弓弩手放箭,这是借箭能够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更时分,船只已驶近曹军营寨。诸葛亮命将船首指向西方,船尾对准东方,排成一条直线。同时,要求船上士兵同时击鼓,大声呼喊。
一字排开,这样行动方便,也不会有空隙,让被射中的面积变大。士兵们擂鼓喊叫,一方面是为了制造声势草船借箭缩写200,假扮要进攻的样子,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诱使曹军出来放箭,另一方面是让曹军清楚知道要射向哪里。这些都能看出诸葛亮的考虑周全,布置得十分精妙。
鲁肃露出惊讶的神色询问,万一曹军前来,应当如何应对,诸葛亮面带微笑回应,由于雾气如此浓重,曹操必定不会派遣军队出击,我们只需安心饮酒享受,等雾气消散之后便启程返回。
人物语言揭示其个性差异。鲁肃面露惊色,担忧敌军来袭,诸葛亮则从容不迫,已然谋定后事。
诸葛亮神态自若、言语从容,与此番鲁肃的惊异形成强烈反差。缘于他对曹操生性多疑、行事拘谨的个性了如指掌。面对“难以辨明敌我”的局面,从不“贸然行动”。诸葛亮的欢笑,
他嘲笑曹操畏缩不前,那是凯旋的笑意,他讥讽周瑜狂妄自大,也是取胜的欢欣,他戏谑鲁肃憨厚老实,带着几分风趣和包容。从诸葛亮的笑声里,可以感受到他的沉着冷静、气度非凡。这一声笑,显露出他早已成竹在胸,这一声笑,体现了他谋略周密,这一声笑,彰显了他计策精妙,这一声笑,展露出他英雄的风范。
诸葛亮再次指挥船只调转方向,使船首指向东方,船尾对准西方,继续擂鼓并高声呐喊,向曹操军队的水寨靠近以引诱他们射箭。
孔明指示将舟身翻转过来,目的是为了能够同时抵挡来自两个方向的箭矢,同时也是为了维持船只的稳定,方便在箭矢装满之后借助风力顺水返回,节省掉掉转船头的功夫,诸葛亮的智慧充分展现出来。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靠近曹军的水营,并非冲动之举,更不是固执己见。关键在于他透彻了解曹操生性多疑且行事谨慎的特点,同时借助浓雾天气,使曹操不敢轻易派兵出击。这次“向箭”,并非随口说说,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毫不费力地获取了十万余支箭矢。这充分说明诸葛亮对天象有深刻了解,同时也体现了他卓越的用兵谋略。
问题归纳:
1、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周瑜心里面不佩服诸葛亮的本事,就故意想了个骗他造箭的计策,用公家的事情做借口,想要对诸葛亮不利。
2、诸葛亮为什么答应造箭?
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周瑜得知诸葛亮承诺短期内完成箭矢制作,并且为此立下保证书,他内心为何感到喜悦?
周瑜清楚当时根本不可能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因为他已经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是要被处死的,所以感到压力很大,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计策会成功,因此心情十分愉悦。
4、周瑜既然想加害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呢?
周瑜表面上好像在征询诸葛亮的看法,以此显示对诸葛亮的敬重。但实际上他的言辞暗藏杀意,存心不良。
5、诸葛亮为借箭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船只与士兵构成了诸葛亮筹备箭矢的必要因素,用青色布帘覆盖船体实施伪装,在船的两侧放置稻草人用以吸引箭矢,此举确实思虑缜密,部署精妙。
6、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7、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知天文)。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晓地理)。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识人心)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⑥布置周密、准确。
段落大意:
周瑜心里面很不是滋味儿,因为诸葛亮的本事太厉害了,他心里头有点儿不服气,就故意想出一个难题来考验他,让他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为了证明自己能够做到,就接受了这个挑战,并且写下保证书,承诺在三天之内完成十万支箭的制造任务。
第二部分(3~ 9):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三部分(10):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概括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周瑜:心胸狭窄、阴险狡诈、嫉贤妒能、不顾大局。
诸葛亮:计谋精妙,考虑周全,心胸开阔,智谋过人,才能出众,胆识兼备,善于识人用人。
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
课文主题:
周瑜心存猜忌,针对诸葛亮的才能,提出限期打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意图加害于他,诸葛亮运用智谋向曹操获取箭矢,成功化解了周瑜的诡计,彰显了诸葛亮勇敢果断、料事如神、智慧超群。
课后习题答案:
请仔细阅读文章,依次讲述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结局,将文章的主要情节表达出来。
起因是周瑜心怀嫉妒,针对诸葛亮的才能,故意布置了十天内完成十万支箭的艰巨任务,以此考验他。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箭如期送达,周瑜心生敬佩,感叹诸葛亮计谋高深,自己难以企及。
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借办理公务的名义,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制造十万支箭,企图陷害他。诸葛亮与周瑜展开竞争,立下军令状,并着手进行各项准备,借助草船向曹操巧妙地“借”来了十万余支箭,箭矢在规定时间内按数送达周瑜,从而粉碎了周瑜的阴谋。周瑜得知事情原委后,自认不如。
阅读下面这段话,并且回答括号中的问题。文中包含一些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的句子,可以找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孔明表示:绝无戏言,我愿具文为誓,若逾期未成,愿领严惩。都督欣然,命其当场书写保证书,并设宴款待
完成三万支箭这样艰巨的任务为何诸葛亮会自愿承担保证,他一旦立下保证之后,周瑜又为何因此感到十分欣喜呢
诸葛亮承诺三天完成十万支箭的制造,并且自愿写下保证书,因为他看穿了周瑜的阴谋诡计,对于怎样得到十万支箭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可以说心里已经有了底。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挫败周瑜的锐气,让他甘拜下风。从前文可以明白,周瑜嫉妒诸葛亮,所以精心设计了这场对话,以公事为名,逐步推进,想要把诸葛亮逼入绝境。这种喜悦,是周瑜自作聪明、忘乎所以的表现。他因诸葛亮未能看穿他的计策而感到欣慰,为自己计谋的成功而得意。
阅读文章之前,关于文中角色你掌握多少信息?通读文章之后,对哪些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故事想要探究?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认识里面的人物,主要是借助电视剧和爷爷讲述的三国故事。我晓得诸葛亮计谋高超,口才出众,张飞性格勇猛但有些鲁莽。通读全文后,我对诸葛亮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到他面对周瑜的栽赃,并不计较个人恩怨,而是以大局为重,运用自己的才智“借”来了十万支箭。
我还想知道诸葛亮运用计谋智取的故事,比如他设下的空城计,还有七次擒获孟获的经历,以及三次气走周瑜的情节,另外还有他参与火烧赤壁的战役。
翻翻学习材料里“参考阅读”那块儿内容,找到和文章相配的那段文字,谈谈原作跟课本比起来,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阅读链接”对应文中的第 8、9自然段。
我察觉到,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简练精悍,主要应用于书面形式;相比之下,当代文字则平实易懂,且极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