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情概况:
四月份十七日,电视节目《新闻直播间》播放了专题《不该修建的学校》,内容提到,从去年年底起,常州外国语学校的许多学生相继显现出身体不适和生病的情况。总共送了六百四十一名学生去医院进行诊疗,其中四百九十三人表现出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数据异常、白细胞计数偏低等异常反应,还有人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癌、白血病这类严重病症。调查发现,该校区的地下水源和大气环境都检测出了有害物质。消息一出,引起舆论轩然大波。
二、舆情回应:
十七日,常州市政府新闻办回应表示,已即刻组建调查团队,会以极其重视师生身体状况、对环境污染绝不姑息的精神,马上启动相关任务,并适时通报进展情况。
当天,环境保护部与江苏省当局举行专门商议,组建共同查办班子,迅速前往常州开展实地核查。查办工作完成后,该班子将即时向公众披露具体情形。
18日,教育部官方微博@微言教育作出回应,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已开启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导机制,由国家督学带领前往当地执行专项督导任务。督导小组会及时公布相关督察信息,确保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18日下午17时03分,常州市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向家长和师生公布了一封公开文书,说明深刻体察家长及师生的忧虑,同时亦希望阐述自身的主张,并且明确指出央视的报道存在明显瑕疵,诸如所援引的资料、所陈述的看法、乃至所运用的画面手法,均带有显著的倾向性。
19日,“微常州”公布情况:经检测597人,其中464人结果正常,133人指标轻微异常但仍在普遍标准内;该校到校2451名学生,除1人请假、4人因病缺勤、5人手续待办外,其余均正常上课;210名教职工中,仅3人因病缺勤,其余全部在岗,学校各项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同日,医学专家组负责人华飞,常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表示,关于网络流传的血液病和淋巴癌事件,经过查证,没有学生患上血液病,仅有一例淋巴癌,但该病例发生在2015年7月,当时学校还未迁至新校区。
当天,一些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家长反映孩子身体状况恶化,同时他们对官方发布的消息表示怀疑。
21日,家长自主统计的儿童健康检查信息最新显示,到2016年4月20日,共收到683份检查记录,里面检查结果不正常的有561例,检查异常比例达到检查总人数的82%,这个比例与常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先前公布的133例检查异常情况相比,出入相当明显。
三、舆情聚焦
1、学校迁址的程序手续是否齐全完备。常州外国语学校新校址北面是原先的常隆、华达、常宇化工区域,尽管学校是在化工厂迁走后才搬过去的,但从去年十二月下旬起,陆续有人指出该区域空气中有难闻气味,对学校师生日常的学习和教学造成了一定干扰,虽然当时因为后续的空气质量检测数据达标而暂时平息,没有引发那么大的社会关注,但这已经埋下了潜在的社会反响问题。有媒体曝光后,这份作为建校基础的环评报告批复日是2012年3月31日,而学校的奠基动工日却是2011年8月21日,常州市相关部门解释说环评前奠基和正式动工是不同概念,实际开工日期为2013年10月,2015年7月工程竣工,室内空气达标检测完成后,学校于2015年9月正式启用,但这种说法并未有效平息公众质疑,舆论集中关注学校搬迁的合规性问题。
环评报告能否缓解公众疑虑。学生身体状况异常并非空穴来风,常州教育部门声称该校建设时已进行环评且达标,此说法反而容易引发舆论的质疑。环评报告属于第三方检测评估文件,对学校迁址的合理性合法性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但是根据相关报道,这份环评报告在空气检测方面没有问题,却遗漏了同样关键的土壤和地下水健康状况检测,存在项目检测方面的不足之处,因此这份带有检测缺陷的环评报告能否获得公众认可,自然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
央视的报道有失实之疑,4月18日,一篇《常州市外国语学校国际部致家长和教师的公开函》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信件内容直指央视报道存在明显缺陷,诸如所引用的资料、所表达的见解、乃至摄制手法,都明显带有倾向性,这封信激起了公众对央视报道的批评热潮。十九日,经常州市政府新闻办认证的官方微博“微常州”发布消息,指出有133名学生存在指标问题,这一数据与央视先前报道的“近五百名学生健康状况不佳”的说法出入很大,使该学校陷入公众讨论的中心,也导致央视和新华社这两大国家级媒体成为舆论关注的对象。
学生身体呈现反常状况时,责任应由何人承担,这是必须厘清的问题,孩子身体状况出现异常,肯定存在内在因素,究竟谁需要为这个状况负责,这是核心议题,事情发生后,又该如何妥善处理,这也是整个事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
官方公布的统计结果同民众自行收集的资料形成鲜明对比,差异显著。民众统计出有问题的检查记录达到561例,远超卫生部门先前公布的133例。造成这种悬殊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比如对异常情况的界定标准不一致,又或者官方数据存在失实的情况,甚至可能是家长将一些正常的生理波动也计入了异常范围。这些引发公众关注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入调查来揭示真相。
四、舆情分析
公共事件从最初出现、迅速发酵到最终演变为全国性关注焦点,其形成过程涉及众多因素、关联范围极广,想要理清其中头绪确实面临不少挑战,不过深入探究还是能够把握住这起事件热度攀升的来龙去脉的。
家长先前多次指出新校区存在空气异常气味的情况,相关警示并未彻底消除,由此形成了显著的舆论风险。去年底常州市外国语学校网站,已有家长指出常外新校区附近存在异味现象,部分媒体对此进行过报道,不过当时公众注意力都集中在“空气质量是否达标”的问题上,而忽视了“地下水和土壤”可能受到污染,这同样可能引发学生健康问题,尽管官方随后公布了一份显示空气检测合格的环境评估报告,暂时平息了公众的担忧,但实际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潜在的风险已经埋下。此刻,当那个旧问题又起波澜,公众的注意力便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空气担忧”,而是转向了“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的新层面。
其二,在公共事件热度高涨之际,会向外界递交一份公开信,里面包含对央视的批评,虽然观点本身没有问题,但这个做法在处理舆论风波时却严重违背了基本准则。不论央视的报道是否真的存在夸大成分,在那个充斥着激烈言辞的舆论环境中,应该先表达对孩子身体状况的关切,愿意与家长联手探究事情真相,以此作为沟通的出发点,缓和公众的情绪。等赢得了舆论的谅解和支持,再指出央视报道中的不实之处。不刻意营造情感氛围,很容易让民众反感,不仅使自己陷入话语困境,而且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风波。
第三点,因为受到疫苗相关话题引发的负面感受影响,一般社会舆论在演变过程中的情绪跟随特点非常突出,并且由此造成了不良感受的累积效应。疫苗接种引发的争议虽然已经平息,但民众心中残留的焦虑与不安感却久久无法消散,关于“孩童”、“异常反应”、“有害物质”等在先前事件中被广泛传播的标签,在最近的风波中再次引发了剧烈的反感情绪,这种情绪不断累积并扩散,显著加重了社会层面的心理负担,人们面对“有害成分”、“传染病”、“身体损害”、“孩童”等熟悉的指责时,表现出明显的心理抗拒,这种抵触情绪也体现在了他们针对事件的言论中。
常州过去一些尚未根除的旧问题,显著提升了这次常外事件在网络上的扩散范围、现实中的波及程度、以及公众的持续关注。事件演变过程中,民众情绪从最初指责学校,转向质疑环评,进而追问搬迁决定,最终深入探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公众在转移讨论焦点的过程中,也将视线投向了常州先前化工企业遗留下来的各类污染难题。因此,舆论在事件转换时实现了关注度攀升,民众在大量资讯冲击下,对于常州多年未处理的历史积弊感到更加愤慨,线上线下的舆论互动日益紧密,对现实层面的不良效应不断扩大,并且持续削弱常州当局的执政可信度,构成了民生领域特有的恶性循环现象。
第五,涉及此事的两家中央级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存在显著差异,无意间加剧了公众情绪的波动。中央电视台披露,常州外国语学校因受到化学物质污染,近五百分学生出现健康问题,其中部分人被确诊罹患淋巴癌或白血病,这一消息令社会感到震惊;与此同时,新华网的报道则指出,
总共进行了286例人体检,其中绝大部分结果都显示正常,仅有少数案例中白细胞计数偏低,这种情况在普通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区别;然而,同一件事情在两家顶级媒体上的报道却出现了极为悬殊的差异,这种现象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公众的注意,也使得整个事件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公众讨论的焦点之中。
五、舆情点评
如今,社交媒体正逐步成为舆论场中的主导渠道,仅依靠权威媒体发布信息来处理公共事件的旧有观念需要更新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因其覆盖人群广泛、信息扩散范围广,已经成为当前公众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尽管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中依然具备显著影响力,不过,它们在处理公共舆论事件时发挥的主导作用,显然已经大不如前了。此事件初期,常州方面仍固守通过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发布权威声明来缓解舆论的传统做法,结果4月17日发布的“新闻稿”迟至4月18日上午9时06分才经由“微常州”在微博平台发布,互联网舆论应对方式亟需革新。
舆论氛围的影响力持续增强,给常州方面应对社会关注带来诸多挑战。受山东相关事件引发的公众情绪影响,“孩童”、“健康”、“有害”等类似话题的讨论热度不断攀升,先前被压制的负面情绪再度被激发,直接造成民众对常州方面发布的信息接受程度显著降低。部分舆论组织认为,常州市委市政府需要审视三次舆情监测为何未能成功,同时强调官方在处理舆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例如起初工作部署得当常州市外国语学校网站,但后续未能妥善收尾,官方账号回应内容含糊其辞,以及常州外国语学校被指责本末倒置等问题。但事实上,针对这个网络关注点,常州方面需要领悟的并非信息传递是否准确,而是当公众情绪在事件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应采取何种应对策略,或者说怎样让官方发布的内容显得更加人性化,因为在此事件里,常州相关学校、环评文件以及新闻稿所公布的内容并无不实或伪造之处,只是由于当时检测了大气,而忽视了更关键的“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状况。
单一的校园相关话题,在事态发展过程中不断扩散和演变,最终形成了当前围绕某化工公司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公共议题,这一转变过程展现出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和传播渠道的复杂态势,需要政府部门给予高度关注。这一事件最初聚焦于教育机构,随后话题转向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议题,最终集中到了已迁址的化工厂,此类舆论的跨领域传播与关联反应,揭示了当讨论热度攀升至某个程度时,便会显现出扩散与牵连现象,相关管理部门及行业领域都可能因此受到影响,进而被卷入公众讨论的中心。